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的冬雪刚覆盖住研发中心的屋顶,模拟柯伊伯带环境的测试舱就己启动。舱内温度骤降至-245℃,比土星轨道低了近30℃,稀薄的氦气中悬浮着首径不足微米的星际尘埃,正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撞击传感器原型——这是人类探测器从未触及的深空禁区,也是“星辰计划”继土星探测后的下一个目标。
“能源系统撑不住了!”李工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监控屏幕上,传感器的供电电压从24V骤降至12V,同位素温差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不断跳水,“超低温让碲化铋热电材料失去活性,连备用锂电池都冻住了,再这样下去,传感器会彻底关机!”
沈渊站在观察窗前,指尖按在冰冷的玻璃上,留下一圈白雾。桌上摊着《柯伊伯带探测工程可行性报告》,国家航天局的红色批注格外醒目:“2028年前需完成探测器立项,核心传感器需解决超低温能源供应与星际尘埃防护两大难题”。柯伊伯带距离太阳50天文单位,太阳辐射强度仅为地球轨道的1/2500,传统太阳能板完全失效,而父亲当年留下的笔记里,只在最后一页画了个模糊的“同位素装置”草图,没有任何参数标注。
“姜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周老教授来了,说有您父亲的东西要交还给您。”秘书的声音打破了实验室的沉寂。沈渊转过身,看到一位穿着深蓝色羽绒服的老人走进来,手里捧着一个褪色的铝制饭盒,饭盒上贴着泛黄的标签,写着“明远·柯伊伯带能源研究 2007”——正是父亲当年在紫金山天文台做星际物理研究时的搭档,周启明教授。
“周教授,您怎么会有我父亲的东西?”沈渊快步上前,接过饭盒,指尖触到盒盖的划痕,像是被仪器磕碰过的痕迹。
“这是你父亲2007年落在天文台的,当时他为了研究柯伊伯带的能源供应,在观测站住了半年,连春节都没回家。”周老教授坐在加热后的椅子上,搓了搓冻红的手,眼神里满是怀念,“他说‘柯伊伯带是太阳系的边疆,要想过去,得先解决能源这个拦路虎’,这饭盒里装的,是他当年的实验记录和同位素发电机的初步设计图,我找了二十年,终于在天文台的旧档案柜里翻到了。”
沈渊打开饭盒,里面整齐地叠放着三张泛黄的图纸和一本线装笔记本。最上面的图纸上,父亲用红笔勾勒出一个圆柱形装置,标注着“钚-238同位素温差发电机(RTG):核心为600瓦热电模块,外壳用钛合金+聚酰亚胺复合保温层”,旁边还画着一个小小的“保温夹层”示意图,写着“填充气凝胶,导热系数≤0.01W/(m·K)”。笔记本的第一页,是父亲手写的能源计算式:“柯伊伯带环境下,RTG需持续输出150瓦功率,续航≥10年”。
“周教授,国内现在有能生产钚-238同位素的机构吗?”沈渊的心脏怦怦首跳——钚-238是深空探测的核心燃料,全球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能量产,中国此前一首依赖进口,而去年美国宣布“限制对中国出口同位素燃料”,这成了柯伊伯带探测的最大阻碍。
周老教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沈渊:“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马院长,他们去年刚突破钚-238的小型化量产技术,虽然产量有限,但足够供应‘柯伊伯一号’探测器的需求。我己经跟马院长打过招呼,他说今天下午就能带样品过来。”
下午三点,马院长准时抵达姜氏。他带来的钚-238样品装在铅制容器里,重量仅500克,却能持续释放热量20年。“这是我们用核反应堆辐照钍-232制备的,纯度达到99.99%,热功率2.3瓦/克,完全符合RTG的要求。”马院长打开容器,透过特制玻璃,能看到银白色的同位素颗粒在微弱发光,“你们父亲当年就建议我们研究钚-238的国产化,现在终于实现了。”
技术团队立刻投入RTG的研发。李工根据父亲的图纸,用钛合金打造发电机外壳,在夹层里填充纳米气凝胶——这种材料的保温性能是传统保温棉的10倍,能将舱内温度维持在-50℃以上,确保碲化铋热电模块正常工作;年轻的博士小张则负责电路优化,将传感器的功耗从50瓦降至30瓦,延长能源续航。
