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章 热土筑梦:传承启新程(第二部分)

小说: 铁痕   作者:星之路途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铁痕 http://www.220book.com/book/XBPF/ 章节无错乱精修!
 

《铁痕》第二卷:星火燎原·第十西章 热土筑梦:传承启新程(第二部分)

火车刚驶入沈阳站,赵铁山就闻到了空气中浓烈的煤烟与铁屑混合的味道。远远望去,沈阳机床厂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即便己是初春,厂区外却挤满了扛着工具的百姓——王二柱带着杨家村的乡亲们自发组成了“后勤队”,白天帮着搬运钢材、打磨毛胚,晚上就在车间外的草棚里打地铺。

“赵司令回来啦!”王二柱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赵铁山,黝黑的脸上沾满了油污,手里还攥着半截没啃完的窝头,“您放心,俺们把家里的壮劳力都带来了,保证不耽误机床出厂!”赵铁山拍了拍他肩上的灰尘,刚要说话,就被石继军拉着往车间跑:“赵伯伯,出问题了!炮弹加工机床的齿轮精度达不到要求,试生产的零件全不合格!”

车间里一片凝重。几台刚组装好的机床旁堆着报废的齿轮,老技工王师傅正拿着放大镜反复查看,眉头拧成了疙瘩:“齿轮的齿距偏差了半毫米,高速运转时会卡住,根本没法用在炮弹加工上。咱们的铣床精度不够,就算反复打磨也达不到标准。”石继军摊开图纸,上面标注着前线急需的机床参数:“前线催得紧,半个月内必须交货,要是耽误了炮弹生产,战士们就要吃苦头了。”

赵铁山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蹲在机床旁,拿起报废的齿轮和新锻造的钢坯反复比对。他忽然想起全国工业会议上北平机械专家提到的“研磨工艺”,转头问石继军:“北平专家说过,老技工手工研磨能提高零件精度,咱们能不能试试?”王师傅愣了愣:“手工研磨太费时间,一个齿轮要磨一整天,还不一定能保证精度一致。”

“那就搞‘师徒结对’,老技工带学徒,流水线研磨!”赵铁山当即拍板,“王师傅,您带三名老技工负责校准标准件;石继军,你把学徒分成三组,一组打磨,一组测量,一组装配;二柱,你们乡亲们负责把钢坯加热、去毛刺,做好前期准备。咱们两班倒,24小时连轴转!”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此展开。车间里架起了十几张研磨台,老技工们拿着精密锉刀示范动作,手指在齿轮上灵活游走,每一次打磨都精准到位;学徒们围着师傅仔细观摩,手上磨起了水泡就缠上布条继续干;王二柱带着乡亲们在车间外垒起了临时炉灶,昼夜不停地为工人们熬粥、蒸馒头,馒头刚出锅就用棉絮裹着送到车间,保证每个人都能吃上热乎的。

赵铁山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白天在各工序间巡查,解决研磨时出现的精度偏差;晚上就和工人们挤在一起吃夜宵,听老技工讲过去造炮弹的经验。有天深夜,他发现石继军在车间角落里偷偷抹眼泪——连续熬了三个通宵,石继军的眼睛布满血丝,手里还攥着父亲小石头的旧军号,那是父亲牺牲时留下的唯一遗物。

“想你爹了?”赵铁山递过一杯热茶。石继军点点头,声音沙哑:“我爹当年就是为了造抗日炮弹牺牲的,现在要是造不出合格的机床,我对不起他,更对不起前线的战士。”赵铁山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窗外忙碌的乡亲们:“你看,二柱他们把家里的口粮都拿来了,老技工把压箱底的手艺都教了,咱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爹要是看到现在这样的军民同心,肯定会高兴的。”

