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的盛夏裹挟着湿热的风,却吹不散姜氏航天研发中心的紧张氛围。模拟火星环境舱内,暗红色的“火星尘暴”正以每秒五十米的速度呼啸,舱外的监测屏幕上,传感器的信号曲线剧烈跳动,最终定格在“信号中断”的红色警示上——这是过去一周里,第十八次测试失败。
“还是抗不住静电干扰。”李工摘下防护面罩,额角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分析,“火星尘暴中的氧化铁颗粒会产生强静电,不仅会干扰信号传输,还会吸附在传感器表面,堵塞散热孔。我们之前的抗静电涂层,在这种强度的尘暴下完全失效。”
沈渊站在观察窗前,看着舱内被“尘暴”席卷的传感器——外壳上覆盖着一层暗红色的模拟火星尘,信号接口处的指示灯己经熄灭,像一颗失去光芒的星星。国家航天局上周下发的《火星探测传感器技术指标》就摆在手边,其中“需在12级火星尘暴中持续工作72小时”的要求,此刻像一座大山压在她心头。
“姜总,航天科工的老陈总来了,说有重要的东西要交给您。”秘书的声音打破了实验室的沉寂。沈渊转过身,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走进来,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手里捧着一个旧木盒——正是父亲当年在航天科工的同事,陈敬之总工程师,父亲笔记里多次提到的“火星尘暴研究搭档”。
“小陈总,您怎么来了?”沈渊快步上前,接过老人手里的木盒,指尖触到盒面的木纹,带着岁月的温润。
“听说你们在攻克火星尘暴的静电难题,我特意把老伙计当年的研究资料送过来。”老陈总坐在椅子上,喝了口热茶,眼神里满是怀念,“二十年前,我们俩就想研发能抗火星尘暴的传感器,可惜那时候技术有限,只做了些初步实验。这木盒里,是他当年的实验记录和设计草图,说不定能帮上你们。”
沈渊打开木盒,里面整齐地叠放着泛黄的笔记本和手绘图纸。最上面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火星尘暴静电防护研究 2003-2005”,翻开第一页,父亲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火星尘暴的核心威胁非机械磨损,而是静电吸附与信号干扰,需从材料与结构双管齐下——材料需兼具抗静电与疏尘性,结构需设计‘尘粒导流通道’。”
笔记本里还夹着一张黑白照片——父亲和老陈总站在简陋的模拟舱前,手里拿着一个用铝箔包裹的传感器原型,背景墙上写着“火星探测,我们同行”。沈渊的指尖轻轻拂过照片,突然注意到笔记本某一页的角落,画着一个奇怪的结构示意图:外层是蜂窝状的导流通道,中间是掺了碳纤维的抗静电涂层,内层是钛合金散热层,旁边标注着“碳纤维需从PAN基材料提取,疏尘性最佳”。
“老陈总,您知道我父亲当年说的‘PAN基碳纤维’,现在哪里能找到吗?”沈渊抬头问道,眼里重新燃起希望。
老陈总想了想,回答:“当年我们实验用的PAN基碳纤维,是从上海碳素研究所订的,不过后来研究所改制,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生产。我给你一个电话,是当年负责研发的李教授,他说不定有线索。”
沈渊立刻拨通了李教授的电话。电话那头,李教授的声音带着惊喜:“姜明远的女儿?我还记得他!当年他为了要PAN基碳纤维的样品,在研究所蹲了一个月,说‘这东西能让中国的传感器登上火星’。我们现在还在生产这种碳纤维,而且性能比当年提升了三倍,你们要是需要,我可以安排最快的物流送过去。”
挂断电话,沈渊立刻让采购部联系上海碳素研究所,同时让李工根据父亲的草图,调整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实验室里的氛围重新活跃起来,技术员们围着图纸讨论,老陈总也加入进来,偶尔指出当年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蜂窝通道的孔径要控制在0.5mm,太大挡不住细尘,太小会堵塞”。
三天后,PAN基碳纤维准时送达。技术团队连夜赶制抗静电涂层,将碳纤维均匀掺入陶瓷材料中,再涂覆到传感器外壳上;同时按照父亲的设计,在外壳上开凿蜂窝状的导流通道,确保尘粒能顺利排出,不堵塞散热孔。
“姜总,准备好进行新一轮测试了!”李工的声音带着兴奋。沈渊点点头,按下模拟舱的启动键——暗红色的“火星尘暴”再次呼啸而起,监测屏幕上的信号曲线起初有些波动,随后渐渐稳定,即使在尘暴最强的时刻,误差值也始终控制在0.02%以内。
“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老陈总握着沈渊的手,眼里满是泪水:“老伙计,你看到了吗?你的女儿,把我们当年的梦想实现了!”
就在这时,沈渊的手机响了,是NASA火星探测项目负责人马克打来的,声音里带着急切:“姜总,我们遇到大麻烦了!科林精密突然宣布,终止与我们的火星传感器合作,还联合欧洲几家企业,垄断了PAN基碳纤维的供应,说除非我们放弃与姜氏的合作,否则不提供任何材料!”
沈渊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科林果然不肯善罢甘休,竟然用材料垄断来逼迫NASA放弃合作。她深吸一口气,对马克说:“马克先生,你不用着急。我们己经和上海碳素研究所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不仅能满足自己的研发需求,还能为NASA提供PAN基碳纤维,价格比科林低20%。另外,我们的传感器己经通过火星尘暴模拟测试,性能远超科林的产品,明天我就把测试报告发给你。”
马克的声音立刻变得轻松:“太好了!姜总,我们早就不想和科林合作了,他们的传感器在前期测试中多次出现故障,还拒绝改进。我现在就向总部汇报,正式确定与姜氏的合作,下周派团队去海城签订协议!”
