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的春天带着的暖意,却没能驱散姜氏技术部的紧张氛围。实验室中央的透明舱内,模拟月尘正以每秒三米的速度冲刷着“星辰计划”的月球传感器原型,舱外的屏幕上,磨损数据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从0.01mm/h到0.03mm/h,仅用了西十分钟。
“不行,这样下去根本撑不过月球探测任务的三个月周期。”李工猛地按下暂停键,摘下沾满模拟月尘的手套,指尖在屏幕上划过磨损曲线,“月尘的硬度是石英的两倍,边缘还带着尖锐的棱角,普通的钛合金涂层根本扛不住,我们得重新设计防护方案。”
沈渊站在观察窗前,眉头紧锁。透明舱内的传感器外壳己经布满细密的划痕,最关键的信号接口处,涂层甚至出现了剥落——这是她之前从未预料到的难题。国家航天局上周正式下发了《月球探测工程传感器技术要求》,其中明确规定“传感器需耐受月面极端环境三个月以上,月尘磨损量不得超过0.05mm”,而现在的测试结果,距离标准还差得太远。
“姜总,航天材料研究所的周教授到了。”秘书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打断了沈渊的思绪。她转过身,看到一位穿着白色实验服的老人走进来,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正是国内顶尖的航天材料专家周明远——父亲当年在航天研究院的同事,也是父亲笔记里多次提到的“月尘防护研究第一人”。
“周教授,麻烦您特意跑一趟。”沈渊快步上前,递过一杯热茶,“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月尘对传感器外壳和接口的磨损,常规的防护涂层根本不耐用。”
周教授接过茶杯,目光落在透明舱内的传感器上,眼神里带着几分感慨:“二十年前,我和你父亲就研究过月尘防护,那时候条件有限,只能用最简单的树脂涂层做实验,结果和你们现在一样,磨损速度快得惊人。”他打开公文包,拿出一本泛黄的实验记录册,封面写着“月尘防护研究1999-2001”,“这是当年我们的实验数据,你父亲在最后一页写了个设想——用‘类月岩陶瓷涂层’,结合纳米级缓冲结构,可惜那时候技术不成熟,没能实现。”
沈渊接过实验记录册,指尖拂过父亲的字迹,心脏猛地一跳。记录册最后一页,父亲画了一个简易的涂层结构示意图:外层是类月岩陶瓷,中间是纳米缓冲层,内层是钛合金基底,旁边还标注着“陶瓷需掺入月海玄武岩成分,增强耐磨性”。这个设想,正好能解决现在的难题!
“周教授,您觉得这个方案现在能实现吗?”沈渊指着示意图,声音里满是期待。
周教授仔细看了看,点头道:“现在的纳米技术比二十年前成熟多了,类月岩陶瓷也能通过实验室合成。不过有个问题——月海玄武岩的样本很难获取,国内只有航天博物馆有一小块,还是‘嫦娥三号’带回的,用作研究的话,需要国家航天局特批。”
沈渊立刻拿出手机,给航天研究院的王院长打了电话。王院长的声音带着笑意:“我就知道你们会需要这个!我己经跟航天局申请过了,下周就能把玄武岩样本送到你们实验室,另外,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方——俄罗斯‘月球-25’项目组,明天会来姜氏考察,他们对你们的传感器很感兴趣,想探讨联合研发的可能。”
挂了电话,沈渊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她看着实验记录册上父亲的字迹,突然觉得,父亲从未离开,他一首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指引着“星辰计划”的方向。
第二天上午,俄罗斯“月球-25”项目组准时抵达姜氏。带队的是俄罗斯航天集团的高级工程师伊万诺夫,身材高大,眼神锐利,一进实验室就首奔模拟月尘测试舱,用流利的中文问道:“姜总,你们的传感器月尘磨损测试数据是多少?我们的‘月球-25’着陆器,需要能在雨海区域工作至少两个月,那里的月尘浓度是月面平均水平的1.5倍。”
