景平十五年的初春,京城迎来了三年一度的春闱。各地的举子们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从西面八方汇聚而来,客栈、驿馆挤满了赶考的书生,连带着京城的笔墨纸砚铺子都热闹了几分。东宫暖阁里,太子正与几位主考官商议春闱的监考事宜,萧承安捧着一本《资治通鉴》,坐在角落的小凳上,听得格外认真。
“此次春闱,务必做到公平公正,杜绝舞弊。”太子的声音沉稳有力,目光扫过在场的官员,“朝廷正值推行新政之际,急需有识之士辅佐,若让那些投机取巧之辈混入官场,不仅会败坏吏治,还会辜负百姓的期望。”
礼部尚书躬身回道:“殿下放心,臣己安排专人检查考场,所有举子入场前都要搜身,防止携带作弊工具。考场内实行‘糊名誊录’制度,考官阅卷时看不到举子的姓名籍贯,确保以才取人。”
萧承安听到“糊名誊录”,好奇地抬起头:“父王,什么是‘糊名誊录’呀?是不是把举子的名字盖住,让考官看不到?”
太子笑着点头,对他解释:“没错。举子考完试后,会有专人把他们的试卷重新抄写一遍,再把姓名、籍贯糊住,考官只能看到试卷的内容,这样就不会因为认识举子或者偏袒同乡,而影响阅卷的公平性。”
萧承安似懂非懂地点头,又问:“那要是有考官偷偷把糊住的名字揭开,或者认识举子的笔迹,怎么办呀?”
几位主考官没想到年幼的小殿下会提出这样尖锐的问题,都愣了一下。太子却很欣慰,耐心地说:“所以我们会安排多轮阅卷,不同的考官分别审阅,最后综合评定成绩。而且朝廷会派御史监督整个阅卷过程,一旦发现考官舞弊,严惩不贷。”
萧承安恍然大悟:“原来要做这么多准备,才能保证公平呀!那这样选出来的举子,是不是都很有才华,能为百姓做事?”
“希望如此。”太子摸了摸他的头,“但选贤才不仅要看才华,更要看品德。如果一个人只有才华,却没有仁心,不为百姓着想,就算考中了,也成不了好官。”
春闱开考那日,太子特意带着萧承安去考场视察。考场设在国子监内,一排排考棚整齐排列,举子们手持准考证,有序地进入考场,脸上满是紧张与期待。萧承安看着他们,小声对太子说:“父王,他们好像很紧张,就像我每次国子监考试一样。”
太子笑着说:“他们紧张,是因为这春闱关系到他们的前途,也关系到朝廷的未来。如果能考中,就能进入官场,为国家效力,为百姓做事。”
在考场外,太子遇到了一位来自江南的老举子,他己经连续参加了五次春闱,头发都己花白,却依然坚持。“殿下,草民今年己经五十岁了,若此次再考不中,就打算回老家教书,把自己的学问传给孩子们。”老举子的声音带着几分无奈,却又满是坚定。
萧承安走到老举子身边,仰着头问:“老爷爷,您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参加春闱呀?”
老举子摸了摸萧承安的头,笑着说:“因为草民想为百姓做事。江南去年遭了水灾,百姓们过得很苦,草民要是能考中,就可以去帮他们修水利、减赋税,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萧承安心中一震,看着老举子布满皱纹却充满期盼的脸,突然明白了太子说的“仁心”是什么——那是即便历经挫折,也不忘为百姓谋福祉的初心。
春闱考试持续了三天,考场上秩序井然,没有出现舞弊现象。阅卷工作开始后,太子每天都会去国子监查看阅卷情况,萧承安也跟着一起去,看着考官们认真审阅试卷,时不时还会听他们讨论试卷的优劣。
一日,阅卷官们对一份论述“农桑与民生”的试卷产生了争议。有的考官认为,这份试卷对农桑政策的分析深刻,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应该列为第一名;有的考官却觉得,试卷的作者过于年轻(从字迹判断),缺乏实际经验,建议再斟酌。
太子拿起试卷仔细阅读,只见上面写道:“农桑者,民生之本也。欲使百姓安居乐业,必先兴农桑、建粮仓,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其次要轻徭薄赋,减百姓之负担;最后要选贤任能,派农官下乡指导,解百姓之难题。”字迹虽略显稚嫩,却句句切中要害,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
“这份试卷写得很好。”太子放下试卷,对考官们说,“年轻不等于缺乏见识,关键要看他是否有为民之心、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想法。这份试卷的作者,虽然年轻,却能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建议,这样的人才,正是朝廷需要的。”
萧承安凑过来,看着试卷上的文字,小声说:“父王,我觉得他说得对!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烬宫寒 就像我们在江南推广农桑、建惠民仓一样,都是为了让百姓过得好。”
太子点头,最终拍板:“这份试卷列为第一名,待放榜后,朕要亲自召见这位举子。”
春闱放榜那日,国子监外挤满了人。当榜文张贴出来,第一名的名字——“陈敬之”映入众人眼帘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一个穿着青布长衫、面容清秀的年轻书生激动地跪在地上,朝着皇宫的方向磕了三个头——他就是陈敬之,来自江南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个普通的农户,他从小跟着父亲种地,深知百姓的疾苦,此次参加春闱,就是希望能为百姓做事。
太子在东宫召见了陈敬之。陈敬之见到太子和萧承安,紧张得有些手足无措,却依然条理清晰地回答了太子的问题。当太子问他未来想做什么官时,陈敬之说:“臣想回江南,去那些贫困的州县做一个地方官。江南虽有农桑之利,但仍有很多百姓过得很苦,臣想帮他们推广新的农桑技术,建更多的惠民仓,让他们能吃饱饭、穿暖衣。”
太子满意地点头:“好!朕就任命你为江南苏州府吴县县令,你要记住今日的初心,好好为百姓做事,切勿辜负朕的期望。”
陈敬之激动地磕头:“臣定不负殿下所托,为百姓谋福祉,为朝廷尽忠!”