挂了电话,沈渊看着实验室里欢呼的团队,心里却清楚,科林不会就此罢休。她让老吴加强公司的安保巡逻,尤其是研发中心和仓库,防止科林派人窃取技术资料;同时让市场部密切关注科林的动向,及时应对可能的舆论攻击。
果然,第二天一早,行业媒体上就出现了科林发布的“声明”,声称“姜氏的火星传感器未经国际认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呼吁全球航天机构抵制”。更过分的是,科林还伪造了一份“国际航天安全委员会”的报告,里面编造了“姜氏传感器在模拟测试中爆炸”的虚假数据。
“太无耻了!”李工看到声明,气得把报纸摔在桌上,“他们自己做不出好产品,就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抹黑我们!”
沈渊却很冷静,她打开电脑,登录国际航天安全委员会的官方网站,发现科林伪造的报告根本没有备案记录。她立刻联系该委员会,要求其发布澄清声明;同时让林姐整理姜氏传感器的所有测试数据,包括国家航天局、俄罗斯航天集团的官方认证报告,发布在公司官网和行业论坛上。
国际航天安全委员会很快发布了澄清声明,指出科林的报告系伪造,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NASA也在官网发表声明,确认与姜氏的合作,并附上姜氏传感器的测试数据,称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林的谎言不攻自破,不仅没能抹黑姜氏,反而因为伪造报告,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指责,不少之前与科林合作的企业,都纷纷提出终止合作。
一周后,NASA团队如期抵达海城。马克在参观完姜氏的研发中心和模拟测试后,对沈渊说:“姜总,你们的技术和研发实力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我们决定,不仅在火星探测项目中使用你们的传感器,还希望能与你们联合研发下一代深空探测传感器,应用到木星探测器项目中。”
沈渊笑着答应:“我们很乐意与NASA合作,共同推动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我父亲当年就说过,‘太空探索不是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现在,我们正在实现他的愿景。”
合作协议签订当天,陈师傅的铺子里格外热闹。张叔、老陈总、李工,还有NASA的团队成员,都聚在这里庆祝。陈师傅端出一盘新做的“火星尘暴糕”——用红豆沙模拟火星尘,上面用白糖霜画着传感器的图案,笑着说:“这糕象征着我们的传感器,能扛住火星尘暴,在太空里大放异彩!”
马克尝了一口,竖起大拇指:“太美味了!这是我吃过最有意义的糕点,比美国的苹果派还好吃!”
席间,老陈总拿出一个旧相册,里面全是父亲当年的照片——有在航天科工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有在酒泉戈壁上调试传感器的,还有和老陈总一起讨论火星探测方案的。沈渊翻着相册,听老陈总讲照片背后的故事,眼眶渐渐——父亲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热爱的航天事业,而现在,她正沿着父亲的足迹,一步步走向更远的太空。
深夜,沈渊回到研发中心,看着模拟火星环境舱里的传感器,指尖轻轻拂过外壳上的蜂窝通道。她打开父亲的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火星尘暴难题己攻克,与NASA的合作正式启动。爸,您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窗外的“姜氏集团”大楼亮着灯,像一颗坚定的星辰,在城市的夜空中闪耀。沈渊知道,这不是终点——木星探测器的研发还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比如极端低温和强辐射,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有父亲留下的智慧和初心,有团队的支持和信任,有来自全球的合作伙伴,还有那份对太空探索的执着与热爱。
接下来的日子里,姜氏与NASA的联合研发团队正式组建,开始攻克木星探测器传感器的技术难题。沈渊作为中方负责人,每天都在研发中心和团队一起工作,从材料选型到结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亲自把关。老陈总也经常来研发中心,给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张叔依旧每天提着保温桶来送汤,陈师傅的“深空探测糕”也换了新的样式,用蓝莓酱模拟木星的大气,寓意着“传感器能穿透木星大气,获取精准数据”。
三个月后,木星探测器传感器的初步原型机研发成功。在模拟木星极端环境的测试中,传感器成功在-150℃的低温和强辐射环境下,持续工作了100小时,数据传输稳定。NASA的马克在看到测试结果后,兴奋地对沈渊说:“姜总,你们创造了奇迹!这款传感器,将帮助人类第一次看清木星的内部结构,这是历史性的突破!”
国际航天界对“星辰计划”的关注达到了顶峰,不少国家的航天机构都纷纷提出合作意向,希望能参与到木星探测器项目中。科林精密则因为之前的一系列丑闻,市场份额大幅萎缩,最终被一家德国航天企业收购,彻底退出了精密电子领域的竞争。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沈渊带着父亲的笔记本,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年父亲和老陈总测试初代传感器的地方,如今己经建起了现代化的测试基地。沈渊站在戈壁上,抬头看着蓝天,仿佛看到父亲的身影在星空下微笑。她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从月球到火星,再到木星,‘星辰’的脚步从未停止。爸,我们会继续走下去,让中国的传感器,照亮人类探索深空的路。”
晚风轻轻吹过,带着戈壁的气息,翻开笔记本的书页,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父亲的回应。沈渊知道,属于“星辰计划”的故事,属于姜氏的故事,属于她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一次,它的舞台,是更浩瀚的深空,是更遥远的星辰大海。
(http://www.220book.com/book/XBR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