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黄河站的春日,冰原上的积雪开始消融,融化的冰水在地面汇成细小的溪流。刚落成的极地能源实验室外,苏清然和北极科考队长老张正盯着新安装的储能设备——设备底座的防水涂层被融水浸泡后,边缘出现了细微的翘边,仪表盘上的湿度警报灯偶尔闪烁。
“北极的融冰期比南极复杂,白天化水、夜里结冰,普通防水涂层撑不住冻融循环。”老张蹲下身,指尖划过翘边的涂层,“之前用的柴油发电机,底座每年都要换两次,你们的设备要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冬天就麻烦了。”
苏清然刚要开口,实验室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当地因纽特族的老人卡克托提着一个用冰砖垒成的小盒子走过来,盒子里的冰块居然没怎么化。“我们住冰屋时,就用这种切得整齐的冰砖当隔热层,冻融时不会裂。”卡克托把冰砖盒子放在设备旁,“你们的设备底座,能不能裹一层冰砖?再用海豹油涂缝,水渗不进去,还能扛冻。”
王芳眼睛一亮,立刻掏出手机拍冰砖的纹路:“这和雨林的棕榈叶原理一样!都是用当地的东西解决当地的问题!”她当场联系中国工厂,让李师傅调整防水涂层配方,“在涂层里加一层冰晶石颗粒,模仿冰砖的结构,再配合卡克托老人的海豹油密封法,肯定能扛住冻融!”
三天后,改进后的设备底座运到了黄河站。李师傅特意发来视频指导:“涂海豹油时要顺着底座纹路涂,就像咱们给焊接口涂保护剂,要‘顺纹不逆纹’,这样才严实!”王芳和科考队员们跟着视频操作,卡克托老人在一旁帮忙切冰砖,当最后一块冰砖裹好时,正好赶上一场阵雨——雨水顺着冰砖流走,底座的湿度警报再也没响过。老张摸着冰砖层,笑着说:“这才是‘极地专属方案’,比实验室里的设计管用多了!”
与此同时,艾力克的物流团队遇到了新麻烦——北极的浮冰挡住了运输船,新一批检测卡送不过来。“别急,”苏清然突然想起芬兰的书迷莉莉,“莉莉的爸爸是极地科考物流师,说不定有办法!”她立刻联系莉莉,小姑娘很快发来一张“浮冰航道图”:“爸爸说,每天上午十点浮冰会分开一条窄道,无人机能从那里飞过去!”艾力克按照图纸调整航线,当天下午就把检测卡送到了实验室,莉莉还在包裹里放了一张手绘的“北极能源漫画”,画着储能设备裹着冰砖、和北极熊打招呼的样子。
实验室正式启动那天,《能源之光》剧组也赶到了黄河站。许知穿着厚厚的防寒服,跟着王芳学操作设备,镜头里,他认真地给设备底座涂海豹油,卡克托老人在一旁指导,剧组还特意加了一段“因纽特智慧助力技术落地”的戏份。“这才是真正的‘能源故事’,”许知对着镜头说,“不是只有高科技,还有普通人的智慧,这两者加起来,才能解决真问题。”
当天晚上,苏清然收到了海伦的邮件——全球能源峰会要在瑞士日内瓦召开,邀请她作为“跨国协作代表”发言,还要展示“极地-雨林-非洲”的技术融合成果。邮件里还附了一张参会名单,海因茨、伊万、哈桑、玛丽亚、卡克托老人的名字都在上面。“这是第一次,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因为一个储能故事聚在一起。”海伦在邮件里写道,“他们都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苏清然打开电脑,新建文档,写下第西十二章的标题:【日内瓦峰会!多元成果展世界,故事主角聚一堂】。指尖划过键盘时,实验室的设备发出轻微的嗡鸣声,窗外的北极光在夜空中铺展开来,和设备的指示灯、剧组的拍摄灯交织在一起,像一幅跨越次元的“光明画卷”。她知道,下一章的故事里,会有不同语言的交流、不同智慧的碰撞,而那些藏在冰砖、海豹油、漫画里的温暖,终将在日内瓦的峰会上,告诉世界:真正的技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公式,而是连接人心、解决难题的“共同语言”。
(http://www.220book.com/book/XBR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