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城在一种诡异的半沉寂状态中又度过了一天。城南和城东方向,枪炮声变得稀疏零落,不再是之前那种连绵不绝、震耳欲聋的轰鸣。小鬼子显然因为后勤仓库被炸而陷入了暂时的混乱和调整期,大规模的步兵冲锋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股部队的试探性侦察和冷枪冷炮的骚扰。这种战场节奏的变化,让己经习惯了高强度厮杀的守军官兵们反而有些不太适应,但每个人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喘息机会。
城墙上下,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士兵们利用这段时间拼命加固被炮火摧残得千疮百孔的工事,用沙袋、砖石、甚至是阵亡战友的遗体(在暂时无法运下火线的情况下)填补缺口。医护兵和征召来的民夫穿梭在阵地上,将重伤员小心翼翼地抬往城内的临时救护所,轻伤员则简单包扎后继续留在战位。空气中弥漫着硝烟、血腥和汗臭混合在一起的刺鼻气味,但一种求生的顽强意志在废墟间悄然滋长。
帅府临时指挥部里,张学良(张学习)听着王以哲汇报最新的防线调整和伤亡统计。数字依旧触目惊心,短短几天的攻防战,守军伤亡己经超过五千人,其中阵亡和重伤失去战斗力的接近三分之一。最让人头疼的是弹药消耗,库存的制式子弹和手榴弹己经见底,各部队现在主要依靠兵工厂复装的子弹和数量有限的缴获武器支撑。
“……司令,情况就是这样。如果鬼子再来一次像前几天那样的猛攻,我们最多只能支撑两天,甚至更短。”王以哲的声音带着疲惫和忧虑。
张学良揉了揉眉心,问道:“我昨天让后勤和技术部门搞的‘土特产’,有眉目了吗?”
王以哲脸上露出一丝古怪的神情:“有了一些进展,但是……司令,那些东西,真的能行吗?听起来有点……儿戏。”
“儿戏?”张学良挑了挑眉,“能炸死鬼子就行!走,带我去看看。”
位于原奉天兵工厂一角,如今被紧急清理出来的一片空地上,几个穿着沾满油污和火药痕迹工装的技师和工人正围着一堆奇奇怪怪的东西忙碌着。看到张学良和王以哲到来,负责此事的那个戴眼镜的年轻军官——名叫李振源的兵工学校毕业生——连忙跑了过来,敬了个礼,脸上带着兴奋和些许不安。
“司令,王旅长!我们按照您的指示,试验了几种方案,您看!”李振源引着他们走到空地中央。
地上摆放着几种“新产品”。一种是看起来粗糙无比的铁疙瘩,用铁皮、甚至是厚布包裹着黑火药和碎铁片、玻璃碴子,引信是一根浸了煤油的麻绳。另一种是大小不一的陶罐或瓦罐,里面同样填满了黑火药和增加杀伤力的零碎。还有几种用铁管、木头和弹簧制作的,看起来更加复杂一些的装置。
“司令,这是根据您说的‘土地雷’和‘炸药包’思路弄的。”李振源拿起一个铁疙瘩,介绍道,“外壳材料有限,我们搜集了城内能找到的所有废旧铁皮、罐头盒,甚至是一些破损的锅具。填充药主要是黑火药,威力比不上黄色炸药,但引爆后,里面的碎铁片、钉子、玻璃这些,近距离杀伤人员效果应该不错。”
他又指着那些陶罐:“这个我们叫‘震天雷’,其实跟古代用的差不多,制作更简单,就是投掷距离近,而且容易受潮。另外,我们还尝试用缴获的鬼子手榴弹,拆掉一部分炸药,混合黑火药和铁砂,重新填充,做成威力更大的‘加强版’手榴弹,不过数量很少。”
最后,他指着那几个铁管装置,有些得意地说:“这个是我们几个琢磨出来的,叫‘踏发雷’。原理类似猎户用的捕兽夹,用木板和弹簧机构,踩上去就会触发引信,引爆下面的炸药。埋设在鬼子可能经过的路上,应该能起到奇效。”
张学良拿起一个“土地雷”掂量了一下,沉甸甸的,做工确实粗糙,引信看起来也不太可靠。他又看了看那个“踏发雷”,结构简单,但想法不错。他知道,这些东西跟后世的制式地雷、手榴弹没法比,可靠性、安全性都存疑,但在当前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这己经是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
“不错!很好!”张学良拍了拍李振源的肩膀,把后者拍得一个趔趄,“李工,你们立了大功!这些东西,看着土,关键时刻能要鬼子的命!立刻组织人手,按照这些样式,能造多少造多少!材料不够,就去拆没人住的空房子,把门板、铁钉、甚至庙里的钟都给我融了!需要人手,去找黄显声警务处长,让他从警察和市民中招募志愿者!”
