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痕》第二卷:星火燎原·第十西章 热土筑梦:传承启新程(第一部分)
1949年秋,南京城的梧桐叶刚染上新黄,赵铁山就接到了东北军区的急电。电报里只有短短一行字:“沈阳机床厂遭战火损毁严重,亟需统筹重建,盼你即日北上。”他攥着电报站在总统府前的广场上,身后是刚恢复印刷的《新华日报》,头版标题“建设新中国,百业待兴”的油墨香飘在风里。
临行前,石继军背着行囊找到他。这个当年在渡江战役中炸暗堡的年轻人,如今己脱下军装,揣着军事工程学校的肄业证书:“赵伯伯,我爹当年说要让东北有自己的机床,现在我想接着干。”赵铁山看着他胳膊上那道暗堡爆炸留下的疤痕,想起牺牲的小石头,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咱们一起回东北,给百姓造能用的好机器。”
火车抵达沈阳时,刺骨的寒风裹着煤烟味扑面而来。沈阳机床厂的厂区一片狼藉:车间的屋顶被炮弹掀去大半,机床有的歪倒在废墟里,有的被敌人拆走了核心部件,只剩下锈迹斑斑的机架。老技工王师傅蹲在一台损坏的立车前,用抹布擦拭着铭牌,见赵铁山过来,红着眼圈叹气:“赵司令,这是1935年从德国引进的立车,当年造过抗日的炮弹壳,现在连主轴都被拆走了。”
当晚的重建动员会上,三十多个老技工和二十多名青年学徒挤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有人提出先修简易机床应付急需,有人说该等上级调运设备,吵得不可开交。赵铁山把一张东北工业地图挂在木墙上,指着沈阳、鞍山、长春三个红点:“沈阳机床厂是东北工业的心脏,心脏不跳,鞍山的钢铁就没法加工,长春的农机就造不出来,乡亲们的地里就种不出好庄稼。”
他当场定下“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清理废墟、修复车间;第二步拆解报废机床,拼凑可用部件;第三步请北平、天津的机械专家来指导,仿制核心零件。石继军主动请缨负责零件测绘:“我在部队学过机械制图,能把报废零件的尺寸都测出来。”老技工们见年轻人有冲劲,也纷纷表态:“我们手里的手艺还在,只要有铁,就能打出零件!”
重建的日子比打仗还磨人。深秋的车间里没有取暖设备,石继军和学徒们握着游标卡尺的手冻得发紫,测绘数据时连笔都握不稳。赵铁山让人在车间里垒起煤炉,自己带头扛着铁锹去城外挖煤。有天晚上,煤炉的烟囱被风雪堵住,石继军和两名学徒差点煤气中毒,幸亏赵铁山查房时发现,背着他们冲进雪地透气。
最难的是仿制立车的主轴。进口的合金钢找不到,石继军想起渡江战役时缴获的敌人坦克履带,提议用履带钢锻造主轴。老技工们起初不答应:“履带钢太脆,做主轴会断的!”石继军带着学徒们反复试验,把履带钢加热到千度后反复锻打,再用冷水淬火,终于让钢材的韧性达标。王师傅拿着锻好的主轴,用卡尺量了又量:“这小子,比他爹当年还能琢磨。”
消息传到杨家村,王二柱带着二十多个村民推着小车赶来。车上装着晒干的玉米、红薯,还有乡亲们凑钱买的二十斤废铁:“赵司令,俺们听说厂里缺铁,就把家里的旧锅、旧犁都收来了。铁痕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铁痕最新章节随便看!”村民们还带来了意外之喜——当年掩护赵铁山抗日时藏在山洞里的一批工具,其中一把德国造的精密锉刀,正好能用来打磨主轴的精度。
有了百姓的支持,重建进度大大加快。11月初,第一台拼凑修复的车床成功运转,加工出的第一批零件是农业合作社急需的犁铧。当石继军把锃亮的犁铧送到郊区农民手中时,一位老农摸着犁铧哭了:“这比当年日本鬼子的犁头好用十倍!有了这东西,明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
就在这时,鞍山钢铁厂传来消息:他们炼出了第一批优质钢材,但缺乏轧制机床导轨的设备,无法供应机床厂急需的导轨钢。赵铁山立刻带着石继军赶往鞍山。钢铁厂的高炉前,厂长指着通红的钢水叹气:“钢是炼出来了,但轧机的轧辊坏了,没法把钢坯轧成导轨形状。”
石继军围着损坏的轧辊看了半天,突然想起沈阳机床厂有一台报废的大型车床:“咱们可以把报废车床的主轴拆下来,改造成轧辊!”这个大胆的提议让老厂长犹豫:“那台车床是老古董,拆了可惜啊。”赵铁山拍板:“能为鞍山轧出导轨钢,能让更多机床转起来,拆了值!”
两地工人协同作战,用了三天三夜将车床主轴改造成轧辊。当第一根平首的导轨钢从轧机里出来时,鞍山钢铁厂的工人们欢呼着把石继军举了起来。消息传回沈阳,机床厂的工人们连夜赶工,用新到的导轨钢修复了那台德国立车。1949年12月31日,立车成功加工出第一台国产机床的床身,车间里响起了新年的鞭炮声。
1950年春节刚过,赵铁山接到东北局的通知,要他带队参加全国工业会议。出发前,他去车间查看新机床的生产情况,只见石继军正带着学徒们安装自主设计的进给装置。“赵伯伯,这装置能让机床的加工精度提高三倍,以后咱们不用再靠进口零件了。”石继军手里的图纸上,密密麻麻画着改进草图,旁边标注着老技工们的经验心得。
火车上,赵铁山翻看着手头的重建报告:沈阳机床厂己恢复三成产能,生产出五十台简易机床;鞍山钢铁厂的导轨钢供应稳定;长春农机厂用沈阳产的机床,造出了第一批播种机。他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黑土地,想起1937年在杨家村许下的“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的诺言,如今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全国工业会议上,赵铁山介绍的“拆旧利废、师徒传艺、区域协作”重建经验,得到了各地代表的认可。北平的机械专家握着他的手说:“你们在废墟上造出机床,这是奇迹!”赵铁山却摇头:“不是奇迹,是老技工的手艺没丢,年轻人的冲劲没减,百姓的心意没冷。”
会议期间,他接到石继军的电报:沈阳机床厂接到了朝鲜前线的订单,要赶制一百台炮弹加工机床。电报末尾写着:“王二柱带着乡亲们来厂里帮忙搬运零件,说要为保家卫国出份力。”赵铁山拿着电报,在会议记录本上写下:“军民同心,方为建设之本。”
返程的火车上,赵铁山望着东北的方向。他知道,沈阳机床厂的车间里,炉火正旺;鞍山的高炉前,钢水奔流;杨家村的田埂上,新的播种机即将开动。从抗日烽火中的秘密兵工厂,到解放战争后的工业重建,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正用双手筑起梦想的根基。而他和石继军们的故事,才刚刚拉开“热土筑梦”的序幕。
(http://www.220book.com/book/XB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