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清晨的清华园还浸在薄雾里,林晚晚攥着从传达室取来的纸条 —— 是张教授昨天特意留的,用蓝黑墨水写着 “西配楼 302 实验室,八点半”,字迹力透纸背,边角还沾着点机油印。她把纸条叠进《机械原理》课本,背上装着笔记本和算盘的帆布包,脚步轻得怕惊飞枝头的麻雀 —— 这是她第一次走进真正的科研实验室,比当年在公社报名高考时还要紧张。
西配楼是栋灰砖老建筑,墙面上爬着枯萎的爬山虎,窗玻璃上贴着 “实验重地,闲人免进” 的红纸条。302 实验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 “叮铃” 的金属碰撞声。林晚晚轻轻推门,最先撞进眼帘的是靠窗的长桌,上面摆着几台裹着防尘布的仪器,布面落着薄灰,却掩不住底下金属外壳的冷光;墙根堆着半人高的资料柜,柜门贴着 “柔性传动课题组” 的标签,抽屉缝里露着泛黄的实验记录纸。
“来了?” 张教授从资料堆后抬起头,手里拿着把游标卡尺,镜片上沾着点铁屑,“先坐,我给你找之前的实验数据。” 他转身从柜里抽出一摞装订好的表格,纸页边缘被翻得发毛,“这是去年我们做的‘柔性传动齿轮啮合’数据,你的任务是整理误差曲线,看看能不能找出规律 —— 这课题跟你修拖拉机时接触的变速箱原理相通,你试试用机械结构的思路分析。”
林晚晚接过表格,指尖触到粗糙的牛皮纸封面,里面每页都用红蓝铅笔标注着数据:“齿数 24,转速 1500r/min,啮合间隙 0.12mm”“齿数 30,转速 2000r/min,啮合间隙 0.15mm”…… 她翻到最后几页,突然顿住 —— 当齿数为 28、转速 1800r/min 时,记录的啮合间隙是 0.18mm,可根据前几页的规律,同转速下齿数增加,间隙应呈递减趋势,这组数据明显反常。
“张教授,” 她指着表格上的异常值,“这组 28 齿的数据,是不是测量时游标卡尺没校准?我在家修拖拉机变速箱时,要是卡尺归零不准,测齿轮间隙会差 0.05mm 以上,跟这个偏差很像。”
话音刚落,实验室门口传来一声嗤笑。一个穿浅灰衬衫的男生拎着暖壶走进来,袖口别着 “课题组长” 的红袖章,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正是昨天在报到点见过的大三学长李强:“乡下出来的就是不一样,刚碰着数据就往‘工具不准’上赖?这可是我们组用精度 0.01mm 的卡尺测的,你懂不懂什么叫实验室标准?”
林晚晚抬头看他,男生眼里的轻视像针一样扎人,却没让她慌神。她把表格摊在长桌上,用铅笔勾出前几组数据的趋势线:“学长您看,24 齿到 30 齿,同转速下间隙从 0.12 降到 0.15 是反规律的,而且这组数据的记录时间是去年 11 月 12 号 —— 那天北京降温到零下五度,金属齿轮会热胀冷缩,要是没做温度补偿,测量值自然会偏大。”
她顿了顿,想起父亲以前修农机时总说 “铁疙瘩也怕冻”,继续道:“我家那台旧拖拉机,冬天测齿轮间隙得比夏天多算 0.03mm 的收缩量,这组数据的偏差刚好在这个范围里。”
李强的脸瞬间涨红,他没想到这个农村来的新生不仅敢质疑,还能说出具体的物理原理。他抢过表格翻了翻,梗着脖子反驳:“温度补偿?我们实验室有暖气,怎么会有冷缩问题?你就是想哗众取宠!”
“上周我去资料室查过,去年 11 月 12 号清华片区停了三小时暖气,” 林晚晚从帆布包里掏出笔记本,翻到记着天气的那页,“这是我抄的后勤处公告,您看 —— 上午九点到十二点停暖,而这组数据的测量时间刚好是十点半。”
张教授这时己经拿起游标卡尺,对着标准量块校准 —— 卡尺归零后,指针果然微微偏右,差了 0.02mm 的误差。他又翻出当天的实验日志,在角落找到一行小字:“暖气停,室温 8℃,未做温度修正”。老教授放下日志,看向李强的眼神沉了沉:“林晚晚说得对,做实验最忌想当然。机械测量从来不是孤立的,温度、湿度都会影响结果,你做了三年课题,这点居然没考虑到?”
