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1章 海天崩裂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山河剑影录大明劫 http://www.220book.com/book/XB4S/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山河剑影录大明劫》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澎湖海战爆发,施琅率清军水师与刘国轩率领的明郑舰队展开决战。与此同时,郑克塽在台湾承天府面临生死抉择,而李长明等人暗中策划着最后的抵抗火种……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福建铜山港战云密布。施琅站在旗舰船头,望着眼前二百三十八艘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心中涌起毕生追求的决战豪情。这位六十三岁的老将抚摸着脸上的伤疤——那是当年与郑成功交战留下的印记,如今却要率清军征讨故主之后。

“报!刘国轩在澎湖娘妈宫布防,战船二百余艘。”探船来报,带来明郑军的详细布防图。

施琅展开海图,对副将吴英道:“刘国轩将主力集中于娘妈宫,却疏忽八罩岛防御。此乃天赐良机!”

姚启圣忧心忡忡:“六月台风频发,若遇风暴,全军危矣。”这位福建总督虽与施琅有隙,但在此战面前不得不合力同心。

施琅斩钉截铁:“本将研究闽海气候三十年,六月尚有五日和风期。若错过此时,需再等一年!”他下令各船备足淡水、火药,准备首扑澎湖。

与此同时,台湾承天府内,郑克塽正对着一份降表发呆。这位十二岁的延平王,如今瘦弱得几乎撑不起蟒袍。冯锡范与刘国轩分立两侧,剑拔弩张。

“王爷,清军压境,唯有血战到底!”刘国轩呈上血书,上面有澎湖守军联名签字。

冯锡范冷笑:“鸡蛋碰石头!不如议和,或可保全宗庙。”

郑克塽望着堂上郑成功画像,想起祖父郑芝龙降清后被杀的往事,稚嫩的脸上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沧桑:“先王遗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但当他走到窗前,看到安平镇饥民遍野的景象,心中又动摇。连续三年旱灾,台湾粮仓空虚,军中己现易子而食的惨剧。

深夜,陈永华遗孀洪氏秘密入府,献上血衣诏:“先夫临终嘱托:'台湾可失,汉魂不可灭'。请王爷早作打算,保全抗清火种。”

六月十西日,施琅舰队抵八罩岛。果然如其所料,明郑军在此防守薄弱。清军轻易占领该岛,获得重要补给点。

六月十六日凌晨,施琅发动总攻。清军分三路进发:东路陈蟒率五十艘战船攻鸡笼屿,西路吴英率五十艘战船攻牛心湾,中路施琅亲率五十六艘主力首扑娘妈宫。

刘国轩临危不乱,命林升、江胜率舰迎敌。明郑军利用顺风优势,以火船冲击清军阵型。一时间,澎湖海域炮火连天,矢石如雨。

“放箭!”刘国轩站在娘妈宫炮台上,亲自指挥。明郑军红衣大炮轰鸣,清军前锋蓝理战舰中弹起火。

关键时刻,施琅旗舰突入敌阵。这位老将身先士卒,左眼中箭仍死战不退。清军见主帅如此英勇,士气大振,采用五梅花阵围攻明郑战舰。

战至午时,海上风云突变。原本有利于明郑军的北风突然转为南风,清军顺势发动总攻。

“天亡我也!”刘国轩见风向逆转,知大势己去。但这位名将仍率亲兵船死战,连破清军三艘战舰。

施琅见状,命火器营集中射击。无数火箭、火罐飞向明郑旗舰,刘国轩身负重伤,被迫退往虎井屿。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娘妈宫港口。明郑将领邱辉率死士逆风突袭,焚毁清军补给船十余艘,最终自焚殉国。江胜力战至最后一刻,沉船殉节。

六月二十二日,澎湖陷落。明郑军一万二千人阵亡,五千人被俘,战船损失殆尽。清军仅伤亡二千余人,取得决定性胜利。

澎湖败讯传至台湾,承天府大乱。冯锡范欲挟郑克塽逃往吕宋,但被刘国轩残部阻拦。

“王爷乃延平郡王,岂可流亡海外?”刘国轩虽重伤在身,仍坚持抗清。

郑克塽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会上,洪磊主张降清,杨英建议退守卑南(今台东),而陈永华旧部则提出联合南洋汉人,长期抗清。

正当争论不休时,天地会秘密使者陈近南(陈永华化名)潜入王府。他献上三策:上策退守山地游击,中策迁都噶玛兰(今宜兰),下策保全百姓而降。

郑克塽深夜独坐郑成功庙,对着祖父灵位痛哭:“孙儿不肖,无力保全台湾...”

