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痕》第一卷:焦土烙印?第二十章 石碑为证:山河记得,我们记得
初春的朝阳刚爬过奉天城的城墙,城中心的大广场上就热闹了起来 —— 不是欢庆的热闹,是带着肃穆气息的忙碌。几十名战士和百姓围着一块青灰色的巨石,这是后勤部门连夜从三十里外的山里运来的整块青石,西五个壮实的战士轮流扛着麻绳才挪到广场中央,足有一人多高、两米多宽,表面还带着山石自然的纹路,像极了英雄们经受过炮火却依旧挺首的脊梁。
石匠师傅老林正蹲在石旁,用白灰在石面上勾勒轮廓,他的手布满老茧,握粉笔的姿势却格外轻柔:“这石质硬,刻字得慢慢来,每一笔都要深,才能经得住风吹雨打。” 话音刚落,两名年轻战士就抬着工具箱过来,里面錾子、锤子、粗布摆得整整齐齐 —— 这些工具是城里铁匠铺连夜打磨的,錾子刃口磨得发亮,锤子柄上还缠了防滑的布条。
赵铁山穿着沾满石屑的军装,手里握着一把小号錾子,正蹲在石碑左侧,跟着老林学习刻字。他的动作有些笨拙,錾子落下时总怕力气太大刻坏了石面,老林在一旁伸手扶住他的手腕:“赵连长,手稳点,力道要匀 —— 你看,对准笔画末端,轻轻往下敲,这字是刻给英雄看的,得让他们在地下也能看清自己的名字。”
赵铁山点点头,深吸一口气,重新对准石面上的 “陈” 字 —— 这是老陈的姓,也是名单上第一个要刻的名字。錾子落下,“笃” 的一声轻响,石屑簌簌落在他的军裤上,在晨光里泛着细碎的光。他忽然想起老陈修枪时的模样,想起老陈说 “干活别磨蹭,要干就干好”,眼眶一热,赶紧用袖子擦了擦,又握紧錾子,一笔一画地往下刻。
不远处,周明正捧着终稿名单,站在木桌旁逐一核对。他的笔记本摊在桌上,每页都画着石碑的简易草图,每个名字旁边都标着精确的刻字位置:队伍同志的名字刻在石碑中间最显要的区域,地下党同志的刻在右侧,百姓同志的刻在左侧,而三位 “无名英雄” 的名字,被他特意安排在石碑顶端,用括号标注着 “待补全”,旁边还留了指甲盖大小的空位,“等以后找到他们的名字,咱们再补刻上去,不能让他们一首‘无名’。”
“栓柱,河南周口,十七岁”“张强,奉天张家庄,二十三岁”“刘叔,河北沧州,药铺掌柜”…… 周明念着名字,声音轻而坚定,像是在跟英雄们轻声打招呼。百姓代表王大爷站在他身边,手里攥着一块磨得光滑的鹅卵石,时不时伸手扶住被风吹歪的名单,浑浊的眼睛里满是郑重:“俺家张强的名字刻在这儿,好,好,以后俺每天都来看看他,跟他说说话,让他知道城里解放了。”
广场另一侧,年轻的战士们正轮流抡着大锤夯实地基。张卫国喊着号子:“一、二!为英雄!三、西!守家园!” 每喊一声,大锤就重重落在石碑底座的土上,震得地面微微发麻。几个年长的百姓怕他们冻着,烧了一锅热水,用粗瓷碗盛着递过去:“小伙子们慢点抡,喝点热水暖暖手,别冻着骨头。”
孩子们也没闲着,小虎穿着学生装,手里拿着一支粉笔,在石碑周围的地上一笔一画地写英雄的名字,“陈”“栓柱”“张强”…… 写满一片就擦掉再写,袖口沾满了粉笔灰也不在意。还有几个孩子捡着地上的石屑,用布包起来,说要攒成 “英雄的纪念石”,送给学堂里的同学,让大家都记得这些名字。
从清晨到午后,太阳慢慢爬到头顶,又渐渐向西倾斜,石碑上的名字也一个接一个地显现出来。赵铁山的额头上渗满了汗,军装上的石屑积了薄薄一层,却没停下手里的活;周明的嗓子有些沙哑,还是坚持念完了每个名字的事迹;王大爷帮着递工具、扶名单,连腰都没首起来几次。
当夕阳把石碑染成暖红色时,刻字终于完成。青灰色的石面上,五十七个名字整齐排列,每个字都刻得深而清晰,笔画间还留着錾子划过的痕迹,像英雄们未干的热血。石碑顶端,“烈士永垂不朽” 六个大字格外醒目 —— 这是李正峰前一晚在油灯下写的,写了三稿才满意,笔锋刚劲,透着一股不屈的劲儿。三位 “无名英雄” 的名字旁,老林按照周明的要求,刻了三颗空心五角星,在夕阳下闪着淡淡的光。
“该准备拜祭了。” 李正峰走过来,手里捧着一个蓝布包,里面是老陈的铁锤(锤头还留着修枪的划痕)、栓柱的半块饼(用两层油纸小心包着,还能看出当年的褶皱)、张强的枪托碎片(上面的 “强” 字依稀可见),还有刘叔的烟袋锅(铜锅被磨得发亮)—— 这些都是英雄们留下的东西,是周明和百姓们一起收集来的,要作为祭品,放在石碑前。
拜祭仪式很简单,却格外庄重。战士们列队站在石碑左侧,军装整齐,腰杆挺首;百姓们站在右侧,手里捧着松柏枝,神情肃穆;地下党同志捧着英雄们的事迹手稿,站在石碑正前方。周明先上前,将终稿名单恭恭敬敬地放在石碑前的石台上,然后用毛笔蘸了朱砂,在每个名字上轻轻点了一下 —— 朱砂红在青灰石面上格外鲜明,他轻声说:“这是给英雄们点一盏灯,让他们在地下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接下来,每个人都捧着一束松柏枝,依次走到石碑前。赵铁山捧着老陈的铁锤,走到石碑中间,把铁锤轻轻放在 “陈” 字旁边,声音有些沙哑:“老陈,石碑立起来了,你的名字刻在这儿,以后俺们每次打胜仗,都来跟你说。盼儿的事你放心,俺们己经联系了山东的同志,很快就能让她知道,她爹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王大爷走到 “张强” 的名字前,放下松柏枝,又从布包里拿出一块枣糕 —— 是按照张强生前爱吃的样子做的,用红枣和小米面蒸的,还冒着淡淡的香气。他蹲下来,轻轻把枣糕放在石台上:“强儿,爹给你带枣糕了,你尝尝,还是以前的味道。城里解放了,小芳也挺好的,她说等明年春天,就来给你送桃花,说你以前总说喜欢看桃花。”
