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粮道暗探:两个兵的成长拼图(初入营地与偶遇伏笔)
张卫国跟着李正峰走进游击营地时,雪刚好停了。风卷着蓬松的残雪在灰布帐篷间打转,那些被雪压得微微下垂的帐篷角,挂着寸把长的冰棱 —— 冰棱是昨夜冻的,阳光透过薄云洒下来,在冰棱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晃得人眼晕,也让脚下的积雪泛着冷白的光,像铺了一层碎银子。营地的帐篷排列得不算规整,却透着股实战的利落,大多沿着山坡的缓处搭建,背风的一面贴着黄泥,能挡些寒气;迎风的一面挂着厚厚的草帘,草帘上积的雪还没化,像给帐篷裹了层白绒。
几个穿着灰布军装的士兵蹲在冻硬的雪壳上擦枪,枪身映着斜斜的日光,亮得能照见地上的冰粒。雪下了三天,表层己经冻成了硬壳,踩上去 “咯吱” 响,底层却还是松软的,张卫国走得小心,生怕一脚陷进去 —— 他的棉鞋在突围时被排水沟的泥水浸过,现在冻得硬邦邦的,鞋尖还沾着块冰,踩在雪壳上有些打滑。他下意识地攥紧了腰间的步枪,这是李正峰刚给他的,枪托磨得发亮,比他在北大营用的旧枪沉些,枪身还带着之前士兵留下的温度,贴着掌心时,能稍微压下些初到陌生营地的局促。
“这就是咱们的临时营地,拢共三十多顶帐篷,住了百十来号人。” 李正峰的声音带着点沙哑,大概是夜里查岗冻着了,他指了指东边的几顶帐篷,“那边是住宿的,你暂时跟小李子、小豆子他们住一起,都是从北大营逃出来的,能聊到一块儿。西边是灶房和粮囤,北边是武器库和医务室,别走错了 —— 夜里查岗严,没急事别到处晃。”
张卫国点点头,目光扫过营地,心里却有些发虚。身后的小李子、小豆子正跟着老郑去领棉衣,小豆子的笑声隔着风传过来,带着劫后余生的轻快,却很快被一阵卷雪的风打散。他知道,从国民党工事里逃出来的士兵,在游击队里多少会有些 “隔阂”—— 就像他刚参军时,老兵看新兵的眼神,总带着点 “还得磨” 的审视。他往营地尽头的山坡望了望,坡上的松树挂满了积雪,像一个个披了白斗篷的哨兵,沉默地守着这片临时的栖息地,松枝偶尔被风吹得 “哗啦” 响,像在说 “留下容易,站稳难”。
“先去灶房吃口热的,老张开了锅,刚蒸好的红薯。” 李正峰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往西边走,“你叔张世才托老周带了话,说你要是到了营地,让你别担心他,他在沈阳城还能撑些日子 —— 那老伙计,比你想的硬气。”
提到张世才,张卫国的喉结动了动。昨夜突围时,他满脑子都是 “活着出去见叔”,现在真到了安全地界,反而更牵挂 —— 鬼子丢了人,肯定会找叔的麻烦,那封藏在玉米面饼里的纸条,会不会被发现?叔的粮行会不会被查?他往营地外望了望,远处的树林灰蒙蒙的,天地间一片素白,只有风卷着雪沫子,在空地上画出一道道细碎的痕迹,像极了他此刻乱麻般的心思。“团长,我叔他…… 没说什么时候再联系吗?”
“没说,但老周会盯着。” 李正峰脚步没停,“他还托人送了两袋小米过来,说给你们这些‘逃兵’补补身子 —— 知道你们在工事里饿坏了。走,尝尝老张的手艺,比你们在北大营吃的窝窝头强十倍,那红薯是前几天从城郊百姓那儿换的,甜得能拉出丝。”
两人往灶房走,路过一片空场,几个士兵正在练刺杀。木枪杆上裹着棉布,扎在雪堆里 “噗” 地响,带队的老兵嗓门洪亮:“出枪要快!扎准心口!鬼子不会给你们犹豫的时间!” 张卫国停下脚步看了会儿,想起自己在北大营练刺杀的日子 —— 那时班长总说 “你们是东北军的兵,得对得起这身军装”,可最后却落得个 “不抵抗” 的命令,连枪都没来得及开就被鬼子困在工事里。他攥了攥拳头,指节泛白,心里的愧疚又涌了上来 —— 要是当时能多反抗一下,是不是就有更多战友能逃出来?
