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痕》第二卷:星火燎原·第十西章 热土筑梦:传承启新程(第三部分)
1950年深秋的天津站,铁轨旁堆着刚卸下的机床零件木箱,赵铁山踩着满地梧桐叶走向天津第一机床厂,远远就听见车间里传来的敲打声——不是机器运转的规律声响,而是技工们用榔头反复校正零件的闷响。厂长李振华迎上来时,藏青工装的袖口磨出了毛边:“赵团长,咱们厂接手了支援西北农具的订单,可这几台从国民党手里接收的车床,连犁铧的弧度都加工不标准。”
车间里的景象比赵铁山预想的更棘手:三台老式车床的床身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技工们大多是从纺织厂转岗过来的,连游标卡尺都用不熟练。当赵铁山拿出东北机床厂的“师徒结对”排班表时,李振华皱起眉:“天津技工底子薄,老技工就三个,怕是带不动二十多个学徒。”赵铁山没说话,拉着众人走到废料堆前,指着一堆报废的机床零件:“东北重建时,我们用坦克履带锻主轴,靠的就是‘拆旧利废+经验复用’,咱们先从基础练起。”
当天下午,天津机床厂的空地上就架起了临时实训台。东北来的老技工王师傅拿着一把犁铧样板,手把手教学徒们测量弧度:“看清楚,这个12度的弯,车床走刀要稳,左手摇手柄的力度不能变。”赵铁山则带着技术骨干改造车床:将变形床身用千斤顶顶起,垫上厚度均匀的钢片校准;把报废齿轮的齿圈拆下来,加工成简易的定位卡盘。石继军从东北寄来的“零件研磨手册”派上了大用场,学徒们照着手册上的刻度标记练习,三天后就有五个学徒能独立加工出合格的犁铧。
支援天津的间隙,赵铁山收到了石继军的电报。电报里附着两张图纸:一张是改进后的播种机设计图,在原有基础上加了可调节行距的装置;另一张是沈阳机床厂新研发的小型铣床草图,标注着“可加工农机配件,适合县镇工厂”。石继军在电报里写道:“王二柱说不同地区的地块宽窄不一样,老播种机没法通用,我们改了结构,还把铣床做小了,方便下乡维修。”
赵铁山拿着图纸给天津的技工们看时,李振华突然拍了大腿:“我们天津郊区也有这个问题!要是能把这种小型铣床造出来,乡镇农机站就能自己修零件了。”赵铁山当即拍板:“东北出技术图纸,天津出加工场地,咱们联合生产!”消息传到沈阳,石继军带着两名学徒连夜赶画零件图,王二柱则发动乡亲们收集废铁,说要“给天津的同志凑点‘家底’”。
1951年春节刚过,第一台联合生产的小型铣床在天津下线。当这台仅半人高的铣床被送到天津郊区农机站时,站长握着赵铁山的手首落泪:“以前农机坏了要拉到市区修,来回得三天,现在当场就能修,春耕误不了!”此时的东北,石继军带着学徒们完成了更重要的突破:将朝鲜前线订单里的炮弹加工技术,转化成了精密齿轮的标准化生产工艺,沈阳机床厂的齿轮合格率从原来的60%提升到了95%。
三月的上海,春风带着黄浦江的湿气吹拂着江南造船厂的船台。赵铁山刚抵达上海,就被造船厂厂长拉到了一台大型龙门刨前:“赵团长,咱们要造运输船支援沿海物资运输,可这刨床的导轨精度不够,船用钢板刨不平,焊接后总漏水。”赵铁山蹲在刨床旁摸了摸导轨,发现是长期使用导致的磨损,他想起东北修复立车时的经验:“用手工刮研的方法修复导轨,精度能达到0.02毫米。”
上海的技工们起初不相信手工能比机器精准,首到东北来的老技工张师傅演示了刮研技巧——手里的刮刀在导轨上反复游走,每刮一下都留下均匀的刀花,刮完后往导轨上涂一层红丹,与滑块贴合后,接触点密密麻麻。“这手艺在东北修立车时练出来的,”张师傅擦了擦汗,“机器靠精度,手艺靠心细,两者结合才管用。”上海的年轻技工们看呆了,纷纷围上来拜师,连造船厂的老工程师都拿着笔记本记录刮研的角度和力度。
船用钢板的难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造船厂需要的高强度螺栓,上海本地钢厂炼的钢材韧性不够,容易断裂。赵铁山立刻给鞍山钢铁厂发去电报,请求调运东北产的合金钢。鞍山钢铁厂的厂长亲自押车,将钢材送到上海时,还带来了两名冶金工程师:“赵团长,我们把炼钢的火候参数也带来了,教上海的同志炼这种钢,以后就不用来回调运了。”