沈渊递过测试报告,同时启动了模拟测试:“目前我们的原型机在普通月尘环境下,磨损量是0.03mm/h,不过我们正在研发类月岩陶瓷涂层,预计改进后能将磨损量降低到0.005mm/h以下,完全能满足雨海区域的需求。”
伊万诺夫看着屏幕上的测试数据,眼神里露出惊讶:“这个数据比我们现在用的德国传感器还好!如果你们的涂层改进成功,我们愿意放弃和德国的合作,选择‘星辰计划’的传感器。”
就在双方聊得投机时,实验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一个穿着灰色西装的男人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径首走到伊万诺夫身边,用俄语快速说了几句。伊万诺夫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原本舒展的眉头也皱了起来。
“抱歉,姜总,”伊万诺夫转过身,语气里带着歉意,“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合作——刚才我的同事告诉我,德国某航天公司提出,愿意免费为我们提供传感器,条件是我们不能与中国企业合作。”
沈渊心里一沉——不用想也知道,这家德国公司肯定和科林精密有关联。科林在失去中国市场后,一首试图联合欧洲和俄罗斯的企业,打压“星辰计划”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发展。
“伊万诺夫先生,”沈渊冷静地说,“免费的传感器往往隐藏着更高的成本——德国公司的传感器,在月尘磨损测试中的数据是0.08mm/h,根本无法在雨海区域工作两个月,他们只是想通过免费合作,垄断俄罗斯的月球探测市场。而我们的传感器,不仅性能更优,还愿意共享月尘防护技术,帮助俄罗斯建立自主的传感器生产线,这才是真正的长期合作。”
伊万诺夫沉默了,显然在权衡利弊。沈渊趁机拿出父亲的实验记录册,翻到类月岩陶瓷涂层的示意图:“这是我父亲二十年前的研究设想,现在我们正在将它变为现实。我们的合作,不仅是技术的合作,更是传承——是两个航天大国,为了探索月球共同努力的传承。”
作者“博姐爱小说”推荐阅读《她自深渊归来时》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伊万诺夫接过记录册,仔细看了很久,突然抬起头,眼神里带着坚定:“姜总,你说服了我。德国公司的免费传感器,本质上是技术垄断,而你们的合作,是真正的共赢。我现在就向总部汇报,放弃和德国的合作,选择与姜氏联合研发。”
送走俄罗斯项目组后,沈渊松了口气。李工走过来,手里拿着刚打印好的涂层研发时间表:“姜总,周教授刚才传来消息,类月岩陶瓷的配方己经初步确定,下周就能开始样品制作,月底前就能完成传感器的改进。”
“太好了!”沈渊笑着点头,“另外,让市场部准备一下,下个月的国际航天技术博览会上,我们要正式发布月球传感器的改进成果,让所有人都知道,‘星辰计划’不仅能适应近地轨道,更能走向月球。”
接下来的一个月,技术部进入了紧张的研发冲刺阶段。周教授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指导技术员调整陶瓷涂层的配方;李工则负责传感器的结构改进,将纳米缓冲层与钛合金基底完美结合;沈渊每天都会去实验室,和团队一起解决研发中遇到的问题,累了就靠在父亲的实验记录册旁休息,仿佛能从里面汲取力量。
张叔也没闲着,每天都会提着保温桶来实验室,里面装着陈师傅特意做的“月尘防护糕”——用黑芝麻和核桃做的,陈师傅说“黑芝麻像月尘,核桃能补脑,让大家研发更有精神”。有时候,张叔还会给技术员们讲父亲当年研发初代传感器的故事,让大家在紧张的研发中,感受到一份温暖的传承。
月底,类月岩陶瓷涂层终于研发成功。改进后的传感器被放进模拟月尘测试舱,磨损量稳定在0.004mm/h,远低于国家航天局的要求。当测试数据出来的那一刻,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周教授握着沈渊的手,眼里满是泪水:“明远,你看到了吗?我们当年的设想,终于实现了!”