“别多想,都过去了。” 李正峰看出了他的心思,拍了拍他的胳膊,“现在你是游击队的兵,咱们靠的不是番号,是能不能打鬼子、能不能护百姓。走,吃饭要紧,饿肚子可练不了兵。”
灶房是用黄泥糊的土屋,比其他帐篷结实些,屋顶盖着厚厚的茅草,茅草上压着雪,像盖了层白棉被,屋檐下挂着几串晒干的红辣椒和玉米,是去年秋天收的,在白雪的映衬下,透着点活气。推开门,一股混着红薯香和柴火烟的热气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身上的寒气,连睫毛上的霜都化了,顺着脸颊往下淌。
土灶占了灶房一半的空间,灶膛里的桦木柴烧得正旺,火苗 “噼啪” 舔着锅底,把灶壁熏得发黑的地方映得发红,也把挂在灶边的铁壶烤得 “滋滋” 响,壶口冒着白汽。蒸屉叠得老高,最上面的一层刚掀开,浓密的白汽顺着屋顶的缝隙往上飘,在房梁上凝结成水珠,偶尔滴下来,砸在地上的铁锅里,发出 “叮咚” 的轻响,像在敲小鼓。
老张正站在蒸屉边,用粗布擦着手,他穿着件打补丁的蓝布棉袄,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却透着股硬朗。看到李正峰,他赶紧笑着迎上来:“团长来了?红薯刚蒸好,正热乎着呢!这位就是张世才会长的侄子吧?看着就精神!”
“张师傅好。” 张卫国赶紧点头,有些拘谨地站在门口,不敢往里走 —— 他的棉鞋沾着雪和泥,怕弄脏了灶房的泥地。
“别站着啊,进来暖和暖和!” 老张拉着他往灶边走,“地上脏没事,都是泥地,擦一擦就干净。我给你盛碗红薯粥,再拿两个热红薯,饿坏了吧?”
张卫国刚要道谢,就听到身后传来 “哗啦” 一声 —— 是柴刀掉在地上的声音。他回头看,只见一个穿着灰布军装的年轻人蹲在柴火堆旁,正弯腰捡柴刀,右手虎口贴着块浅灰色的纱布,纱布边缘还沾着点灶灰,显然是刚添过柴。年轻人抬起头,看到张卫国,愣了一下,眼里闪过点好奇。
“这是赵铁山,以前是北大营炊事班的,现在跟着我打下手,也帮着探探情报。” 老张介绍道,“铁山,这是张卫国,刚从北大营逃出来的,张世才会长的侄子。”
赵铁山赶紧站起来,把柴刀靠在柴火堆上,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你好,我叫赵铁山。” 他的声音有点闷,像是刚吸了柴火烟,“刚才劈柴没拿稳,让你见笑了。”
“没事,我也经常拿不稳枪。” 张卫国笑了笑,紧张感少了些 —— 听到 “北大营” 三个字,总觉得亲近些。他注意到赵铁山腰后挂着把炊事刀,刀把上的牛皮磨得发亮,刀柄处还缠着圈粗布,和自己小时候叔用的那把很像,只是这把刀的刀刃更亮,显然是经常磨。
“你也是北大营的?” 赵铁山眼睛亮了亮,往前走了两步,“你在北大营哪个连?认识刘老三吗?他以前总给我们炊事班送粮,送的红薯可甜了,跟今天张师傅蒸的差不多。”
“认识!” 张卫国一下子来了精神,“我在三营七连,刘老三给我们连送过粮,人挺实在的 —— 上次他送粮时,还偷偷给我们塞了把炒黄豆,说‘给弟兄们解解馋’。” 他想起刘老三那憨厚的样子,嘴角露出点笑,“他现在怎么样了?还在给鬼子送粮吗?”
“还在送,不过好像被鬼子盯着了。” 赵铁山叹了口气,靠在柴火堆上,“我前几天去镇上找他探情报,他说话吞吞吐吐的,还总往街对面瞟 —— 街对面就是鬼子的岗哨,我猜他是被威胁了。” 他说着,有些愧疚地挠了挠头,“我经验少,当时没看出他话里的破绽,还差点信了他说的假情报,后来还是老吴参谋点醒我,才知道他是在给我传暗号。”
张卫国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 —— 刘老三肯定是怕鬼子听见,才用隐晦的方式传递情报。他想起自己在工事里时,也跟战友用手势传过消息,知道这种 “不敢明说” 的难处。“他能在鬼子眼皮底下传暗号,己经很不容易了。” 张卫国说,“我在工事里的时候,连跟战友多说句话都怕被鬼子听见,更别说传情报了。”
“你在工事里待了多久?” 赵铁山追问,眼里满是关切,“鬼子是不是很凶?有没有为难你们?”