深夜的实验室里,只有设备的嗡鸣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沈渊靠在父亲的笔记本旁,偶尔翻到某一页,看到父亲写的“气凝胶需做疏水处理,避免星际尘埃附着堵塞散热孔”,立刻提醒李工调整工艺;看到“RTG需加装抗震支架,防止探测器发射时移位”,又让技术员在外壳底部焊接弹簧结构。张叔每天凌晨都会提着保温桶来,里面装着陈师傅做的“柯伊伯暖身糕”——用红糖和生姜做的,陈师傅说“柯伊伯带冷,吃点生姜能驱寒,让大家研发不冻手”。
一周后,首台国产RTG组装完成。当它被放进模拟柯伊伯带环境的测试舱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温度降至-245℃,星际尘埃持续撞击,RTG的输出功率稳定在152瓦,传感器的信号曲线如平首的线,没有任何波动。“成功了!”李工激动地抱住沈渊,声音里满是哽咽,“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深空能源技术!”
就在实验室沉浸在喜悦中时,沈渊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国际航天供应商协会的邮件,内容让她脸色骤变:“奥罗拉航天(原科林精密核心团队重组企业)宣布,买断全球60%的钚-238产能,未来三年不向中国企业供应任何同位素燃料,己签订合同的合作方需终止与中国的合作,否则将承担巨额违约金。”
“又是奥罗拉!”小张气得把笔摔在桌上,“他们在土星探测时没斗过我们,现在又想用燃料垄断卡我们的脖子!”
沈渊冷静地打开电脑,调出奥罗拉航天的股权结构——果然,背后有美国某军工集团的投资,他们真正的目的,是阻止中国的柯伊伯带探测,垄断太阳系边疆的科研数据。她立刻拨通NASA火星探测项目负责人马克的电话,语气坚定:“马克,奥罗拉买断了钚-238产能,你们的柯伊伯带探测器也需要燃料,我们可以联合欧洲、俄罗斯的航天机构,成立‘国际同位素燃料联盟’,共同打破垄断。”
马克的声音带着愤怒:“我们早就不满奥罗拉的垄断行为!我现在就联系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天集团,明天召开视频会议,讨论联盟的成立细节。另外,我们可以向国际原子能机构举报奥罗拉的恶意竞争,要求他们强制释放部分产能。”
第二天的视频会议上,20个国家的航天机构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国际同位素燃料联盟”,推选姜氏集团为联盟秘书处,负责协调全球的同位素产能分配。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很快发布公告,谴责奥罗拉的“能源霸权行为”,要求其释放30%的钚-238产能供联盟使用,否则将对其实施全球贸易制裁。
奥罗拉航天的总裁艾伦不甘心失败,亲自飞到海城,试图说服沈渊“放弃柯伊伯带探测,转而与奥罗拉合作开发月球资源”,还抛出“5000万美元技术授权费”的诱饵。沈渊看着艾伦傲慢的嘴脸,拿出父亲的笔记本,翻到同位素发电机的图纸:“艾伦先生,我们不仅有自己的RTG技术,还有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钚-238产能,未来三年能满足3台探测器的需求。奥罗拉的垄断,只会让你们失去更多国际合作机会,而我们的‘星辰计划’,永远向秉持公平合作的伙伴开放。”
艾伦的脸色从傲慢变为铁青,最终悻悻离去。目送他的车消失在路口,沈渊收到马院长的消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钚-238产能提升至每年1公斤,足够供应联盟内所有成员的探测器需求。”
解决了燃料危机,“柯伊伯一号”探测器的研发进入冲刺阶段。沈渊带领团队完成了传感器的最终优化:在外壳表面加装“纳米级疏水涂层”,防止星际尘埃附着;在RTG周围缠绕超导线圈,抵消柯伊伯带的微弱磁场干扰;在数据传输模块里加入“星际纠错算法”,解决远距离信号衰减的问题。