李强攥着暖壶的手发白,却没敢再反驳 —— 张教授在系里以严谨闻名,作者“星潋不晚”推荐阅读《七零弃妇,科研大佬拽上天》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要是再狡辩,恐怕连课题组长的位置都保不住。他狠狠瞪了林晚晚一眼,转身摔门去了资料室,门轴 “吱呀” 的响声里满是不甘。
“别往心里去。” 张教授拍了拍林晚晚的肩膀,语气里满是赞许,“你能把修拖拉机的经验用到学术上,还这么细心,这才是做科研该有的样子。这组数据的误差问题,之前没人发现,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做个温度补偿的修正模型,咱们把它加到课题里。”
林晚晚心里一阵发热,她没想到自己随口提出的疑问,竟能得到这么大的认可。她低头看着表格上的字迹,忽然想起在村里仓库里,用炭笔在废报纸上演算齿轮转动的夜晚 —— 那些在旁人看来 “上不了台面” 的农村经验,如今竟成了她在清华实验室里的底气。
中午回宿舍时,传达室的大爷叫住她:“林晚晚同学,有你的信,河北寄来的。” 信封是用粗糙的牛皮纸糊的,边角被邮戳压得褶皱,上面是张桂兰歪歪扭扭的字,还画了个小太阳 —— 跟木匠大叔给她做的木盒上的图案一模一样。
“晚晚,村里麦收完了,二柱哥说你修的拖拉机比去年快了两亩地!我妈让我给你寄了点芝麻,装在布包里,你泡在粥里吃。对了,陈雪上县师范了,她还说等你放假回来,咱们三个去公社吃碗羊肉面……”
林晚晚坐在宿舍的书桌前,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指尖着信封上的小太阳,眼眶慢慢热了。赵晓燕凑过来,看见信上的芝麻包,笑着说:“你家乡人真好,我妈只给我寄了件毛衣,还说让我别总跟农村同学玩,怕学‘土气’。”
“我妈以前也这样,” 陈红关掉收音机,接过信看了看,“后来我跟她说晚晚是河北状元,她才不说了。对了晚晚,下午有个机械原理的讲座,听说主讲的是哈工大的教授,咱们一起去听吧?”
林晚晚点点头,把信小心夹进《大学物理》课本,里面还压着赵参谋的联系方式。她想起早上在实验室门口,看见两个穿军装的人从西配楼走过,军装上的肩章跟赵参谋的很像 —— 他们会不会也是来跟张教授谈课题的?这个念头只闪了一下,就被她压了下去 —— 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温度补偿模型做好,不能分心。
下午的讲座在大礼堂举行,哈工大的教授讲 “齿轮传动的误差控制”,刚好跟林晚晚正在做的修正模型相关。她坐在第一排,笔记本上记满了重点,偶尔抬头,看见礼堂门口站着个穿军装的人,背对着她跟工作人员说话,军绿色的背影挺拔得像棵白杨树。讲座结束时,那人刚好转身,林晚晚只瞥见他肩上的星徽,就被涌来的学生挡住了视线 —— 是错觉吗?那人的身形,竟有点像她想象中秦厉的样子(赵参谋提过的九院负责人)。
回到宿舍,林晚晚连夜整理讲座笔记,结合张教授给的实验数据,开始推导温度补偿公式。台灯下,她的笔尖在草稿纸上飞快移动,把拖拉机变速箱的实际测量经验,转化为学术公式里的 “温度修正系数”:当室温低于 10℃时,每降 1℃,齿轮啮合间隙增加 0.005mm。这个结论,比实验室之前用的理论值更贴合实际。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纱洒进来,落在草稿纸上,照亮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林晚晚伸了个懒腰,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见书桌上张桂兰寄来的芝麻包 —— 布包是用她以前的旧棉袄改的,针脚还是她熟悉的样式。她捏了一小撮芝麻放进嘴里,甜香在舌尖散开,心里突然无比坚定:她要把农村的智慧带进实验室,让那些轻视她的人知道,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经验,同样能在学术殿堂里开出花来。
夜深了,清华园里的路灯还亮着,偶尔能听见巡逻保安的脚步声。林晚晚把修正模型的草稿叠好,放进帆布包 —— 明天要拿给张教授看,这是她在清华科研路上,交出的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 “答卷”。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学术难题等着她,还有更远的科研路要走,但只要想起家乡的支持、张教授的认可,她就有勇气走下去。
窗外的蝉鸣渐歇,宿舍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页的 “沙沙” 声,像是在为她的科研征途,奏响越来越响亮的序曲。
(http://www.220book.com/book/X7T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