“待了快一个月了。” 张卫国的声音沉了下来,“鬼子天天就给半个窝窝头,还逼着我们挖战壕,谁要是慢了,就用鞭子抽。有个战友饿晕了,鬼子也不给水喝,差点没救过来。” 他想起小李子胳膊上的伤,心里又酸又气,“要不是我叔托老周送粮,再帮我们找了突围的路,我们可能还困在里面。”
赵铁山没再说话,只是往灶膛里添了块柴,火苗窜得更高,把两人的影子映在土墙上,忽明忽暗。张卫国看着他的侧脸,觉得这个年轻人虽然看起来老实,却透着股韧劲 —— 敢在鬼子眼皮下去探情报,还能从刘老三的话里找出破绽,比自己想的要勇敢。
“好了,粥好了!” 老张端着两碗红薯粥走过来,递给他们一人一碗,“快趁热喝,别凉了。铁山,你也歇会儿,劈了半天柴了,别累着。”
赵铁山接过粥,说了声 “谢谢张师傅”,又对张卫国说:“你快喝吧,这粥熬了很久,小米都煮烂了,甜得很。”
张卫国接过粥,碗是粗瓷的,带着灶火的温度,烫得他手指发麻,却舍不得放下。他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滑进胃里,带着红薯的甜香,还有点柴火的焦味,比他在北大营喝的稀粥稠多了。他抬起头,看到赵铁山正小口喝着粥,眼睛却时不时往他这边瞟,像是还想问什么,却又不好意思开口。
“你要是想知道北大营的事,以后咱们可以慢慢聊。” 张卫国主动说,“我知道的都告诉你,说不定能帮你探情报。”
赵铁山眼睛一亮,赶紧点头:“好啊!我正想多了解些鬼子的情况呢 —— 上次探情报太慌了,漏了很多细节,以后有你帮忙,肯定能探得更准。”
李正峰坐在灶房的小板凳上,看着两人聊得投机,嘴角勾起一抹笑。他喝着老张递来的热茶,心里盘算着 —— 张卫国懂北大营的情况,还学过侦察;赵铁山熟悉当地的人脉,还能跟老伙计搭上线,要是让他们一起执行任务,说不定能互补。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得让他们先熟悉熟悉,互相了解些,不然冒然派出去,怕是会出岔子。
“卫国,你吃完粥,让铁山带你在营地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 李正峰放下茶碗,“晚上咱们开个会,说说鬼子运粮的事,到时候你们也听听,多了解些情况。”
张卫国和赵铁山都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赶紧点头:“好!”
张卫国喝完粥,又吃了个红薯,红薯皮被蒸得裂开,里面的瓤金黄绵密,甜得他嘴角发黏。他跟着赵铁山走出灶房,雪地里的风比刚才小了些,阳光也更暖了些,照在身上,带着点暖意。赵铁山走在前面,脚步很轻,像是怕踩疼了地上的雪。
“我带你去看看粮囤吧,咱们的粮食不多了,就够吃半个月。” 赵铁山指着西边的几座圆顶粮囤,“那是咱们的救命粮,都是张师傅和各粮行老板偷偷运过来的,鬼子要是知道了,肯定会来抢。”
张卫国跟着他走到粮囤边,粮囤用茅草和黄泥盖着,外面还围了圈铁丝网,有两个士兵在站岗,手里端着枪,警惕地看着西周。“咱们的粮食这么紧张,要是被鬼子断了粮,怎么办?” 张卫国问,心里有些担心 —— 他在工事里饿怕了,知道没粮食的滋味。
“所以团长才想截鬼子的运粮车啊。” 赵铁山压低声音,“老郑昨天去黑松林探了探,说鬼子最近在往奉天运粮,粮道就从黑松林过,有三辆卡车,还带了守卫。要是能截下这批粮,咱们就能撑到开春了。”
张卫国心里一动 —— 截粮?这是他在北大营想都不敢想的事,游击队居然敢跟鬼子硬碰硬。他看着赵铁山,觉得这个看起来老实的年轻人,心里藏着股敢拼的劲,跟自己想的 “只会做饭的炊事兵” 不一样。
“黑松林我去过一次,跟王大爷去捡柴火。” 赵铁山接着说,“那里的路不好走,雪厚,鬼子的卡车只能走中间的土路,咱们要是想截粮,得先摸清他们的运粮时间和守卫布防,不然很容易被发现。”
“我在北大营学过侦察,能看鬼子的岗哨规律。” 张卫国说,“冬天的岗哨容易偷懒,一般会靠在背风的地方,咱们只要找好隐蔽的位置,肯定能摸清情况。”