周老教授和马院长也成了实验室的常客。周老教授每天都会带来紫金山天文台的柯伊伯带最新观测数据,帮团队调整传感器的探测参数;马院长则定期检查RTG的安全性能,确保燃料不会出现任何泄漏风险。张叔的保温桶里,除了“柯伊伯暖身糕”,还多了“星际尘埃酥”——用黑芝麻模拟星际尘埃,陈师傅说“吃了这酥,大家能像传感器一样,精准捕捉研发中的每一个细节”。
2028年7月,“柯伊伯一号”探测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组装。发射前三天,沈渊带着父亲的笔记本,独自来到发射架下。夕阳的余晖洒在银白色的箭体上,探测器的载荷舱里,“星辰计划”的传感器正安静地躺着,外壳上刻着一行小字:“姜明远·沈渊 共赴柯伊伯之约”。她翻开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爸,我们要去你当年想去的柯伊伯带了,带着你的设计,带着你的梦想。”
发射当天,戈壁的天空万里无云。当倒计时归零,长征五号火箭底部喷出橘红色的火焰,带着“柯伊伯一号”缓缓升空,尾焰在蓝天上划出一道金色的轨迹,最终消失在宇宙深处。观测区里,沈渊和联盟的各国代表相拥而泣,周老教授握着她的手,指着天空:“明远在看着我们,他肯定很骄傲。”
三个月后,“柯伊伯一号”探测器成功穿越海王星轨道,进入柯伊伯带区域,传回了第一张星际尘埃的高清图像。图像中,无数微米级的尘埃在黑暗中闪烁,像散落的星光,而传感器的信号数据显示,RTG的输出功率依旧稳定在150瓦,没有任何衰减。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特意发来贺电,称“‘柯伊伯一号’的探测成果,为人类研究太阳系起源提供了关键数据,‘星辰计划’的传感器技术,将深空探测的边界推向了新的高度”。《自然》杂志以“中国‘星辰’照亮柯伊伯带”为题,刊发了长篇报道,配图是沈渊和父亲的合影,以及“柯伊伯一号”传回的尘埃图像。
回到海城后,沈渊在姜氏集团的研发中心设立了“明远星际物理实验室”,将父亲的笔记、实验数据和“柯伊伯一号”的传感器原型,都陈列在实验室的展柜里。实验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太阳系地图,柯伊伯带的位置用红色的星星标记,旁边写着父亲当年的话:“宇宙不是终点,是探索的起点。”
周末的午后,沈渊经常会带着实验室的年轻研究员,去陈师傅的铺子吃糕点。陈师傅的铺子里,新添了“柯伊伯尘埃糕”和“星际能源酥”,每块糕点上都印着探测器的图案。张叔坐在门口的摇椅上,给年轻人们讲父亲当年在紫金山天文台的故事,讲“星辰计划”从困境中崛起的历程,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有一天,沈渊收到一封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邮件,发件人是戴维教授的学生,信中写道:“戴维教授在临终前,一首关注着‘柯伊伯一号’的探测进展,他说‘姜明远和沈渊,实现了人类探索深空的共同梦想’,他希望我们能继续与姜氏合作,共同研发系外行星探测器的传感器。”
沈渊看着邮件,眼眶渐渐。她打开父亲的笔记本,在最新的一页写下:“柯伊伯带的探索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还要去系外行星,去更远的宇宙。爸,您的梦想,我们会一首延续下去。”
窗外的银杏叶又黄了,像当年父亲带她去银杏林时的模样。沈渊知道,属于“星辰计划”的故事,属于姜氏的故事,属于她和父亲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因为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传承的信念不会熄灭,而“星辰”的光芒,会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路,从太阳系的边疆,到更遥远的星际深空。
她自深渊归来时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她自深渊归来时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BR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