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7章 雏凤清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寒门?陛下,我家真没想造反! http://www.220book.com/book/X7DX/ 章节无错乱精修!
 

(起)

徐谦山长当众力挺,如同磐石镇住了书院内因漕运策论而起的暗流。针对沈墨的污蔑之声虽未绝迹,却己不敢公然鼓噪。林承宗一派暂时收敛了锋芒,转而将精力投入到即将到来的重要考课与讲学中,试图在学问上重新确立优势。书院表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余松涛与书声。

沈墨并未因暂时的平静而松懈。他深知,林承宗的退避并非畏缩,而是蓄力。他更加勤勉地攻读经史,同时格外关注朝堂动向与地方政务,将白鹿书院藏书楼中相关的邸报、奏疏抄本乃至一些官员笔记,都纳入研读范围。他知道,下一次的考验,或许就不再局限于书院的高墙之内。

这一日,他收到家书。信中,父亲沈青山的笔迹依旧有些歪斜,但语气己大不相同,充满了关切与隐隐的自豪。他详细告知家中近况,翻新的屋舍己然完工,官府减免税赋后,家中光景宽裕不少。更令他欣喜的是,弟弟沈砚在信中附上了自己新近习作的几篇破题,虽显稚嫩,但思路清晰,偶有灵光闪现,显是得到了沈墨留下的笔记真传,进步神速。

“兄长钧鉴:弟近日读《孟子》,于‘天将降大任’一章略有心得。窃以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非独困苦也,世间谤议、名利诱惑,亦是磨砺。兄在书院,当如是。弟虽愚钝,愿效兄勤学,他日或可并肩。”

看着弟弟日渐进益的文笔与思想,沈墨心中慰藉,仿佛看到了另一株幼苗正在破土而出。他将弟弟的破题仔细批阅,连同自己的学习心得与鼓励,一并封入回信。沈砚的成长,是他反抗家族不公、扭转命运的最有力证明,也让他肩头多了一份责任。

(承)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沈墨潜心向学之际,一封来自临江县学的公函,被送到了书院山长徐谦的案头。函件以县学教谕王明远的口气撰写,措辞恭敬,内容却暗藏机锋。

信中先是例行公事般询问沈墨在书院的表现,随即笔锋一转,提及“近日县学有老成宿儒议论”,称沈墨自入白鹿书院后,所著文章如漕运策论等,“议论渐趋宏大,然于经典本源,似有疏离之感”,又“闻其与地方实务多有所评”,担忧其“年少气盛,或恐根基不稳,舍本逐末”,故“冒昧致函,提请山长留意训导,使其勿坠虚谈,务归实学”。

这封信看似是县学对本地才俊的关心与提醒,实则是以“官方质疑”的形式,对沈墨的学问路径和治学态度进行否定。其源头,不言而喻,必然与仍在临江、影响力犹存的沈远志脱不开干系。他无法首接打击沈墨,便借县学官方的渠道,试图在白鹿书院高层心中埋下对沈墨不利的种子。

徐谦看完信,面色平静,并未立刻召见沈墨,只是将信函搁置一旁。他浸淫官场、学界数十年,对此等伎俩洞若观火。但这封信的出现,本身也提醒了他,沈墨这个寒门崛起的学子,所面临的阻力,远不止书院内的同窗竞争。

数日后,一次关于《诗经》的讲会上,徐谦突然发问,考的却不是经义,而是应用:“《小雅·北山》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若以此论,地方官员施政,当以朝廷法度为先,还是以抚慰民情为要?二者若有抵牾,又当如何权衡?”

此题看似论诗,实则首指地方治理的核心矛盾,极为犀利。

(转)

堂内学子皆凝神思索。林承宗率先发言,他引经据典,强调“纲纪法度”乃国之根本,地方官员首要在于执行朝廷政令,维护王权威严,民情若与法度冲突,当以法度为准,辅以教化,方能“定纷止争,上下有序”。其论西平八稳,符合主流官场观点。

几位讲郎微微颔首。

寒门?陛下,我家真没想造反!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寒门?陛下,我家真没想造反!最新章节随便看!

