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的冬雪落满了姜氏集团的庭院,研发中心的恒温实验室里却暖意融融。中央的模拟舱内,无数颗粒正以每秒十公里的速度撞击着传感器原型——这是模拟土星环碎石的冲击测试,而舱外的屏幕上,传感器外壳的裂痕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不到十分钟,信号接口就彻底断裂,测试数据戛然而止。
“土星环的碎石密度是木星的三倍,颗粒首径从微米级到米级不等,普通的陶瓷防护层根本扛不住。”李工摘下防护眼镜,指尖在屏幕上划过裂痕分析图,语气里满是凝重,“而且土星的磁场强度是地球的578倍,会严重干扰传感器的信号传输,我们之前的抗磁设计,在这种强度下完全失效。”
沈渊站在观察窗前,眉头紧锁。桌上摊着国家航天局下发的《土星探测工程技术白皮书》,其中“传感器需耐受土星环碎石撞击1000次以上,在强磁场环境下信号误差≤0.003%”的要求,像两座大山压在心头。木星探测器的成功让“星辰计划”享誉国际,但土星探测,才是真正考验深空技术的“终极考场”。
“姜总,中科院的赵院士到了,说带了份重要的资料。”秘书的声音打破了实验室的沉寂。沈渊转过身,看到一位穿着藏青色大衣的老人走进来,手里抱着一个牛皮纸档案袋——正是国内土星磁场研究的权威赵启年院士,父亲笔记里曾提到“赵启年对土星磁场的建模研究,是深空探测的关键”。
“赵院士,麻烦您特意跑一趟。”沈渊快步上前,接过档案袋,指尖触到袋口的封条,上面印着“中科院绝密·2001”的字样。
“听说你们在攻克土星探测的难题,我特意把当年和你父亲合作的磁场研究资料找了出来。”赵院士坐在椅子上,喝了口热茶,眼神里满是怀念,“2002年,我们俩在中科院的实验室里,用了半年时间建立了土星磁场的初步模型,可惜那时候技术有限,没能完成传感器的抗磁设计。这档案袋里,是当年的模型数据和他画的抗磁线圈草图,说不定能帮上你们。”
沈渊打开档案袋,里面整齐地叠放着泛黄的图纸和数据表格。最上面的一张草图上,父亲用红笔勾勒出一个螺旋状的线圈结构,旁边标注着“超导抗磁线圈:用铌钛合金制作,需在-269℃超低温环境下工作,可抵消99%的磁场干扰”。草图下方,还夹着一张黑白照片——父亲和赵院士站在巨大的磁场模拟器前,手里拿着一个简陋的线圈原型,背景墙上写着“土星探测,步履不停”。
“赵院士,铌钛合金的超低温超导技术,现在国内有成熟的供应商吗?”沈渊抬头问道,眼里重新燃起希望。
赵院士想了想,回答:“西北超导研究院去年刚突破了铌钛合金的量产技术,他们的产品纯度能达到99.99%,完全符合超导线圈的要求。我给你他们院长的电话,你联系他,就说是我推荐的,他会优先安排供货。”
沈渊立刻拨通了西北超导研究院的电话。院长的声音带着惊喜:“姜明远的女儿?我还记得他!当年他为了研究超导抗磁技术,在我们研究院待了三个月,说‘这东西能让中国的传感器穿过土星环’。我们现在的铌钛合金不仅纯度高,还能定制成螺旋状,你们要是需要,下周就能送样品过来。”
挂断电话,沈渊让采购部立刻对接西北超导研究院,同时让李工根据父亲的草图,调整传感器的抗磁结构设计。实验室里的氛围重新活跃起来,技术员们围着图纸讨论,赵院士也加入进来,偶尔指出当年建模时遇到的问题,比如“土星赤道附近的磁场梯度变化大,线圈的匝数需要增加到1200匝才能稳定信号”。
三天后,铌钛合金样品准时送达。技术团队连夜赶制超导抗磁线圈,将合金拉成首径0.1mm的细丝,再绕制成螺旋状的线圈,嵌入传感器的外壳内部;同时,根据父亲的另一份草图,在外壳表面加装了“蜂窝状缓冲层”——用航空级铝合金制作,每个蜂窝孔内填充了弹性材料,能有效吸收碎石撞击的冲击力。
“姜总,准备好进行新一轮测试了!”李工的声音带着兴奋。沈渊点点头,按下模拟舱的启动键——无数颗粒再次呼啸着撞击传感器,屏幕上的冲击数据显示,缓冲层成功将撞击力削弱了90%,外壳没有出现任何裂痕;同时,超导线圈在超低温环境下启动,磁场干扰被控制在0.002%以内,信号曲线始终平稳。
“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赵院士握着沈渊的手,眼里满是泪水:“明远,你看到了吗?你的女儿,把我们当年的梦想实现了!”
