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将南京城温柔而又严密地包裹。吴石的书房里,依旧只亮着那盏熟悉的绿罩台灯,光晕在满架的线装书和档案盒上投下安稳而沉默的影子。然而今晚,这方天地的静谧之下,却涌动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暗流。
吴仲禧下午借故送来几份“无关紧要”的史政参考材料,临别时,那看似随意却又意味深长的一瞥,以及手中材料那异常沉甸甸的分量,都让吴石心有所感。此刻,喧嚣落定,家宅安宁,他反锁了书房门,才从那一摞文件的最底层,小心翼翼地抽出了那本册子。
没有书名,灰蓝色的简陋封皮,纸张粗糙,是那种在秘密渠道中流传的、再普通不过的油印小册子的模样。但当他借着台灯的光芒,看清扉页上那五个清晰有力的墨字——《论联合政府》时,他的呼吸还是不由自主地屏住了一瞬。作者,毛泽东。
这是一个他曾在国防部的内部通报里,在那些充斥着“共匪”、“戡乱”字眼的文件中,无数次看到被妖魔化的名字。而此刻,这个名字和他的著作,就如此真实地、毫无防备地躺在他的掌心,带着油墨和纸张混合的、略显刺鼻的气味。
他像触碰一件易碎的珍宝,又像是开启一个潘多拉魔盒,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心情,缓缓翻开了第一页。
起初,他的阅读带着史政官员惯有的审慎与挑剔,目光在字里行间逡巡,试图找出逻辑的漏洞,或者印证官方宣传的那些“谬论”。然而,随着一页页翻过,他眉宇间的审视渐渐被专注取代,偶尔还会流露出思索与讶异。
书中阐述的,并非他想象中的煽动与破坏,而是一套关于未来中国该如何建设的、系统而清晰的构想。关于结束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关于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关于建设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
他的目光,最终久久地停留在其中的一段话上,那字句仿佛带着温度,穿透粗糙的纸张,首接熨贴到他内心深处某个柔软而滚烫的地方:
“……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这五个字,朴素至极,却又重若千钧。它们不像官样文章里浮夸的口号,更像是一种沉静的承诺,一种坚实的根基。
吴石的指尖无意识地在这行字上着,思绪却猛地被拉回到了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却又目标纯粹的岁月——
那是抗战初期,他在桂林主持工作时。一位衣着朴素、身形清瘦、化名“胡先生”的越南革命者,经人介绍秘密找到他,请求帮助开办一个特别训练班,为越南独立同盟培养军事干部。风险极大,一旦泄露,便是公共的国际纠纷。
那时,他图什么?不是升官发财,不是派系斗争,只是出于一种朴素的、跨越国界的道义,一种对同样被压迫民族追求独立解放的同情与支持。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关系,暗中协调场地、筹措物资、提供掩护,使得那个训练班得以顺利开办。他记得那些越南青年学员眼中燃烧的、为光复祖国而战的炽热光芒。
后来,他才确切知道,那位“胡先生”,就是越南共产党的领袖胡志明。
他还记得自己年轻时,弃笔从戎,考入保定军校,后来又东渡日本留学军事,那份初心,不也正是想着有朝一日,能用自己的学识与力量,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吗?
“为人民服务”……
这本书里的理念,与他当年救助胡志明、办越南培训班时那份超越党派利益的初心,何其相似!与他内心深处那个模糊却从未熄灭的、希望国家强盛、百姓安康的梦想,悄然重合了。
原来,真正的革命,并非他所处环境中被污名化的“叛乱”与“破坏”,其核心,可以是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加有希望的社会。
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感,如同拨云见日,在他脑海中渐渐显现。长期以来盘踞心头的迷雾、彷徨与痛苦,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坚实的落点。
他拿起桌上那支常用的狼毫小楷,蘸饱了墨,却悬在书页上方的空白处,久久未落。书房里静得只能听到自己沉稳的心跳和笔尖墨汁将滴未滴的微响。
最终,他手腕沉稳地落下,在那段“为人民服务”的旁边,力透纸背地写下了六个字:
“兵者,当为苍生谋。”
墨迹在粗糙的纸面上微微洇开,仿佛将他此刻心中的激荡与决然,也一同烙印了下去。
他放下笔,靠在椅背上,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目光再次扫过那灰蓝色的封皮,眼神己然不同。这里面承载的,不再仅仅是一些“异端”的思想,而是一种可能,一种能够照亮他前路、值得他用毕生信念去追寻和实践的……信仰的微光。
夜,还很深。但书房里的这个人,他的世界,己经有些不一样了。
雪雨新枫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7U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