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痕》第二卷:星火燎原?第七章 炮楼困局:破封锁与谋生机(第一部分)
七月的奉天城郊,本该是玉米拔节、土豆挂薯的好时节,可城郊根据地的百姓们却没了往日的忙碌劲头。韩家村外的田埂上,几个老农蹲在地里,望着蔫蔫的玉米苗叹气 —— 地里的水快干了,原本用来引水的水渠,被鬼子新修的炮楼拦了半截,剩下的水流根本不够灌溉几百亩田地。
“这日子没法过了!鬼子修炮楼断了水,再这么下去,秋天的收成怕是要泡汤了!” 老农王大叔用锄头戳了戳干裂的土地,土块碎成渣子,顺着指缝往下掉。旁边的百姓们也跟着附和,有的说家里的粮食只够吃半个月,有的说孩子的咳嗽药早就没了,连林静医生都开始用野菜代替草药治病。
消息传到赵家堡的根据地办公点时,赵铁山正在跟周明核对物资清单。桌上的清单上,粮食储备那栏画着醒目的红圈,旁边写着 “仅剩八千斤,缺口一万二千斤”;药品栏里,消炎草、止血粉的数量都标着 “告急”,只有蒲公英、薄荷这类常见草药还有剩余。
“鬼子这是想困死咱们啊!” 周明把清单拍在桌上,眉头拧成疙瘩,“佐藤从上个月开始,在奉天城到城郊的西条要道上修了六座炮楼,每座炮楼驻着三十个鬼子,还架着重机枪,咱们的物资运输队己经被拦了三次,有两个队员还被打伤了。”
赵铁山拿起清单,手指在 “炮楼” 两个字上反复。他想起三天前去韩家村查看时的场景 —— 村东的炮楼像个黑铁塔,矗立在水渠旁,炮楼顶上的鬼子拿着望远镜,时不时朝村里张望,百姓们路过时都得低着头,连话都不敢多说。“炮楼不仅断了水,还断了咱们和北山根据地的联系,” 赵铁山沉声道,“没有粮食和药品,不用鬼子打,咱们自己就先撑不住了。”
正说着,张卫国浑身是汗地跑了进来,手里攥着一个被打穿的水壶:“赵主席,俺们去山涧运水的队伍,又被炮楼的鬼子偷袭了!幸好俺们跑得快,只丢了两桶水,没伤人。但山涧离得远,每次运水都得绕十几里山路,还得提防鬼子的巡逻队,根本不够用。”
林静也跟着走进来,脸上带着疲惫,她手里的药箱敞开着,里面只有寥寥几包草药:“村里有五个孩子得了痢疾,我用野菜煮水给他们喝,效果根本不好。昨天去韩家村出诊,看到有个老人因为没有消炎药,伤口都化脓了,再这么下去,恐怕会出人命。”
赵铁山看着大家焦虑的神情,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炮楼,炮楼顶端的太阳旗在风里飘着,刺眼得很。“不能再等了,” 他转过身,眼神坚定,“今天下午召集各村干部和联防队队长开会,必须想办法打破鬼子的封锁!”
下午的会议在赵家堡的祠堂里召开,烟雾缭绕的屋子里,三十多个人挤在一起,有的蹲在地上,有的靠在墙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愁容。赵铁山把地图铺在桌上,用红笔圈出六座炮楼的位置:“这六座炮楼分别在水渠口、山道岔口、山涧旁和粮道上,鬼子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断水、断粮、断药品,把咱们困死在城郊。”
李刚从北山根据地赶来支援,他指着地图上的水渠口炮楼:“这座炮楼是关键,它不仅控制着水渠,还能监视韩家村和赵家堡的动向。只要拿下这座炮楼,咱们就能重新引水灌溉,还能打通一条去山涧的近路。”
张卫国立刻站起来:“俺带人去打!夜里偷袭,保证把炮楼里的鬼子都消灭掉!”
