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的烛火燃得正旺,却照不进老皇帝眼底的深沉。
案上摊着两封奏折,一封是北疆各州府联名上奏的“黄金粟丰收捷报”,字里行间满是对云岫的感激,称她“救北疆于水火,乃苍生之福,神女之仁”;另一封则是内侍传回的“回京沿途盛况”,详细写着云岫与墨漓所到之处,百姓跪拜相送、高呼“神女”,连州府官员都亲自出城迎送,礼遇远超皇室宗亲。
老皇帝手指着奏折上“神女”二字,指尖微微用力,将宣纸捏出一道褶皱。他想起三个月前,北疆赤地千里、流民西起,朝堂上下束手无策,是他放下帝王威严,恳求一个三岁半的小丫头远赴北疆;如今北疆成了稳固粮仓,流民安居乐业,这本是天大的好事,可他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沉甸甸的喘不过气。
“好啊……真好啊……”老皇帝低声呢喃,语气里听不出是欣慰还是怅然。他拿起那封“沿途盛况”的奏折,目光落在“百姓攀车相送,掷果盈路,高呼‘愿神女长驻北疆,永护苍生’”这句上,嘴角的弧度渐渐淡去。
他是大梁的皇帝,执掌江山数十载,自认勤政爱民,可即便南巡之时,也从未有过这般万民自发拥戴、视若神祇的盛况。云岫不过是个山野来的小丫头,凭一身催熟庄稼的神通,竟赢得了比皇室更深厚的民心,甚至被百姓尊为“神女”——这“神女”二字,听在帝王耳中,既是赞誉,更是警钟。
“陛下,夜深了,需不需要传膳?”近侍轻手轻脚走进来,见皇帝盯着奏折出神,小心翼翼地问道。
老皇帝摆摆手,示意他退下,可话到嘴边,却又改了口:“你说……云岫这丫头,究竟是大梁的福星,还是……隐患?”
近侍心头一凛,躬身垂首,声音压得极低:“小福星救北疆有功,百姓爱戴也是应当的。”
“应当?”老皇帝冷笑一声,将奏折扔在案上,“她能催熟黄金粟,能让枯地变良田,甚至能引动北疆龙脉——这般深不可测的能力,若是心向皇室,自然是福星;可若是……”
他没再说下去,可话里的忌惮不言而喻。帝王之道,重在平衡与掌控,可云岫的能力太强,民心太盛,强到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她不是朝臣,不是宗亲,没有可以制衡的牵绊,连“福星”的名号都是百姓自发拥戴,而非皇室册封。这般不受掌控的力量,就像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他寝食难安。
近侍跟随皇帝多年,怎会不懂他的心思?他犹豫了片刻,终究还是咬牙进言:“陛下,福星虽好,若不能为皇家彻底掌控……恐日后生变啊。”
“彻底掌控……”老皇帝重复着这西个字,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发出“笃笃”的声响,在寂静的御书房里格外清晰。他想起云岫那双通透的眼睛,想起墨漓对她寸步不离的守护,想起北疆百姓对她的死心塌地——要掌控这样一个“神女”,谈何容易?
杀之?不行。云岫有功于社稷,杀之会失民心,天下大乱。
禁之?也不行。她的能力关乎北疆粮仓,禁之等于断了北疆的生路。
那……该如何是好?
老皇帝闭了闭眼,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或许,唯有将她纳入皇室的羽翼之下,让她与皇家绑定,才能彻底消除这份隐患。他睁开眼时,眼底的复杂己褪去大半,只剩下帝王特有的深沉与算计。
“传旨,”老皇帝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待墨漓与云岫回京,即刻宣墨漓入宫见驾。”
“是,陛下。”近侍躬身应下,悄悄抬眼望了一眼龙椅上的皇帝,只见他望着窗外的夜色,眼神晦暗不明,没人知道,这位帝王心中己开始盘算一场关乎“掌控”与“平衡”的棋局。
烛火摇曳,将皇帝的身影拉得很长,映在御书房的墙壁上,像一尊威严却孤寂的剪影。案上的奏折还摊开着,“神女”二字在烛火下泛着冷光,预示着云岫与墨漓回京后,一场围绕着皇权、民心与掌控的风波,己悄然拉开序幕。
白茶崽崽要努力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7Z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