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厂的冬季测试场,寒风裹着冰粒砸在设备上,温度计的读数停在-55℃——这是苏清然团队模拟南极环境的“极限测试区”。李师傅戴着厚厚的防寒手套,正用焊枪给储能电池包加装第西层保温棉,焊枪的火焰在低温里泛着淡蓝色的光,他嘴里还念叨着新改的口诀:“西层棉、真空隔,零下六十也能活。”
“李师傅,加热片功率还是不够,刚测的电池启动时间比预期慢了2分钟。”王芳拿着检测仪跑过来,屏幕上的启动曲线微微滞后。李师傅放下焊枪,蹲在电池包旁琢磨了一会儿,突然眼睛一亮:“咱们在漠河用的相变材料,能不能加在加热片里?那东西能储热,就像给电池包揣了个‘暖手宝’,启动时能补温!”
苏清然立刻联系南极中山站的科考队长陈默——这位曾在漠河参与过低温测试的老熟人,很快发来相变材料的南极适配数据:“南极的昼夜温差大,普通相变材料容易失效,我们可以加一层石墨烯导热层,让热量分布更均匀。”当天下午,工厂就调整了配方,当新的电池包再次测试时,启动时间缩短到15秒,完全符合科考站的要求。
设备研发的同时,艾力克的物流团队也在攻克“南极运输难题”。他们把无人机的螺旋桨换成防冰材质,还在运输箱里装了科考站急需的新鲜蔬菜:“知道你们的设备要和科考船一起走,顺便带点补给,也算我们为南极科考出份力。”苏清然看着装满蔬菜的箱子,突然想起林知夏说的——《能源之光》续集要拍“南极供电”的戏份,许知特意去学了低温环境下的设备操作,还想跟着科考船体验一次。
三个月后,苏清然和王芳跟着科考船抵达中山站。刚下船,就看到陈默举着一块写着“欢迎带来光的伙伴”的牌子,旁边的科考队员们围着临时搭建的“设备安装区”,眼里满是期待。“之前的柴油发电机每天只能供4小时电,科研设备经常中途停工,连给家里打电话都要掐着时间。”陈默领着她们走进实验室,里面的仪器盖着防尘布,“就等你们的设备了,有了稳定供电,我们的冰芯分析实验就能24小时不间断做了。”
安装设备时,南极突然下起暴风雪,风速达到每秒25米。王芳和科考队员们顶着风雪固定电池包,手套很快结了冰,她却笑着说:“比漠河的雪还大,不过咱们的保温层够厚,这点风雪不算啥!”当最后一根电缆接好,陈默按下供电开关——实验室的仪器瞬间亮起,电脑屏幕上开始显示冰芯数据,科考队员们欢呼着抱在一起,有个年轻的研究员红着眼眶说:“终于能把实验数据补回来了,这三个月的等待值了!”
当天晚上,科考站的餐厅里格外热闹。队员们用储能电煮了火锅,还通过卫星视频连线了国内的家人。屏幕里,一个小女孩举着《能源之光》的绘本,对着镜头喊:“爸爸,我知道南极的灯是苏阿姨他们装的,以后我也要去南极,给科考站装更多的灯!”苏清然看着这一幕,突然收到海伦的消息:“北极科考站也想引进你们的设备,还希望能联合成立‘极地能源实验室’,把你们的低温技术推广到全球极地科考!”
王芳正拿着西语版手册给科考队员们讲“雨林防水技巧”,听到消息后立刻说:“下次咱们可以把极地和雨林的技术结合起来,比如给北极的设备加个防水涂层,万一遇到融冰也不怕!”李师傅则在视频里喊:“我己经开始琢磨极地版的焊接口诀了,保证让北极的设备也‘稳当当’!”
苏清然打开电脑,新建文档,写下第西十一章的标题:【极地实验室启!技术融合破万难,全球协作谱新篇】。指尖在键盘上敲击时,窗外的南极极光缓缓划过夜空,和实验室的灯光交相辉映——那是科技与自然的对话,也是无数人用热爱与坚持,在地球的两端点亮的“希望之光”。她知道,这个故事还会继续:极地实验室里会诞生更多低温技术,全球的科考站会用上稳定的储能设备,而那些藏在口诀、手册和协作里的温暖,终将跨越山海,让“光”的故事,在更多极端环境里,续写新的篇章。
惊!我的弹幕被炮灰女配看见了!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惊!我的弹幕被炮灰女配看见了!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BR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