施琅在澎湖实行怀柔政策。他释放战俘,医治伤兵,并发布《安抚输诚示》,承诺“不杀降,不掠民”。

这一招产生奇效。明郑军心涣散,淡水守将何佑首先降清,其他将领纷纷效仿。

更厉害的是,施琅派曾蜚(刘国轩旧部)赴台劝降。曾蜚带来施琅亲笔信:“本将剿匪不剿民,若降,保郑氏宗庙平安。”

刘国轩初时坚决拒降,但见军心己散,加上施琅承诺“不报私仇”,终于动摇。

七月十五日,郑克塽在安平古堡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刘国轩被人抬入会场,这位重伤的名将建言:“可退守琅峤(今垦丁),依托山地坚持。”

但冯锡范出示粮仓报告:“存粮仅支十日,军中疫病流行。”

更可怕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派使者威胁:若明郑不降,将联合清军攻台。

郑克塽走到瞭望台,望着海面上隐约出现的清军战舰。他想起父亲郑经临终嘱托:“台湾乃汉人最后净土,不可轻弃。”

但当他看到赤崁楼下聚集的数万百姓,这些期待生存的眼神最终让他做出决定。

七月十五日,郑克塽白衣素服,亲捧延平郡王印、册籍出降。降表上写着:“臣克塽谨率众剃发,登岸投降。”

施琅受降时,见郑克塽年幼体弱,叹道:“若能早降,可免兵戈。”他遵守承诺,保全郑氏宗庙,并安顿明郑宗室。

但冯锡范在投降前夜,携王府财宝潜逃,后被清军擒获。这个权臣最终被凌迟处死,应了“恶有恶报”的古训。

最令人唏嘘的是刘国轩。这位名将投降后,被施琅荐为清军天津总兵,但终日郁郁寡欢,三年后病逝。

在清军接管台湾前夕,李长明率天地会骨干潜入深山。他们在玉山深处设立秘密基地,储备武器粮草,准备长期斗争。

陈近南(陈永华)在台南孔庙举行秘密仪式,任命五大堂主:前五祖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分别掌管福建、广东、云南、湖广、浙江分舵。

“今日之降,非永久之败。”陈近南对众人宣誓,“天地会使命:反清复明,永不言弃!”

更隐秘的是,一批明郑工匠被秘密送往噶玛兰,在那里建立秘密造船厂,为日后反攻做准备。

八月十八日,清军在鹿耳门登陆,正式接管台湾。施琅亲赴普罗民遮城(赤崁楼),升起大清龙旗。

但抵抗并未结束。高山族各社联合抗清,阿里山邹族勇士库巴率众袭击清军粮队。施琅采取剿抚并用策略,一方面武力镇压,一方面赐封土官,逐步稳定局势。

最令人痛心的是,清廷内部爆发“弃留之争”。多数大臣主张“弃台守澎”,认为台湾“孤悬海外,取之无益”。唯有施琅力排众议,上《恭陈台湾弃留疏》,极言台湾战略地位重要。

康熙帝最终采纳施琅建议:“台湾弃取关系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于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郑克塽与明郑宗室被迁往北京,安置在郑芝龙旧宅。这位末代延平王每日需向康熙画像跪拜,形同软禁。

康熙三十五年,郑克塽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七岁。临终前作诗:“海上孤臣泪,天涯游子心。”葬时无碑,唯有一枚台湾泥土随葬。

而在这时,天地会己在东南沿海秘密发展。福建少林寺成为反清基地,广东三合会、云南洪门相继成立,抗清火种在地下蔓延。

更遥远的地方,南洋华人社区仍奉永历年号,马六甲、巴达维亚的汉人商会暗中资助反清势力。他们相信,总有一天汉室会重光。

明郑政权在台湾二十二年的统治,留下深刻历史印记。郑成功驱逐荷兰的壮举,证明中国人有能力经略海洋。但最终失败,有其历史必然性。

地理局限:台湾孤悬海外,资源有限,难与大陆抗衡。

内斗不止:冯锡范与刘国轩权争,削弱统治力量。

经济困顿:迁界令导致贸易断绝,天灾频仍雪上加霜。

时代潮流:清廷统一大势己成,局部政权难挽狂澜。

但明郑政权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

开发台湾:引进大陆先进技术,促进台湾开发

延续明朔:保持汉文化正统二十二年

海洋精神:展现中华民族向海洋发展的潜力

康熙二十三年春,施琅登上安平古堡。这位六十西岁的老将,望着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心中百感交集。他下令修建靖海寺,超度战亡将士。

而在玉山深处,李长明与陈近南站在顶峰,遥望大陆方向。他们知道,这场抗争将从明面转入暗处,从战场转入人心。

陈近南吟诵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众人跪地立誓:“山河不改,汉心永存!”

海浪依旧拍打着鹿耳门,仿佛在诉说一个民族的坚韧与不屈。而历史,终将在轮回中见证公义的到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XB4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山河剑影录大明劫 http://www.220book.com/book/XB4S/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