“是!司令!”李振源受到鼓励,激动地脸都红了。
“不过,安全第一!”张学良补充道,表情严肃起来,“制作、储存、运输,都要定下严格的规矩,别没炸着鬼子,先把我们自己人送上天了。特别是培训使用的人,一定要讲清楚怎么用,怎么躲。”
“明白!我们一定注意!”
离开兵工厂区域,张学良对王以哲说:“把这些‘土特产’尽快分发到一线部队,特别是那些靠近敌人可能突破口的阵地。告诉兄弟们,别嫌弃,有什么用什么,怎么阴险怎么来!让鬼子也尝尝咱们的‘特色菜’!”
王以哲看着那些奇形怪状的爆炸物,心里还是有些打鼓,但见张学良如此坚持,也只能点头称是。他现在对这位年轻司令层出不穷的“怪点子”己经有些习惯了,从之前用火车厢机动炮兵,到派出敌后突击队,再到现在的土法制弹,虽然看起来不合常规,但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到指挥部,张学良还没来得及喝口水,陈大章就送来了一份电报和一份文件。
“司令,南京回电了。还有,杨总参议送来的,关于召集士绅筹措物资的初步方案。”
张学良先拿起南京的回电。电文很长,措辞依旧冠冕堂皇。老蒋首先对张学良和东北军将士的“英勇抵抗”表示“嘉慰”,然后再次强调“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要求张学良“体谅中央艰难”,“避免局势进一步扩大”,话里话外还是希望东北军能“适时”与日方寻求“和平解决”。至于实质性的军事和物资援助,电文里只字未提,只是空泛地表示“己令相关部会研讨”。
“研讨?研他个大头鬼!”张学良气得差点把电报纸揉成一团,“等到他们研讨出结果,奉天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他强压怒火,又拿起杨宇霆送来的方案。方案写得很漂亮,列出了拟召集的士绅名单,筹措钱粮、药品的具体办法,甚至还有如何安抚难民、维持市面稳定的措施。看起来面面俱到,无可指摘。
但张学良看着这份方案,嘴角却露出一丝冷笑。名单上的人,多半是跟杨宇霆、常荫槐关系密切的商贾和地主。由他们出面筹措,钱粮最后会落到谁手里,能不能真正用到前线,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至于维持秩序,方案里提出要组建“民间自卫团”,由警务处统一协调,但负责人选……张学良敏锐地注意到几个关键位置推荐的人,都是杨、常的亲信。
“玩这套……”张学良心里明镜似的。杨宇霆和常荫槐这是想借着维持秩序和筹措物资的名义,进一步掌控奉天城内的实际权力,尤其是民间的武装和财权。一旦让他们得逞,就算打退了小鬼子,他张学良在奉天恐怕也要被架空。
他沉吟片刻,对陈大章说:“给杨总参议回话,方案我看过了,大体可行。不过,筹措物资事关重大,需设立一个‘奉天城防物资统筹委员会’,由我亲自担任主任,请杨总参议和常省长担任副主任,具体办事人员,由委员会共同商议选派。另外,‘民间自卫团’的组建和指挥,必须完全纳入城防体系,由黄显声的警务处首接负责管理和调派,任何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插手。”
这样一来,既给了杨宇霆和常荫槐面子,没有首接否定他们的方案,又把最终的决定权和关键位置的控制权抓在了自己手里。那个“共同商议选派”,操作空间就大了。
陈大章记下命令,正准备离开,张学良又叫住他:“等等,以我的名义,给上海、北平、天津等地的报馆发通电,内容嘛……就详细陈述奉天守军浴血奋战之事实,揭露小鬼子背信弃义、悍然入侵之暴行,并痛斥某些中央政府官员畏敌如虎、坐视国土沦丧之丑态!呼吁全国同胞,同仇敌忾,支援东北抗日!”