“不行,” 李刚摇摇头,“炮楼墙体厚,鬼子有重机枪,硬攻肯定会有大伤亡。而且其他炮楼离得近,一旦听到枪声,半个时辰内就能赶来支援,到时候咱们会被包围。”
杨家村的老族长咳嗽了两声,慢慢开口:“俺们村有个老石匠,年轻时给地主家修过炮楼,他说炮楼下面一般都有地窖,用来存粮食和弹药,要是能找到地窖入口,说不定能从下面摸进去。”
这个提议让大家眼前一亮。韩虎也跟着说:“俺去韩家村的时候,看到炮楼旁边有个土坡,坡上有个小洞,好像是以前挖的红薯窖,说不定能通到炮楼的地窖里。”
赵铁山立刻让韩虎带着两个侦查兵,去查看红薯窖的情况,同时让杨家村的老石匠画出地窖的大致结构。会议结束后,大家都没闲着,有的去准备土炸弹和绳索,有的去打听炮楼里鬼子的换班时间,有的则去安抚百姓,告诉他们根据地一定会想办法解决困难。
当天傍晚,韩虎带着侦查兵回来了,脸上满是兴奋:“红薯窖真的能通到炮楼地窖!俺们顺着窖洞走了一段,能听到上面有鬼子说话的声音,还能闻到火药味,肯定是弹药库!”
老石匠也画出了地窖的结构图,上面标着 “粮食窖”“弹药窖”“通道” 三个部分:“通道有两米宽,能容两个人并排走,只要摸到弹药窖,把土炸弹扔进去,就能把炮楼炸个大洞!”
赵铁山立刻制定作战计划:让张卫国带领二十名联防队员,夜里从红薯窖潜入炮楼地窖,先炸掉弹药库,再消灭里面的鬼子;李刚带领三十名战士,在炮楼外埋伏,负责拦截前来支援的鬼子;赵铁山则带领剩下的人,在水渠旁待命,一旦炮楼被拿下,就立刻抢修水渠,引水灌溉。
出发前,赵铁山去了一趟韩家村的临时祠堂,那里供奉着城郊根据地牺牲英雄的牌位,有在李家坳战斗中牺牲的联防队员,还有在运水时被鬼子打伤、后来不治身亡的百姓。他对着牌位深深鞠躬:“同志们,俺们要去打炮楼了,只有拿下炮楼,百姓们才能有水喝、有粮吃,你们放心,俺们一定会胜利,不会让你们白白牺牲。”
韩虎跟着赵铁山一起鞠躬,他的哥哥在运水时被鬼子打伤,现在还躺在家里:“俺一定会亲手杀了炮楼里的鬼子,为俺哥报仇,为所有被鬼子欺负的百姓报仇!”
夜里三更,张卫国带领联防队员,背着土炸弹和绳索,悄悄来到红薯窖旁。窖口很小,只能容一个人爬进去,韩虎自告奋勇,第一个钻了进去:“俺在前面带路,你们跟着俺!”
窖洞里又黑又窄,只能靠手里的火把照明。大家猫着腰,慢慢往前走,泥土时不时从头顶掉下来,砸在肩膀上。走了大约半个时辰,前面传来了鬼子说话的声音,韩虎立刻示意大家停下,熄灭火把。
“里面就是弹药窖,” 韩虎压低声音,“俺听老石匠说,弹药窖的门是木头做的,一撞就能开。”
张卫国点点头,让队员们做好准备。韩虎悄悄摸到木门前,用力一撞,门 “吱呀” 一声开了。里面的鬼子正坐在地上喝酒,看到突然闯进来的联防队员,顿时慌了神,有的想拿枪,有的想逃跑。
“扔炸弹!” 张卫国大喊一声,队员们立刻把土炸弹扔了进去。“轰!轰!” 的爆炸声震得窖洞都在摇晃,弹药库里的火药被引爆,火光冲天,炮楼的顶部瞬间塌了一半。
炮楼里的鬼子听到爆炸声,纷纷朝着地窖口开枪。张卫国带领队员们冲了上去,手里的步枪和刺刀朝着鬼子招呼。韩虎看到一个鬼子拿着重机枪,立刻冲过去,用镰刀划破了鬼子的喉咙:“这是为俺哥报仇!”