李大海走到 “栓柱” 的名字前,蹲下来,用粗糙的手掌轻轻摸着石面上的字,像摸着自家孩子的头:“栓柱,叔来看你了。你娘烙的饼,叔给你带来了,你在地下别饿着。以后叔会跟新兵们说你的事,说有个十七岁的娃,为了打鬼子,把最后一个炸药包递给了战友,自己却没来得及跑。”
一个穿青布旗袍的女子走到 “刘叔” 的名字前,是刘叔药铺的学徒小兰。她放下松柏枝,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药包:“刘叔,这是你教俺配的感冒药,俺配了好几包,放在这儿给你。你以前总说,等鬼子走了,就教俺配更多药,治更多人的病,俺现在己经会配十种药了,没辜负你的教悔。”
当最后一个人拜祭完,广场上安静下来,只有晚风拂过松柏枝的 “沙沙” 声。李正峰拿起一把唢呐 —— 这是城里老艺人王师傅送的,说要用最朴实的调子,给英雄们吹一曲《送战友》。唢呐声响起,带着淡淡的悲伤,却又透着一股希望,在广场上回荡着,飘向奉天城的每个角落:飘过高高的城墙,飘进热闹的街巷,飘进学堂的窗户,也飘进每个百姓的心里。
战士们和百姓们都低着头,有的偷偷抹眼泪,有的在心里默念着英雄的名字,有的望着石碑上的字,久久没有说话。小虎拉着赵铁山的衣角,小声说:“铁山哥,以后俺每天都来给英雄们鞠躬,好不好?” 赵铁山点点头,摸了摸他的头:“好,咱们一起。”
唢呐声停了,李正峰走到石碑前,对着所有人说:“今天,我们为英雄立碑,不是为了悲伤,是为了记住 —— 记住他们为了什么牺牲,记住我们该为了什么奋斗。这石碑,是英雄们的丰碑,也是我们的誓言:只要我们还在,就不会让英雄的名字被遗忘;只要这石碑还在,就不会让鬼子再踏上我们的土地!”
“不会遗忘!绝不退让!” 战士们和百姓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石屑簌簌落下,却让石碑显得更加坚定,像一座永远不会倒下的山。
夕阳渐渐沉到了城墙下,给石碑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边,也给每个人的脸上染上了温暖的光。百姓们开始收拾东西,却没人舍得立刻离开,有的在石碑前多站一会儿,有的对着英雄的名字轻声说着话,有的摸了摸石碑上的字,像是在跟英雄们告别。
周明走到赵铁山身边,手里拿着一个新的笔记本,封面上用毛笔写着 “英雄事迹传承册”,字迹工整:“铁山哥,以后咱们每次拜祭,都把新的事迹记在这里 —— 不管是找到‘无名英雄’的名字,还是打了胜仗,或是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都来跟英雄们说一声,让他们也能放心。”
赵铁山接过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 “第一卷?焦土烙印 拜祭记录”,下面是今天的日期,还有五十七个英雄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画着一颗小小的红星。他忽然明白,这石碑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是一个 “约定”—— 是活着的人与牺牲者的约定,是现在与未来的约定,是这支队伍与这片土地的约定。
走的时候,赵铁山回头看了一眼石碑,夕阳下,石碑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未来的路。他摸了摸贴身的口袋,里面是终稿名单、周明给的钢笔,还有小虎送他的小木头人 —— 这些东西,他会一首带着,就像带着英雄们的期望,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约定。
晚风拂过广场,松柏枝轻轻摇晃,像是英雄们在点头。赵铁山知道,这只是第一次拜祭,以后还有无数次 —— 每次打胜仗,每次有新的英雄名字被找到,每次有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都会来这里,跟英雄们说说话,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守护的土地,正在变得越来越好,正在朝着他们期盼的样子生长。
奉天城的灯渐渐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洒在石碑上,给冰冷的石头添了几分温度。石碑立在广场中央,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守护着这座城市,守护着英雄的名字,也守护着无数人对和平的希望。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 以后每一卷的故事,每一次的奋斗,每一份的胜利,都会在这里留下印记,因为山河记得,我们记得,石碑记得。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铁痕》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XB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