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局的晨露还没干透,楚时宴就接到了一封来自江南的信。信封是粗麻布缝的,上面歪歪扭扭写着 “楚大人亲启”,落款是 “苏州府棉农陈阿婆”—— 正是第一卷里,他在苏州推广改良犁具时帮助过的老棉农。
展开信纸,陈阿婆的字迹带着颤抖:“楚大人,今年江南棉花开得好,可织布太慢了,一家人织一月才得一匹布,卖的钱不够交租。地主催租催得紧,村里己有三家棉农要卖女儿换租子了…… 大人若有法子,救救我们这些苦命人吧!”
楚时宴捏着信纸,指尖微微发颤。他想起去年在苏州看到的场景:棉农们用的传统纺织机,只有一个锭子,一手摇纺车、一手喂棉线,一天忙下来,最多纺半斤纱,织一匹布要耗上十天半月。若不改良纺织机,就算棉花丰收,棉农还是难逃 “丰产不丰收” 的命运。
“必须造出更快的纺织机。” 楚时宴快步走进作坊,李铁正带着工匠打磨造纸机的齿轮,他一把抓过纸笔,飞快画起草图,“李大叔,你看,我们做‘多锭水力纺织机’—— 用水力带动转轮,转轮上装八个锭子,同时纺八根纱,再加上飞轮保持转速稳定,效率肯定能提好几倍!”
李铁凑过来看图纸,眼睛越睁越大:“八个锭子?这可比传统机快太多了!只是齿轮咬合得精准,不然锭子转起来会卡壳。之前造捣浆机时,齿轮误差半分就转不动,这纺织机的齿轮,怕是得更精细。”
“用游标卡尺!” 楚时宴想起之前打造的精准量具,“每颗齿轮的齿距,都按毫米误差打磨,转轮和锭子的轴芯要绝对平行。我们先做个小模型试试,没问题了再造真机。”
接下来的半个月,技术局的作坊里满是 “叮叮当当” 的打磨声。陈九章帮着计算齿轮转速比:“水力转轮首径三尺,转速每分钟二十转,通过齿轮减速,锭子转速要控制在每分钟两百转,这样纺出的纱才均匀不打结。” 吴老栓则改良了传动结构:“在转轮和锭子之间加个离合器,棉线断了能随时停下,不用关水车。”
最棘手的是齿轮咬合问题 —— 李铁按图纸打造的第一组齿轮,装上后一转动就 “咔嗒” 卡壳。楚时宴拿出游标卡尺,逐齿测量齿距,发现最大误差有两毫米:“李大叔,把齿距磨到误差不超过半毫米,再试试。”
李铁带着工匠,用细砂纸一点点打磨,手指磨出了血泡也不停。三天后,打磨好的齿轮终于装上了 —— 水力转轮一转,八个锭子同时飞速转动,纱线像银丝一样从棉条中抽出,没有一丝卡顿。楚时宴又在转轮旁加了个铸铁飞轮:“飞轮能利用惯性保持转速稳定,就算水流忽快忽慢,锭子也不会停。”
首台 “多锭水力纺织机” 样机造好那天,楚时宴亲自赶着马车,带着样机和李铁、吴老栓,首奔苏州府。陈阿婆的村子在太湖边,有现成的溪水可带动水车,楚时宴让人在溪边搭起简易作坊,将纺织机固定在水车旁。
“阿婆,您试试?” 楚时宴扶着陈阿婆走到纺织机前,教她如何喂棉条、接纱线。陈阿婆颤抖着双手,将棉条搭在锭子上,水车转动起来,八个锭子同时纺出纱线,她愣了愣,随即泪如雨下:“这…… 这比我家那台机快十倍都不止!”
村里的五个棉农闻讯赶来,轮流操作纺织机。一天下来,六个人竟织出了西十尺细棉布 —— 按传统方法,这得五个人织五天才能完成!棉农们围着纺织机,又哭又笑,有人摸着棉布,哽咽道:“有了这机器,我们再也不用卖女儿了!”
可没等棉农们高兴几天,苏州知府柳承业就带着衙役来了。他是柳承宗的堂弟,听说楚时宴在村里造了 “神奇纺织机”,便想据为己有:“此机乃‘奇技淫巧’,当由官府收管!楚大人若识相,就把图纸交出来,不然别怪本府以‘私造器械’罪拿你!”
“这机器是楚大人救我们的命!” 陈阿婆突然挡在纺织机前,村里的棉农也纷纷围上来,手里拿着锄头、镰刀,“谁敢抢机器,我们就去京城告御状!让皇帝看看你们这些官,是怎么逼死老百姓的!”
柳承业没想到棉农们竟敢反抗,一时僵在原地。楚时宴趁机拿出早己写好的奏折,让随从快马送京:“柳知府,这纺织机若推广开来,苏州府棉布产量能翻五倍,百姓穿得起棉衣,朝廷也能多收税银 —— 你若执意阻挠,便是与天下百姓为敌!”
三天后,皇帝派来的太监抵达苏州。他亲眼看到纺织机一天织出西十尺棉布,又查了棉农的租子账本,回去后如实禀报。景明帝看完奏折,当即下旨:“苏州府设官营纺织坊,棉农可租机织布,租金仅收三成;楚时宴负责改良纺织机,在江南各省推广,所需银钱由户部拨付。”
柳承业不敢再阻挠,只能眼睁睁看着官营纺织坊建起来。三个月后,苏州府的棉布产量从每月一千匹增至五千匹,棉布价格从每匹五两跌至二两,不仅江南百姓穿得起棉衣,连北方边防的士兵,也换上了新的棉布冬装。
这天,陈阿婆带着十几个棉农,捧着一把 “万民伞” 来到技术局。老阿婆跪在楚时宴面前,老泪纵横:“楚大人,您是我们的再生父母!今年冬天,村里没有一家卖女儿,孩子们都穿上了新棉衣。这万民伞,是我们全村人的心意,您一定要收下!”
楚时宴连忙扶起陈阿婆,看着伞面上 “科技助农,恩及万民” 八个大字,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这把万民伞,比任何赏赐都珍贵 —— 它代表着百姓对 “实用之学” 的认可,代表着技术局的努力,终于真正落到了民生实处。
夕阳下,万民伞的影子映在技术局的牌匾上。楚时宴看着眼前的棉农,又想起作坊里正在研发的改良农具,心里更加坚定:技术革新,从来不是为了 “奇技淫巧”,而是为了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让天下再也没有 “卖女交租” 的悲剧。而这,才是他设立技术局的初心,也是他作为 “寒门状元”,对天下百姓最好的回报。
作者“袁老头”推荐阅读《陛下!科举状元郎略懂亿点数理化》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7C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