外面的李刚听到爆炸声,立刻带领战士们,朝着前来支援的鬼子开火。鬼子们没想到会遇到埋伏,一下子乱了阵脚,有的想往炮楼方向跑,有的则想撤退。李刚带领战士们冲上去,轻机枪的子弹扫过去,倒下了一片又一片。
不到一个时辰,战斗就结束了。水渠口炮楼被炸毁,里面的三十个鬼子全部被消灭,缴获了两挺重机枪、三十支步枪和一箱弹药。张卫国让人把炮楼的残骸清理干净,露出下面的水渠,水流顺着渠道,慢慢流进了韩家村和赵家堡的田地里。
百姓们听到炮楼被拿下的消息,都兴奋地跑到水渠旁,有的用手捧起水喝,有的则往地里浇水。王大叔看着水流进自家的玉米地,激动得流下眼泪:“有水了!有救了!秋天的收成有希望了!”
林静也带着医护队员,去山涧运水,这次没有了炮楼的阻拦,很快就运回了几大桶干净的水,分给生病的孩子和老人。“这下好了,有干净的水,孩子们的痢疾就能快点好了,” 林静笑着说,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第二天一早,赵铁山带领百姓们抢修水渠,有的搬石头,有的填土,有的清理渠道里的淤泥。张卫国则带领联防队员,在炮楼的残骸旁设立了岗哨,防止鬼子再来偷袭。李刚和周明则去查看其他炮楼的情况,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然而,好景不长。当天中午,侦查兵传来消息:佐藤得知水渠口炮楼被炸毁,气得暴跳如雷,他从奉天城增派了一百名鬼子,加强了其他五座炮楼的防守,还在炮楼周围埋了地雷,不让根据地的人靠近。
“鬼子这是要跟咱们死磕到底啊!” 张卫国看着侦查兵带回来的地雷样品,眉头皱了起来,“这地雷是铁做的,不像咱们的土炸弹,一踩就炸,根本没法靠近。”
赵铁山也犯了难,虽然拿下了一座炮楼,解决了水的问题,但粮食和药品的缺口还没补上,其他五座炮楼还在阻断物资运输线。“咱们得想办法破坏鬼子的补给线,” 他说,“鬼子的粮食和弹药都是从奉天城运过来的,只要断了他们的补给,用不了几天,他们自己就会撤出去。”
李刚点点头:“我己经让北山根据地的骑兵连,在奉天城到炮楼的粮道上设伏,只要鬼子的运输队经过,就立刻动手。另外,咱们可以派一些百姓,假装去给炮楼的鬼子送粮食,趁机摸清里面的情况,为以后拿下炮楼做准备。”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杨家村的百姓们主动报名,说要去给炮楼的鬼子送粮食 —— 他们知道,这是为了根据地,为了所有百姓,就算有危险,也愿意去。
当天下午,杨家村的百姓们推着三辆小车,上面装着少量的玉米和土豆,朝着山道岔口的炮楼走去。炮楼里的鬼子看到百姓送粮食来,果然放松了警惕,打开门让他们进去。百姓们趁机观察炮楼里的情况,记住了鬼子的岗哨位置、武器存放处和换班时间。
晚上,百姓们回来,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赵铁山。“炮楼里有三十个鬼子,十挺步枪,一挺重机枪,粮食只够吃三天,弹药也不多了,” 一个百姓说,“鬼子的运输队明天早上会送粮食和弹药来,走的是粮道那条路。”
赵铁山立刻让李刚联系北山根据地的骑兵连,让他们在粮道上设伏,同时让张卫国带领联防队员,在炮楼附近埋伏,一旦运输队被消灭,就趁机进攻炮楼。
第二天早上,鬼子的运输队果然沿着粮道走来,一共有五辆小车,二十个鬼子护送。北山根据地的骑兵连早就埋伏在粮道旁的树林里,等运输队靠近,立刻冲了出去。马刀挥舞,子弹飞射,鬼子们根本来不及反抗,就被消灭了大半。剩下的几个鬼子想逃跑,却被张卫国带领的联防队员拦住,全部被俘虏。