就在这时,沈渊的手机响了,是欧洲新兴航天企业“北极星科技”的CEO埃琳娜打来的,声音里带着急切:“姜总,我们想和姜氏合作研发土星探测器传感器!我们愿意提供3000万欧元的研发资金,条件是共享超导抗磁线圈的技术配方。”
沈渊的心里泛起一丝警惕——“北极星科技”成立不到两年,却迅速在欧洲航天领域崭露头角,有消息称其背后有科林精密原股东的投资。她冷静地回应:“合作可以,但技术配方属于姜氏的核心机密,不能共享。我们可以提供成品线圈,或者联合研发改进版技术,但核心配方绝不外传。”
埃琳娜沉默了几秒,语气变得强硬:“姜总,你别不识抬举!如果你们不共享配方,我们就联合欧洲航天局,终止与姜氏的所有合作,还会在国际上散布你们的技术存在安全隐患的消息!”
沈渊挂了电话,立刻让市场部密切关注“北极星科技”的动向。果然,第二天一早,欧洲航天局就发来邮件,称“收到北极星科技的举报,需重新评估姜氏传感器的安全性,暂停合作谈判”;同时,行业媒体上出现了多篇抹黑姜氏的文章,声称“姜氏的超导线圈存在超导失超风险,可能导致探测器失控”。
“太过分了!”李工看到文章,气得把平板摔在桌上,“他们自己研发不出来,就用这种手段打压我们!”
沈渊却很冷静,她打开电脑,调出超导线圈的测试数据——包括连续1000小时的超低温运行记录、200次磁场冲击测试报告,还有国家超导实验室出具的安全认证。她让林姐将这些数据整理成报告,发送给欧洲航天局和国际航天安全委员会,同时邀请媒体参观实验室,现场演示超导线圈的安全性。
欧洲航天局的代表在参观完实验室,看到完整的测试数据后,立刻发表声明,称“北极星科技的举报系不实信息,姜氏的超导线圈完全符合安全标准”,并宣布重启与姜氏的合作谈判。国际航天安全委员会也发布公告,谴责“北极星科技的恶意竞争行为”,将其列入“航天行业诚信黑名单”。
埃琳娜的阴谋彻底破产,“北极星科技”因诚信危机,失去了欧洲航天局的合作机会,股价暴跌,最终被法国一家航天企业收购。沈渊站在实验室里,看着屏幕上稳定的测试数据,想起父亲笔记里写的“真正的技术自信,不是害怕竞争,而是用实力打破质疑”,心里满是感慨。
解决了外部危机,姜氏的土星传感器研发进入冲刺阶段。赵院士每天都来实验室,指导技术员调整磁场模型;老陈总也经常过来,帮忙检查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偶尔提起父亲当年的研发趣事,让紧张的研发氛围多了几分温暖。
张叔依旧每天提着保温桶来实验室,里面装着陈师傅新做的“土星环糕”——用糯米粉做的环形糕点,中间夹着蓝莓酱,象征着土星环和星星本体,陈师傅说“吃了这糕,大家研发更有劲头,让传感器顺利穿过土星环”。有时候,张叔还会带来父亲的旧物,比如当年用的绘图尺、计算笔记,让技术员们感受那份传承的力量。
次年春天,土星探测器传感器的最终原型机研发成功。在模拟土星环境的综合测试中,传感器成功耐受了1200次土星环碎石撞击,在强磁场环境下持续工作720小时,信号误差稳定在0.002%,各项指标均远超国际标准。国家航天局的代表在现场见证了测试过程,激动地对沈渊说:“小姜,你们创造了奇迹!这款传感器,将让中国的土星探测技术领先世界至少五年!”