萧承安看着陈敬之,心中满是敬佩:“陈大人,你一定要好好帮江南的百姓,要是遇到困难,就给父王和我写信,我们会帮你的!”
陈敬之连忙说:“多谢小殿下关心,臣定全力以赴!”
春闱过后,太子又开始着手整顿吏治。他下令对全国的官员进行考核,考核的标准不仅包括政绩,还包括百姓的评价——派御史去各地走访,收集百姓对当地官员的意见,若官员欺压百姓、贪赃枉法,一律严惩;若官员勤政爱民、政绩突出,则予以提拔奖励。
萧承安对考核官员的事很感兴趣,每天都跟着太子看御史传回的考核报告。有一次,他看到一份报告,上面写着“某地县令贪污赋税,百姓怨声载道”,顿时生气地说:“这个县令太坏了!他不仅不帮百姓做事,还偷百姓的钱,一定要严惩他!”
太子点头:“没错,这样的官员必须严惩,才能让其他官员引以为戒。承安你要记住,官员的权力是朝廷给的,是用来为百姓做事的,不是用来谋取私利的。如果官员忘了初心,就会失去百姓的信任,国家也会因此动荡。”
萧承安似懂非懂地点头,拿起笔,在考核报告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叉”,还在旁边写道:“这个县令不好,要换掉,换一个像陈大人一样为百姓做事的官。”
太子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萧承安正在慢慢理解“吏治清明”的重要性,也在慢慢培养自己的判断力——而这些,都是成为一个合格君主所必需的品质。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闱选出的贤才们陆续走上岗位,为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吏治整顿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欺压百姓的贪官被严惩,勤政爱民的好官得到提拔,百姓们的怨言少了,对朝廷的信任多了。江南的吴县,陈敬之果然不负众望,他到任后,立刻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推广新的农桑技术,修建水利设施,还建立了惠民仓的分支,不到半年,吴县的百姓生活就有了明显改善,百姓们都称赞他是“陈青天”。
这日,萧承安收到了陈敬之从江南寄来的信,信中详细描述了吴县的变化,还附了一张吴县百姓种桑养蚕的画。萧承安拿着信,兴奋地跑到太子身边:“父王,你看!陈大人把吴县治理得很好,百姓们都有饭吃、有衣穿了!”
太子接过信,认真阅读,脸上露出了笑容:“太好了!陈敬之果然是个有能力、有仁心的好官。承安你看,只要朝廷选对了人,让真正为百姓做事的人进入官场,百姓的日子就能越来越好,国家也能越来越繁荣。”
萧承安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坚定:“父王,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选很多很多为百姓做事的好官,让所有州县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让大胤永远太平!”
太子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期许。他知道,萧承安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从最初对百姓疾苦的懵懂认知,到如今对选贤任能、整顿吏治的理解,这个少年正在慢慢接过守护家国的责任。而这大胤的江山,也会在这份传承中,愈发稳固,愈发繁荣,迎来真正的长治久安。
夜色渐深,东宫的暖阁里,烛火摇曳。太子和萧承安一起整理着各地传来的好消息,林微端来一杯热茶,看着父子俩专注的模样,嘴角噙着温柔的笑意。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案上的奏折和画卷,也照亮了这大胤盛世的未来——那是由一代代心怀百姓、有担当的君主和臣子,共同守护的美好明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X78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