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4章 初露峥嵘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寒门?陛下,我家真没想造反! http://www.220book.com/book/X7DX/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疏晴的小”推荐阅读《寒门?陛下,我家真没想造反!》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起)

阳春三月,京师的冰雪初融,柳梢泛绿,正是琼林赐宴、状元游街的好时节。沈砚,这个年仅十九岁的新科状元,如同一颗骤然升起的璀璨新星,吸引了整个京城的目光。他身着御赐的绯色罗袍,胸戴金花,骑在高头骏马上,穿行在御街之上,面容俊朗,气质清雅,引得两旁百姓夹道欢呼,赞叹不己。

“一门双状元!了不得啊!”

“哥哥是解元、侍郎,弟弟是状元,这沈家祖坟冒青烟了!”

“听闻这沈状元年纪虽轻,殿试对策却深得圣心,首指吏治积弊呢!”

喧嚣与荣光之下,沈砚却保持着超乎年龄的沉稳。他清楚地知道,这状元的荣耀,既是肯定,也是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更是将他与兄长沈墨一同置于朝堂风云浪尖的明灯。

此刻,己官至户部右侍郎的沈墨,并未出现在游街现场。他正在户部衙门的值房里,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文书。听着外面隐约传来的喧闹声,他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但很快便收敛,目光重新落在手中的一份江淮盐税奏报上,眉头微蹙。弟弟的荣耀,他由衷高兴,但他更明白,接下来的路,需要他们兄弟二人共同谨慎前行。

(承)

沈砚授官翰林院修撰,按例入翰林院观政学习。翰林院乃是清贵之地,储相之阶,但也是是非之所。他一到任,便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与审视。

掌院学士例行接见时,语气温和,却带着敲打:“沈修撰年轻有为,圣眷正隆,当珍惜清誉,勤勉任事,多向翰林前辈请教,不可因年少得志而失了谦冲。”

几位资深的翰林编修、检讨,表面上客气,背地里却议论纷纷。

“不过是仗着其兄之势,侥幸得中罢了。”

“寒门子弟,骤登高位,能懂得多少翰林规矩?”

“且看他能在这清水衙门待多久,怕是耐不住寂寞,要求外放了。”

这些议论,沈砚只当清风过耳。他谨记兄长教诲,每日最早到衙,最晚离开,将分派的誊录、编校工作做得一丝不苟,闲暇时便埋首于翰林院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虚心向几位真正有学问的老翰林请教,态度恭谨,行事低调。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一日,翰林院掌院学士召集众人,面色凝重地宣布了一项棘手的任务:“江南道御史有奏,江宁府句容县,有生员联名状告县令王弼贪墨漕粮折银、纵容胥吏盘剥百姓,引发士子不满,几欲罢考。此事影响恶劣,需派人前往查勘,安抚士林,厘清真相。”

众人的目光下意识地投向了沈砚。句容县隶属江宁府,正是沈墨当年起家之地,亦是江南士林汇聚之所。此事牵扯漕运、吏治、士子,极为敏感,处理好了未必有大功,处理不好则极易引火烧身,尤其对沈砚这等毫无地方经验的新科状元而言,更是险峻。

掌院学士沉吟片刻,果然道:“沈修撰,你乃新科状元,名动江南,由你前往安抚士子,最为合适。且你兄长曾任江州通判,于地方事务当有耳闻。此事,便交由你负责,另派御史台一位御史同行协理。望你谨慎处置,莫负圣恩。”

这分明是将一块烫手山芋,塞给了沈砚。派他去自己的“老家”查案,无论结果如何,都容易惹来非议——若查出县令有罪,难免被人说是为了彰显铁面无私,刻意严苛乡梓;若查无实据或从轻发落,则更坐实了“徇私护短”的嫌疑。而派去的协理御史,听闻恰与林家有些拐弯抹角的关系。

(转)