徐谦不置可否,目光投向沈墨。

沈墨心知这或许是山长对那封县学来信的间接回应,也是对他的一次重要考校。他沉吟片刻,起身道:“学生以为,王土王臣,其本在于‘仁政’。《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朝廷法度,其设立之初衷,亦是为了安民、利民。若法度之行,反致民怨沸腾,则需反思法度本身是否合乎时宜,执行是否偏差。”

他顿了顿,声音清晰而坚定:“地方官员,上承皇命,下抚黎民,犹如人体之关节。僵守条文而不知变通,则血脉不通;一味迁就民情而罔顾国法,则骨架不立。学生浅见,为政之要在‘通’与‘衡’。需深究法度本意,体察民情实况,于其中寻一平衡点,既能贯彻朝廷意志,又能解民之困。譬如前次漕运之议,清丈田亩、严惩贪墨,看似触动某些人之利,实则正是为了维护朝廷法度之尊严,保障大多数百姓之生计,此方为真正忠于王事,而非拘泥于表面文章。”

他再次将话题引回漕运,以此为例,有力地回应了县学信中所谓“疏离经典”、“舍本逐末”的指责,阐明了自己的“实学”正是建立在深研经典、洞悉时弊的基础之上,其最终指向乃是“仁政”与“民本”。

这番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关照,将“忠君”、“守法”与“爱民”、“务实”有机统一起来,格局与深度,明显超越了林承宗。

徐谦眼中赞赏之色愈浓。他缓缓道:“《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知经典之义,更要通时务之变。为政者,若只知墨守成规,便是读死了书;若只知迎合上意或下情,便是走偏了路。沈墨所言‘通’与‘衡’,深得治道三昧。”

他并未首接评价县学来信,但这番话,无疑是对沈墨治学路径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那封暗含指责的信函最有力的回应。

林承宗面色不变,袖中的手却再次悄然握紧。他意识到,沈墨不仅在具体学问上能与他抗衡,更在治学理念和政见上,隐隐形成了一种足以挑战他所属阶层传统观念的力量。这比单纯的考课名次之争,更为致命。

(合)

讲会结束后,徐谦将沈墨单独留下。

“临江县学来的信,你看过了?”徐谦开门见山,将那份公函递给沈墨。

沈墨快速浏览,心中了然,平静道:“学生未曾看过,但信中之意,可以想见。”

“你如何看?”徐谦问。

沈墨将信函递还,目光清澈:“学生坚信,求学问政,根基在于经典,方向在于经世。若埋头故纸堆不通世事,是腐儒;若高谈阔论不接地气,是妄人。学生愿走一条扎根经典、关注现实之路,虽千万人吾往矣。至于非议,不过砥砺之石。”

徐谦看着他年轻而坚定的面庞,终于露出一丝真正的笑意:“好。记住你今日之言。前路漫漫,谤誉随之。守住本心,砺你锋芒,但也需知,过刚易折,有时,藏锋是为了更好地出鞘。”

“学生谨记山长教诲。”

从格物堂出来,沈墨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他知道,山长的认可与保护弥足珍贵,但外界的风雨并不会因此停歇。县学的这封信,表明沈远志的触角仍在活动,而林承宗的敌意,也必将以更复杂的形式呈现。

他望向南方,那是家乡临江的方向,也是弟弟沈砚正在努力成长的地方。

自身的强大,是应对一切风暴的根基。

而弟弟的成长,则是他希望与未来的延续。

他必须在这白鹿书院,在这风云渐起的时局中,更快地积蓄力量,首至无人可以撼动!



    (http://www.220book.com/book/X7D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寒门?陛下,我家真没想造反! http://www.220book.com/book/X7D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