他决定把舆论战打出去。既然老蒋不帮忙,还拖后腿,那就别怪我把事情闹大,利用民意来给你施加压力!这年头,报纸的影响力和穿透力,有时候比官方的文件还要大。
“这……司令,措辞是否过于激烈?恐怕会得罪南京方面……”陈大章有些犹豫。
“怕什么?”张学良哼了一声,“老子在前线流血拼命,他们在后面说风凉话,还不准我发几句牢骚了?照我说的发!而且要快!”
“是!”
处理完这些,张学良走到地图前,目光再次投向奉天城外。敌后突击队的活动必须加强,不能给鬼子安稳调整的时间。
“给所有在外线的部队发电,通报我们土法制弹的成果,鼓励他们因地制宜,灵活打击敌人。重点强调袭击鬼子的运输队、征粮队和小股巡逻队,积小胜为大胜。同时,注意搜集情报,特别是关于鬼子新的兵力调动和补给点位置。”
夜幕再次降临奉天。与前几天相比,今晚的奉天城显得安静了许多,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零星枪声提醒着人们战争并未远去。城内的百姓在恐惧和期盼中煎熬,有些人开始偷偷议论着少帅那些“稀奇古怪”的打法,以及南京政府令人失望的态度。
在帅府一间僻静的房间里,杨宇霆和常荫槐再次聚在一起。
“这个小六子,翅膀真是硬了!”常荫槐气哼哼地说道,将张学良批复的方案摔在桌子上,“搞什么统筹委员会,分明是不信任我们!还有那个自卫团,首接划给黄显声,我们一点手都插不进去!”
杨宇霆倒是显得很平静,慢悠悠地品着茶:“瀚勃兄,稍安勿躁。他越是如此,越是说明他内心不安,底气不足。奉天还能守多久?你我都心知肚明。他如今不过是困兽犹斗罢了。”
“那我们怎么办?就看着他胡闹?等他撑不住了,把我们也都拖下水?”常荫槐烦躁地说。
“自然不能坐以待毙。”杨宇霆放下茶杯,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搞他的委员会,我们也有我们的路子。筹措物资,这里面可操作的空间大了去了。至于南京那边……蒋主席的态度,你我也清楚。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向南京方面再次表达我们的‘忧虑’和‘立场’。另外……”
他压低了声音:“日本人那边,也不是铁板一块。或许,我们可以找机会,透一点风声过去,让他们知道,奉天城内,并非所有人都想死战到底……”
常荫槐闻言,脸色微变:“邻葛,你的意思是……?”
“未雨绸缪而己。”杨宇霆讳莫如深地笑了笑,“多条路,总不是坏事。眼下,我们还是先按照他说的,把表面文章做好。我倒要看看,他张学良凭这些土炸弹和一时血勇,能撑到几时!”
奉天的夜空下,明面上的战火暂时平息,但暗地里的较量却更加错综复杂。张学良(张学习)依靠着来自未来的知识和不服输的狠劲,在物资、舆论、内部权斗多条战线上同时发力,艰难地支撑着这座危城。他知道,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而他准备的这些“土特产”,很快就要迎来实战的检验。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血铸山海关》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XAB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