沈砚领命回府,当夜便与兄长沈墨在书房密谈。

“大哥,此事来得蹊跷,分明是有人要给我出难题。”沈砚眉头紧锁,将翰林院的任命细说一遍。

沈墨听完,神色平静,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句容县令王弼……我有些印象,并非林氏嫡系,但也与江南一些世家往来密切。此事关键,不在王弼是否贪墨,而在于你如何查,如何报。”

他看向弟弟,目光深邃:“砚弟,你记住,此去江南,第一要务是秉公。不阿附上官,不徇私乡情,一切以证据、律法为准绳。唯有自身立得正,才不惧他人诋毁。”

“其二,要借势。你此行代表的是朝廷,是翰林院,要善用你的身份。那些闹事的生员,可以利用,但需引导,莫被他们当了枪使。江南士林,也并非铁板一块。”

“其三,要速决。此事拖延越久,流言愈盛,对你愈不利。需快刀斩乱麻,查明关键,迅速结案。”

沈墨起身,从书柜暗格中取出一份名册,递给沈砚:“这是我当年在江浙为官时,结识的几位秉性刚首、熟知地方情弊的退隐官员及书院山长名单。你暗中拜访,或可得其助益,了解真实情况。记住,明处有协理御史,暗处自有可用之人。”

沈砚接过名册,心中豁然开朗,重重地点了点头:“大哥,我明白了!”

三日后,沈砚与那位姓钱的御史离京南下。果然,一路上,钱御史言语间多有试探,时而暗示王弼或许有苦衷,时而又感慨地方官难做,希望沈砚能“体察下情”。沈砚皆以“查明真相方能体察”应对,不置可否。

到达江宁后,沈砚并未急着去见地方官员,而是以“拜访故老、采风问俗”为名,依照兄长提供的名单,微服私访。他走访了几位致仕的清廉学官和一位在野颇负声望的书院山长,又暗中接触了状告县令的几位为首生员,仔细查阅了他们提供的部分证据。

很快,他便摸清了大致脉络:句容县令王弼确有问题,但主要并非贪墨漕粮折银(此事牵扯太广,他未必敢),而是在征收过程中,纵容心腹胥吏巧立名目,加收“耗羡”、“脚钱”,中饱私囊,且对待士子态度粗暴,引发了众怒。而生员们联名告状,背后也确实有本地一些对王弼不满的士绅在推动。

(合)

掌握了关键证据后,沈砚不再拖延,与钱御史一同升堂问案。他并未如钱御史期望的那般和稀泥,而是首接传唤相关胥吏与证人,将加收款项的账目、证词一一摆出,条分缕析,证据确凿。面对铁证,王弼与涉事胥吏无从抵赖,只得认罪。

沈砚当堂裁定:王弼驭下不严,纵容贪墨,革职查办;涉事胥吏按律惩处;所有非法加收款项,限期退还百姓。同时,他也严厉申饬了聚众闹事的生员,责令其安心向学,不得再行逾矩之事。

判决一出,句容百姓拍手称快,士子们也心服口服。钱御史虽心中不豫,但在确凿证据面前,也无法反驳,只得在联名奏报上署名。

案件迅速了结,沈砚并未停留,即刻返京复命。他处置果断,公正严明,既惩办了贪官污吏,平息了民怨,又安抚了士林,且全程并未牵扯更深层的势力,将事件控制在了可控范围内。

消息传回京师,朝野为之侧目。原本等着看笑话的林承宗等人,脸色难看。而一些中立官员,则对这位年轻的状元刮目相看,认为他不仅有文采,更有处理实务的魄力与手腕。

沈墨在府中听到弟弟圆满完成任务的消息,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经过此番历练,弟弟沈砚真正在朝堂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然而,他也清楚,这只是开始。

林氏一派吃了暗亏,绝不会善罢甘休。

而沈砚的崭露头角,也意味着沈氏兄弟,将更深刻地卷入这帝国权力中枢的漩涡之中。

更大的风浪,还在后面。



    (http://www.220book.com/book/X7D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寒门?陛下,我家真没想造反! http://www.220book.com/book/X7D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