“快!把粮食和弹药运回去!” 赵铁山大喊一声,战士和百姓们立刻行动起来,把小车里的粮食和弹药搬下来,朝着根据地的方向运去。粮道上,装满粮食的袋子堆成了小山,百姓们看着这些粮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然而,就在大家准备撤退的时候,远处传来了枪声 —— 其他炮楼的鬼子听到动静,朝着粮道的方向赶来。“快撤!” 赵铁山下令,战士和百姓们带着粮食和弹药,迅速朝着根据地撤退。鬼子们赶到时,只看到地上的尸体和空荡荡的小车,气得大喊大叫,却不敢再往前追。
当天中午,粮食和弹药被运回了赵家堡。百姓们围着粮食,有的拿着玉米啃,有的则把粮食装进自家的袋子里。赵铁山看着大家高兴的样子,心里也松了口气 —— 虽然只解决了一部分粮食问题,但至少让百姓们看到了希望。
下午,赵铁山在赵家堡的祠堂里召开了会议,总结这次战斗的经验。“咱们虽然拿下了一座炮楼,消灭了一支运输队,但鬼子的封锁还没完全打破,” 他说,“接下来,咱们要继续破坏鬼子的补给线,同时寻找机会,拿下其他炮楼。另外,咱们要组织百姓们开垦荒地,多种些耐旱的庄稼,争取秋天能有个好收成,不再依赖外部运输。”
大家都纷纷赞同。百姓们开始开垦村外的荒地,有的种玉米,有的种土豆,有的则种南瓜和红薯 —— 这些庄稼耐旱,就算没有足够的水,也能有收成。陈明则在学堂里教孩子们认识庄稼,让他们知道粮食的珍贵,还组织孩子们去地里帮忙,拔草、浇水,体验劳动的辛苦。
林静也找到了新的草药,她带着医护队员,去深山里采挖,找到了一种能治疗痢疾的草药,解决了孩子们的病痛。“只要咱们肯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林静笑着说,“鬼子想困死咱们,咱们偏要活得更好,让他们看看,咱们抗日军民是打不倒、困不死的!”
这天晚上,赵铁山站在赵家堡的村口,望着远处的炮楼。虽然还有五座炮楼矗立在那里,但他知道,只要军民同心,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把它们全部拿下,彻底打破鬼子的封锁。他想起了城郊根据地牺牲的英雄,想起了北山根据地的战友,想起了总部的支持,心里满是坚定。
周明走到赵铁山身边,手里拿着一份电报:“总部传来消息,说咱们破坏鬼子补给线、拿下炮楼的事迹,己经传遍了整个奉天地区,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想加入抗日队伍,总部让咱们做好准备,接收新的力量。”
赵铁山接过电报,看着上面的字,眼里满是希望。他知道,虽然眼前还有困难,但抗日的力量正在不断壮大,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他们能把鬼子彻底赶出奉天城,赶出中国,让百姓们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
夜色渐深,城郊根据地的灯光渐渐亮起,像一颗颗星星,点缀在黑暗中。这是希望的灯光,是抗争的灯光,是属于抗日军民的灯光。只要这灯光不灭,抗日的星火就会继续燃烧,终将燎原,照亮整个中华大地。
(http://www.220book.com/book/XB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