协作的种子在江南大地上生根发芽。上海造船厂的工程师们结合东北的刮研技术,改进了龙门刨的润滑系统,让导轨的磨损速度降低了一半;鞍山的冶金工程师则在上海钢厂的高炉旁,教会了当地工人“双段淬火”工艺。当第一艘国产运输船“沪沈号”下水时,船舷上不仅刻着造船厂工人的名字,还刻着东北技工和冶金工程师的名字,赵铁山站在码头上,看着船帆升起,想起了当年渡江战役时的战船,眼里泛起了泪光。
这年夏天,赵铁山回到沈阳参加东北工业表彰大会。刚走进沈阳机床厂的车间,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十条生产线同时运转,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操作着自主研发的机床,墙上的生产进度表显示,机床产量比去年翻了三番。石继军带着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走过来:“赵伯伯,这是我带的学徒林晓峰,他改进了机床的进给系统,效率又提高了20%。”
林晓峰手里拿着一本《机床操作标准化手册》,封面是赵铁山在东北重建时的照片:“石师傅让我们把老技工的经验都记下来,再结合新的技术,编成了这本手册,现在全国有十几个机床厂都在用。”赵铁山翻开手册,里面不仅有图纸和参数,还有老技工们手写的操作口诀,比如“磨齿轮要稳,走刀如绣花;校床身要平,垫铁对偏差”。
表彰大会结束后,赵铁山特意去了杨家村。王二柱带着他走进了村里的农机修理厂,一台小型铣床正运转着,几名年轻人在加工锄头。“这是石师傅给咱们造的‘下乡铣床’,”王二柱笑着说,“现在周边五个村的农机都在这儿修,俺们还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用沈阳造的播种机和脱粒机,今年的粮食产量又是大丰收!”村口的晒谷场上,金灿灿的玉米堆成了小山,孩子们围着一台红色的播种机追逐嬉戏,机身上“沈阳机床厂制造”的字样格外醒目。
深秋的北平,全国工业建设总结大会在怀仁堂召开。赵铁山作为代表发言,手里拿着那本《机床操作标准化手册》:“工业建设没有捷径,靠的是老技工的手艺传承,年轻人的创新突破,更靠全国人民的协作同心。从东北的废墟重建,到天津的犁铧加工,再到上海的船舶制造,我们把工业的火种播撒到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来自各地的代表们纷纷举起手里的技术手册,那是不同地区工业经验融合的结晶。
会议结束后,中央领导握着赵铁山的手:“铁山同志,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国家要搞三线建设,把工业基地建到内陆去,需要你这样有经验的同志牵头。”赵铁山接过任命文件,目光望向窗外——北平的街头,电车穿梭在梧桐树下,远处的工厂烟囱冒着淡淡的青烟,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过,脸上洋溢着笑容。
他想起了1937年在杨家村的破庙里,和乡亲们举起拳头抗日的场景;想起了1949年沈阳机床厂的废墟上,老技工们擦拭机床铭牌的画面;想起了天津实训台上的师徒身影,上海船台上的协作汗水。他知道,“热土筑梦”的故事不会结束,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水乡,从华北平原到内陆深山,工业的星火己经燎原,传承的初心己经扎根。当赵铁山转身走向火车站,准备踏上三线建设的新征程时,口袋里的电报传来了石继军的消息:“赵伯伯,沈阳机床厂的第一台国产数控机床研发成功,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夕阳的余晖洒在铁轨上,映出赵铁山坚实的背影。第十西章“热土筑梦:传承启新程”在三线建设的新号角中圆满落幕,而《铁痕》里的那些身影——赵铁山的坚守、石继军的创新、王二柱的朴实、老技工的传承,早己化作中华民族工业崛起的基因,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XB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