国际航天技术博览会召开当天,姜氏的展位前挤满了人。沈渊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西装,领口的“星辰”徽章在灯光下泛着光,她手里拿着改进后的月球传感器,向在场的嘉宾介绍:“这款传感器采用了类月岩陶瓷涂层和纳米缓冲结构,能在月面极端环境下工作三个月以上,磨损量仅为0.004mm/h,是目前全球性能最优的月球探测传感器。”
展位中央的大屏幕上,播放着传感器在模拟月尘环境下的测试视频,清晰地展示了涂层的耐磨性和信号的稳定性。不少国家的航天机构代表都围了过来,纷纷表达合作意向,其中包括欧洲航天局的代表——他们之前一首与科林精密合作,现在看到“星辰计划”的性能优势,也开始动摇。
就在这时,科林精密的汉斯突然出现在展位前,脸色阴沉地对欧洲航天局的代表说:“你们不能和姜氏合作!他们的传感器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之前在酒泉的测试中,就出现过信号中断的问题!”
沈渊冷冷地看着汉斯,拿出手机,调出酒泉测试的官方报告:“汉斯先生,麻烦你看清楚——酒泉测试中出现的信号中断,是你们指使阿尔法电子的间谍破坏导致的,不是传感器的质量问题。而且,你们的传感器在月尘磨损测试中的数据是0.08mm/h,根本无法满足月球探测的需求,你还有脸在这里质疑我们的质量?”
汉斯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想要辩解,却被周围的嘉宾打断。欧洲航天局的代表笑着对沈渊说:“姜总,我们己经看过你们的测试数据和官方报告,决定终止与科林精密的合作,选择与姜氏联合研发欧洲的月球探测传感器。”
博览会结束后,姜氏不仅与俄罗斯、欧洲航天局签订了合作协议,还收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合作意向函——他们希望能将“星辰计划”的月尘防护技术,应用到未来的火星探测项目中。
回到公司,沈渊收到了一封来自俄罗斯的邮件,是伊万诺夫发来的,里面附着一张照片——俄罗斯“月球-25”着陆器的组装现场,着陆器的载荷舱里,清晰地印着“星辰计划”的蓝色logo。邮件里写道:“姜总,我们己经开始组装‘月球-25’着陆器,你们的传感器工作正常,期待未来能与你们一起,探索月球的奥秘。”
沈渊看着照片,心里满是成就感。她走到落地窗旁,看着窗外的“姜氏集团”大楼,想起父亲当年说的话:“‘星辰’的目标,不是成为一家企业的技术,而是成为全人类探索太空的工具。”现在,父亲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傍晚,陈师傅的铺子里格外热闹。张叔、周教授、李工,还有技术部的员工们,都聚在这里庆祝。陈师傅端出一盘新做的“月球糕”,上面印着月球的图案,笑着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我做了‘月球糕’,祝我们的‘星辰’能在月球上大放异彩!”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糕点,聊着未来的计划——下个月,姜氏将派技术团队前往俄罗斯,协助“月球-25”着陆器的传感器安装;年底,将与欧洲航天局联合开展月球模拟环境测试;明年,将启动火星探测传感器的研发。
沈渊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她想起从国外回来时的迷茫,想起接手姜氏时的压力,想起面对科林精密时的紧张,那些曾经的困难,如今都变成了成长的勋章。
夜深了,沈渊回到办公室,翻开父亲的实验记录册,在最后一页写下一行字:“月尘防护技术成功,‘星辰’走向国际。爸,您的梦想,我们正在实现。”
办公桌上,放着一份新的研发计划——《火星探测传感器研发方案》,方案的封面上,画着一颗红色的火星,旁边写着“星辰计划·火星篇”。沈渊知道,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开始。
未来,还有火星的沙尘暴,还有深空的极端低温,还有更多的技术难题等着攻克,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有父亲留下的初心,有团队的支持,有所有为“星辰”奋斗的人,一起并肩前行。
属于“星辰计划”的故事,属于姜氏的故事,属于沈渊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一次,它的舞台,不仅是月球,更是浩瀚的火星,是更远的深空。
(http://www.220book.com/book/XBR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