赵铁山停下脚步,看着张卫国,眼里满是佩服:“真的?那太好了!我对侦察不太懂,上次找刘老三探情报,就差点被鬼子发现,要是有你帮忙,肯定没问题。”
张卫国笑了笑,心里的底气多了些 —— 他终于能为这支队伍做点什么了,不再是那个只能在工事里挨饿的逃兵。他看着远处的黑松林,在阳光的照射下,林子里的雪泛着冷光,像一片沉默的战场。他知道,要是真能跟赵铁山一起执行任务,肯定会有危险,但他不怕 —— 有战友一起,有要守护的粮食和百姓,再危险也值得。
赵铁山又带着张卫国去了武器库和医务室,一一介绍着营地的情况。他话不算多,却很细心,路过士兵训练的地方,会提醒张卫国 “小心脚下的冰”;看到医务室的灯亮着,会说 “要是哪里不舒服,就来找王医生,他的医术很好”。张卫国跟在他身后,心里的局促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莫名的亲近 —— 这个从北大营炊事班出来的年轻人,像个向导,带着他走进这片陌生的营地,也走进了一支真正想打鬼子的队伍。
傍晚时分,营地的炊烟升了起来,淡蓝色的炊烟在雪地里袅袅升起,被风吹散,像一条条柔软的带子。张卫国和赵铁山坐在灶房的门槛上,看着士兵们陆续从训练场回来,脸上带着疲惫,却透着股朝气。老张在灶房里煮着晚饭,香味飘出来,勾得人肚子咕咕叫。
“晚上开会,你要是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 赵铁山小声说,“团长很随和,不会怪你的。”
张卫国点点头,心里却有些紧张 —— 他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帮上忙,也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其他士兵的认可。他看着赵铁山,对方正低头用树枝在雪地上画着什么,仔细一看,是黑松林的大致路线,还有几个小圆圈,应该是岗哨的位置。
“你画的是黑松林的路线?” 张卫国问。
“嗯,我记不太准,大概画一下,晚上开会的时候好跟团长说。” 赵铁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记性不太好,只能画下来。”
“没关系,我帮你改改。” 张卫国蹲下来,拿起树枝,在雪地上补充着,“这里应该有个洼地,背风,鬼子肯定会设岗哨;还有这里,是条小河,冬天结冰了,卡车过不去,只能绕路,咱们可以在这儿设埋伏。”
赵铁山看着张卫国补充的路线,眼睛越来越亮:“对!我跟王大爷去的时候,是见过一条小河,结冰了,我怎么忘了?你太厉害了!”
张卫国笑了笑,心里的紧张少了些 —— 他发现,跟赵铁山一起讨论这些,很轻松,不用怕说错,也不用怕被笑话。他想起李正峰说的 “晚上开会”,突然有些期待 —— 说不定,他真的能跟赵铁山一起,为这支队伍做些重要的事。
夜色慢慢降了下来,营地的灯笼亮了起来,昏黄的光在雪地里映出一片片光晕。士兵们陆续走进中间的大帐篷,准备开会。张卫国和赵铁山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刚画好的路线图。张卫国看着身边的赵铁山,对方的脸上带着点兴奋,还有点紧张,像个要参加考试的学生。他拍了拍赵铁山的肩膀:“别慌,有我呢。”
赵铁山回过头,笑了笑:“嗯,有你呢。”
两人走进大帐篷,里面己经坐满了人,李正峰坐在最前面,老郑、老吴参谋也在。张卫国和赵铁山找了个角落坐下,手里紧紧攥着路线图。他知道,这个会,不仅关乎截粮任务,也关乎他能不能真正融入这支队伍,能不能跟赵铁山一起,成为真正的战友。帐篷外的风还在吹,雪又开始下了,落在帐篷上,发出 “簌簌” 的轻响,像在为他们加油。
铁痕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铁痕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B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