这番话让石继军重新振作起来。他结合在部队学的机械知识,对研磨工具做了改进——在锉刀上刻上细密的刻度,再用自制的游标卡尺反复测量,让齿轮精度误差控制在了0.1毫米以内。王师傅拿着改进后的齿轮试装,机床启动后运转平稳,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铁痕 加工出的炮弹零件完全符合标准,车间里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就在机床即将批量生产时,又一个难题出现了:锻造齿轮需要大量优质焦炭,可鞍山钢铁厂的焦炭都优先供应前线炼钢,机床厂的焦炭库存只够维持三天。王二柱听说后,连夜带着乡亲们赶回杨家村,把村里取暖用的焦炭全部运了过来,还发动周边村庄的百姓捐献:“前线打仗保家卫国,咱们捐点焦炭算啥!”

百姓们的支持让机床厂渡过了难关。1950年3月中旬,第一百台炮弹加工机床顺利下线。当满载机床的列车鸣笛出发时,赵铁山带领工人们和乡亲们站在铁路旁敬礼,列车上的押运战士探出身子大喊:“谢谢你们!前线一定能打胜仗!”王二柱抹着眼泪说:“这就是军民一条心啊,啥困难都能克服!”

赶制机床的任务完成后,赵铁山没有歇着。他发现东北的工业建设虽然有了起色,但各工厂之间缺乏协作,鞍山的钢材运到沈阳要走三天弯路,长春的农机厂急需的零件要从北平调运,效率极低。“必须搞区域协作,让东北的工业形成一盘棋。”赵铁山在东北工业座谈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牵头成立了“东北工业协作委员会”,制定了统一的物资调配计划:鞍山钢铁厂优先供应沈阳机床厂和长春农机厂的钢材,沈阳机床厂为长春、哈尔滨的工厂提供设备改造服务,各工厂共享技术图纸和老技工资源。石继军作为技术代表,带着图纸和老技工们巡回指导,仅用一个月就帮助长春农机厂改进了播种机生产线,效率提高了两倍。

协作模式很快见效。1950年夏,东北迎来了大丰收,长春农机厂生产的播种机和沈阳机床厂造的脱粒机遍布田间,农民们再也不用靠人力收割,粮食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王二柱带着乡亲们推着装满粮食的小车来到机床厂,非要给工人们送“谢礼”:“这都是托你们的福,俺们今年能吃饱饭了!”

这年秋天,东北局接到了中央的指示:要将东北的工业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支援各地的恢复重建工作。赵铁山被任命为东北工业支援团团长,要带着技术人员和设备图纸,前往华北、华东等地指导工业建设。出发前,他再次来到沈阳机床厂的车间,看着墙上“军民同心,工业强国”的标语,心里满是感慨。

石继军捧着一本厚厚的技术手册走过来,手册里不仅有机床制造的图纸,还有老技工们的经验心得和师徒传艺的方法:“赵伯伯,这是咱们东北工业的‘家底’,我己经抄了十份,带到各地去,让全国的工厂都能用上咱们的技术。”王二柱也赶来了,手里拿着一把新打造的锄头:“这是俺们用机床造的第一把新农具,您带着,让其他地方的百姓也看看,咱们东北能造好东西!”

列车启动时,赵铁山站在车厢门口,向送别的人群挥手。他看到石继军正带着学徒们调试新研发的机床,看到王二柱和乡亲们在厂区外开垦的荒地种上了小麦,看到沈阳的天空中,工业的浓烟与田野的炊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最动人的画卷。

他知道,这片黑土地上的工业火种,己经从沈阳机床厂的车间里,蔓延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从抗日烽火中的秘密兵工厂,到解放战争后的废墟重建,再到如今的全国支援,“传承”二字始终镌刻在建设者的心中——老技工的手艺传给了学徒,军民同心的精神传给了后代,工业强国的梦想,正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慢慢变成现实。第十西章“热土筑梦:传承启新程”的故事,在支援全国建设的号角中落下帷幕,而属于中国工业的星火燎原之路,才刚刚开启。



    (http://www.220book.com/book/XB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铁痕 http://www.220book.com/book/XBP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