国际土星探测联盟在姜氏集团召开成立大会,来自中、美、俄、欧、日的20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代表齐聚海城,共同签署了《土星探测国际合作协议》,推选姜氏集团为“土星探测器核心传感器研发牵头单位”,沈渊担任联盟技术委员会主席。
大会当天,陈师傅的铺子里张灯结彩,挤满了前来庆祝的人。张叔、老陈总、赵院士、李工,还有联盟的各国代表,都围坐在桌前,吃着陈师傅做的“土星探测庆功糕”,聊着未来的计划。埃琳娜的收购方代表也来了,他握着沈渊的手,诚恳地说:“之前是我们不对,希望能加入联盟,向姜氏学习技术,共同推动土星探测事业的发展。”
沈渊笑着点头:“欢迎加入!太空探索不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只要大家秉持诚信合作的原则,我们都愿意携手前行。”
大会结束后,沈渊回到父亲的旧办公室。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的笔记本上,她翻开本子,在最后一页写下:“土星传感器研发成功,国际土星探测联盟成立。爸,您当年的梦想,终于从图纸变成了现实。”
桌上的钢笔、书架上的书籍、墙上的航天地图,都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沈渊知道,这不是终点——联盟计划在三年后发射“土星一号”探测器,后续还将推进天王星、海王星的深空探测,甚至有更远的“星际探测器”构想。但她不再害怕挑战,因为她有父亲留下的智慧与初心,有团队的支持与信任,有来自全球的合作伙伴,还有那份对太空探索的执着与热爱。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渊带领联盟技术团队,开始“土星一号”探测器的传感器安装与调试。她经常往返于中国、俄罗斯、美国的发射场,协调各方资源,解决研发中遇到的问题。老陈总和赵院士作为技术顾问,始终陪伴在她身边;张叔和陈师傅则在海城守着“家”,每次沈渊回来,都能吃到热乎的糕点和汤羹。
三年后,“土星一号”探测器在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升空。当火箭拖着橘红色的尾焰,消失在哈萨克斯坦的蓝天深处时,沈渊站在观测区,身边是联盟的各国代表,大家一起欢呼、拥抱,泪水在每个人的眼眶里打转。她拿出父亲的笔记本,对着星空轻声说:“爸,‘土星一号’发射成功了,‘星辰’穿过了土星环,正在飞向更远的深空。”
当天晚上,沈渊收到了来自地球轨道卫星的信号——“土星一号”传回了第一张土星环的近距离图像,图像中,无数碎石在土星的引力下形成壮丽的光环,而“星辰计划”的传感器,正像一颗坚定的眼睛,注视着这片遥远而神秘的宇宙区域。
回到海城后,沈渊在姜氏集团的广场上,为父亲立了一座铜像——父亲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传感器原型,目光望向星空,底座上刻着一行字:“以星辰之名,赴宇宙之约”。铜像周围,种满了陈师傅特意培育的“星辰花”,每年秋天,花朵绽放,像一片蓝色的星空,守护着这份跨越时空的传承。
很多年后,当“星辰计划”的传感器己经应用于星际探测器,飞向太阳系外的未知区域时,沈渊依旧会每天去研发中心,看着新一代的航天工程师们为了更远的目标奋斗。她会给他们讲父亲当年的研发故事,讲“星辰计划”从困境中崛起的历程,讲太空探索的意义与使命。
在一个深秋的下午,沈渊坐在陈师傅的铺子里,看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手里握着父亲的旧笔记本。陈师傅端来一块刚做好的“星际糕”,笑着说:“姑娘,你看,我们的‘星辰’都飞出太阳系了,以后还要飞到更远的地方呢。”
沈渊点点头,翻开笔记本,在最新的一页写下:“星辰之路,永无止境;宇宙之约,永不落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笔记本上,字迹在光影中仿佛活了过来,像父亲的手,轻轻抚摸着她的脸颊。
她知道,属于“星辰计划”的故事,属于姜氏的故事,属于她和父亲的故事,会像这片星空一样,永远延续下去,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中,留下一道永不熄灭的中国光芒。
(http://www.220book.com/book/XBR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