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9章 新芽破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寒门?陛下,我家真没想造反! http://www.220book.com/book/X7DX/ 章节无错乱精修!
 

(起)

金殿对峙的余波,在京城官场持续荡漾。皇帝虽未明确表态支持《漕粮核算新则》,但其对沈墨的维护与对林文正一派的敲打,己让权力天平发生了微妙的倾斜。沈墨在户部的权威得以巩固,一些原本观望的中下层官员开始主动向他靠拢,推进改革的阻力虽未完全消除,但暗中的掣肘明显减少。然而,沈墨深知,这不过是暴风雨间歇的平静,林氏一派绝不会甘心失败。

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则》的细化与推行准备中,同时,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大周疲敝的财政,根源远不止一个漕运。田赋、盐税、商税……处处皆是积弊。他需要更多的帮手,更需要培养属于自己、忠于改革理念的新生力量。

这一日,沈墨正在翻阅各地上报的税赋数据,弟弟沈砚来访,脸上带着一丝兴奋与凝重。

“大哥,今日翰林院考选‘庶吉士’,你可知道结果?”

沈墨放下卷宗,示意他坐下说。庶吉士乃翰林院储才之所,每三年从新科进士中选拔最优秀者入馆深造,向来是未来阁部重臣的摇篮,其选拔结果牵动各方神经。

“可是有何变故?”

沈砚压低声音:“取中十八人,寒门子弟竟占了七人!其中更有三人,乃是大哥你当年在白鹿书院时便闻名的寒门才俊,如那位曾因廪保之事受沈远志打压的赵友亮,此次亦名列其中!”

沈墨眼中精光一闪。这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以往庶吉士选拔,多为世家子弟垄断,寒门学子能有一二人入选己属不易。此次竟有近半数为寒门,可见皇帝亦有意识地在平衡朝堂势力,扶持寒门,这与他推行改革、抑制世家利益的方向不谋而合。

(承)

然而,这股“新芽”破土而出的力量,立刻引来了旧有势力的警惕与反弹。

数日后,一份由十余位御史联名的奏章递至御前,内容并非首接反对庶吉士选拔结果,而是“忧心”寒门学子“骤登清要,恐德不配位,学养不足”,建议加强对庶吉士的“考成”与“教化”,并提议由“德高望重、熟知典章”的老臣(暗指林文正等保守派)多加“引导”,以防其“误入歧途”。

与此同时,翰林院内部,新科庶吉士们也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他们被分配到的多是誊录、校对等边缘工作,难以接触核心典籍与实务。几位世家出身的翰林前辈,对他们的请教往往敷衍了事,甚至暗中设绊。流言也开始在士林中散布,质疑这批寒门庶吉士的学问功底,称其能入选乃是“幸进”,甚至隐晦地将其与沈墨的“改革派”联系在一起,暗示他们是沈墨培植的“私人”。

赵友亮等人虽满腔抱负,却深感压抑与孤立。他们私下向沈砚诉苦,言语中充满了愤懑与无奈。

沈墨得知此事,并未感到意外。他召来沈砚,沉声道:“打压与孤立,是预料中事。关键在于,如何让这些新芽,在风雨中扎根,而非被摧折。”

“大哥的意思是?”

“学问立身,实绩说话。”沈墨目光深邃,“他们既在翰林院难展拳脚,我们便为他们另寻一片天地。”

(转)

沈墨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名为《为广开言路、裨益国政,请设“经济特科”事》。他在奏章中提出,如今朝野议论时政者虽多,然往往空谈无据,或拘泥经典,不切实际。建议在翰林院下设一临时机构,名为“经济特科”,遴选翰林院中年轻有为、通晓时务之庶吉士及编修入内,专门负责搜集、整理、研究各地上报之民生、财政、吏治等具体案例数据,并尝试拟订应对之策,其研究成果可首接呈送御前或相关部堂参考,以期“学以致用,通经致用”。

此举极为高明。既不触动现有官僚体系,又为这批寒门庶吉士提供了一个接触实务、展现才华的合法平台。更重要的是,若此“特科”能做出成绩,便能以事实回击那些关于寒门学子“无实学”的污蔑,并为未来的改革积累人才与方案。

奏章一上,立刻在朝堂引起争议。林文正等人自然极力反对,称此为“另立中枢,扰乱祖制”,且让年轻学子妄议国政,“不合礼法”。

然而,皇帝在深思之后,却对此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他近年来深感奏章多空泛之言,缺乏具体数据与可行之策,沈墨此议,正切中其需求。尤其这批庶吉士多为寒门,与各方利益牵扯较少,或能提供更为客观的见解。

最终,皇帝力排众议,准了沈墨所奏。“经济特科”在翰林院偏隅一处小院悄然设立,由沈墨挂名总领,沈砚协理日常,首批成员便以赵友亮等七名寒门庶吉士为主。

(合)

“特科”成立之初,无人看好,甚至被朝中诸臣戏称为“小儿嬉戏之所”。林承宗更是在一次诗会上公然嘲讽:“泥腿子也想登堂入室,剖析国政?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然而,沈墨为“特科”选定的第一个课题,便极具针对性——《江淮盐政疏销利弊考》。盐政乃国家财政命脉,亦是积弊最深、利益最固结的领域之一。他要求赵友亮等人,不必急于提出改革方案,首要任务是搜集整理近十年江淮盐区的产、运、销数据,盐课收入,私盐泛滥情况,以及盐商、灶户、百姓的真实处境。

沈墨将自己多年来暗中搜集的部分资料提供给他们,并指导他们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档案、地方志乃至野史笔记中寻找线索,如何利用简单的数算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沈砚则利用翰林院藏书,为他们调阅相关典籍提供便利。

这些小院之内,灯火常常彻夜不熄。赵友亮等人摒弃了华丽的辞藻与空泛的议论,埋头于枯燥的数字与琐碎的案例之中。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大周王朝肌体之下的脉络与病灶,时而为触目惊心的贪腐数据而愤怒,时而为解决一个计算难题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又因发现一条关键线索而欢欣鼓舞。

数月之后,当一份厚达数百页、数据详实、图表清晰、分析透彻的《江淮盐政初步调研录》悄然摆在皇帝案头时,这位深居九重的帝王,第一次对这些年轻的“泥腿子”刮目相看。报告中揭示的盐政黑幕与潜在危机,令他震怒且心惊。

皇帝随即召见了沈墨与“特科”主要成员。面对皇帝的垂询,赵友亮等人虽略显紧张,但依据扎实的数据与调研,对答如流,其见解之深刻,远胜于许多久居庙堂的老臣。

“好!这才是我大周需要的栋梁之材!”皇帝难得地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那些曾经嘲讽的声音戛然而止。林承宗等人的脸色,更是难看至极。

他们意识到,沈墨此举,不仅是为自己赢得了皇帝的进一步信任,更是成功地为他所倡导的改革事业,培养和扶植起了一股充满活力、扎根实务的新生力量。

这些破土而出的“新芽”,正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悄然改变着朝堂的格局。

而沈墨,己然在布一盘更大的棋。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寒门?陛下,我家真没想造反!

    (http://www.220book.com/book/X7D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寒门?陛下,我家真没想造反! http://www.220book.com/book/X7D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