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岛的清晨,潮汐刚退去,礁石滩上还留着晶莹的水洼。德国工程师马库斯带着迷你潮汐发电机零件上岸时,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图纸——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北极防腐蚀涂层参数”,边角还贴着李师傅寄来的渔脂胶样品:“这是我们第一次把北极技术用在热带海岛,得跟当地渔民多请教。”
塔诺早己等在礁石滩上,他踩着水走到一块凸起的黑礁石旁,指着礁石间湍急的水流:“这里是‘龙吐水’,水流最急,发电机装在这儿,转得比风车还快!”可马库斯蹲下身测量时却皱了眉:礁石表面凹凸不平,金属支架根本没法固定,万一遇到台风,发电机很可能被海浪冲翻。
“用藤条!”塔诺突然拍手,转身从船屋拖出一捆晒得泛白的老藤,“这是我们编渔网用的‘海藤’,泡在海里三年都不烂,还能跟着海浪晃,不会断。”他边说边演示,用藤条在礁石上绕了三圈,打了个渔民常用的“防浪结”:“这样固定支架,海浪来了能缓冲,比金属螺丝还结实!”
马库斯半信半疑地跟着学,王芳则蹲在一旁,把北极的冰晶石涂层和当地的渔脂胶按比例混合:“李师傅说,1份冰晶石加2份渔脂胶,既能防海水腐蚀,又能适应海岛高温。”莱拉凑过来帮忙搅拌,手里的木棒上还沾着椰子油:“我给孩子涂这个能防蚊虫,没想到涂在机器上还能防腐,真神奇!”
发电机安装到第三天,意外突然发生——涨潮时,一块浮木卡在了叶轮里,转速瞬间降了一半。马库斯急得满头汗,阿吉却扛着一张藤编网跑过来:“我爷爷说,在礁石周围装‘拦木网’,就能挡住浮木和垃圾!”渔民们立刻动手,用海藤编的网在礁石滩围了一圈,当天下午涨潮时,浮木全被拦在了网外,发电机叶轮重新转得飞快。
调试成功那天,礁石滩上响起了欢呼声——潮汐发电机发出的电流,通过电缆连进储能设备,仪表盘上的“双能供电”指示灯亮起了绿色。马库斯看着数据,激动地和塔诺击掌:“这是我们团队最特别的项目!没有北极的涂层、海岛的藤条和渔脂胶,根本做不成!”苏清然则掏出手机,把双能供电的画面发给林知夏,很快收到回复:【许知己经带着剧组出发了!这次要拍“藤条固定发电机”的戏份,还特意请塔诺当技术顾问,教演员打“防浪结”!】
当天晚上,莫卡岛的学校里挤满了人,玛丽亚正在给岛民们讲双能供电的维护方法。她把潮汐发电机的操作步骤编成了渔歌调子,手里的手册上画满了卡通图示——叶轮卡壳画成“小鱼咬叶子”,涂防腐胶画成“给机器涂防晒霜”。莱拉抱着女儿坐在前排,跟着哼唱:“藤条结,绕三圈,机器稳如船;渔脂胶,涂均匀,海水不沾身。”
就在这时,苏清然收到了大洋洲能源机构的消息:附近有五个海岛都想引进“太阳能+潮汐能”双能方案,还希望莫卡岛的渔民能去当“技术老师”。塔诺笑着答应:“我们可以组个‘海岛协作队’,莱拉教涂胶,阿吉教编藤网,把莫卡岛的办法传给更多人!”
苏清然回到临时住处,打开电脑,新建文档写下第西十五章的标题:【协作队出征!五岛推广双能技,渔歌口诀传南洋】。指尖敲击键盘时,窗外传来潮汐发电机的轻微嗡鸣,和远处孩子们唱的渔歌交织在一起——那是技术与乡土共生的声音,是普通人用智慧点亮海岛的声音。她知道,下一章的故事里,“海岛协作队”会带着藤条、渔脂胶和手绘手册,奔赴更多海岛;北极的防腐蚀技术会跟着潮汐水流,在南洋的海面上开出新的花;而那些藏在藤结与渔歌里的温暖,终将让“双能供电”的光,照亮整个南太平洋的星空。
(http://www.220book.com/book/XBR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