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北京,清晨的风带了几分凉意,华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的晨会却气氛热烈。
医生们围在白板前,讨论着新收的病例——6床的周奶奶术后反复低热一周,体温总在37.5℃到38℃之间徘徊,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抗生素用了三天也没效果,家属渐渐没了耐心,昨天还跟护士闹了脾气。
“各项检查都没问题,可就是低热不退,会不会是术后应激反应?”
刘医生皱着眉,手里的笔在病历上画着圈,
“但应激反应一般不会持续这么久,而且患者还说口干、夜里盗汗,这不像单纯的应激。”
其他医生也纷纷发表意见,有人说要做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有人建议调整抗生素种类,讨论了半天也没个定论。
墨尘站在人群后,看着白板上的病例数据,想起昨天查房时看到的周奶奶——她靠在床头,手里攥着水杯,嘴唇干裂,说话时声音透着疲惫,舌苔少而红,这是阴虚的典型表现。
“张教授,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墨尘开口,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昨天查房时我观察到,周奶奶舌苔少而红,脉象细数,而且她有口干、盗汗的症状,这应该是术后阴虚内热导致的低热,不是细菌感染,所以抗生素无效。”
“阴虚内热?”
刘医生愣了一下,随即有些犹豫,
“可术后低热大多和感染或炎症相关,用中医的阴虚来解释,会不会太主观了?万一耽误了感染的治疗怎么办?”
张教授却来了兴趣,示意墨尘继续:
“你说说你的依据和方案,怎么判断是阴虚,又该怎么调理?”
“首先,患者术后失血较多,气血耗伤,容易导致阴虚。”
墨尘走到白板前,指着上面的症状记录,
“口干、盗汗、低热不退,这些都是阴虚内热的典型表现;
其次,血常规和炎症指标正常,排除了细菌感染的可能;
最后,患者用了抗生素后症状没有改善,反而因为药物偏寒凉,加重了阴虚的症状。”
他顿了顿,继续说:
“我的方案是,停用抗生素,改用食疗调理——用麦冬、玉竹、百合各10克煮水,每天代茶喝,麦冬和玉竹能滋阴润燥,百合能清虚热;
另外,每天帮患者按揉太溪穴和涌泉穴,这两个穴位是滋阴补肾的要穴,能帮助缓解内热;
同时,让护士多给患者补充温水,保持口腔,避免脱水。”
刘医生还是有些顾虑:
“万一不是阴虚,停用抗生素后出现感染加重怎么办?”
“我们可以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和炎症指标,每西小时测一次体温,明天早上复查血常规,如果指标有异常,再重新评估治疗方案。”
墨尘的语气很坚定,
“而且患者现在因为低热和口干,情绪很焦虑,继续用无效的抗生素,只会让她更抵触治疗。”
张教授思考了片刻,点头同意:
“就按墨尘的方案来,我跟家属沟通,解释清楚调理思路,你们多关注患者的情况,有变化及时汇报。”
晨会结束后,墨尘跟着张教授去见周奶奶的家属。
家属一开始很抵触,觉得“不打针不吃药”不靠谱,但听到张教授详细解释了阴虚内热的原理,又承诺会密切监测病情,才勉强同意试试。
接下来的一天,墨尘几乎每隔一小时就去看一次周奶奶。
早上帮她煮好麦冬玉竹水,看着她喝下去;中午教家属按揉太溪穴,纠正按压的角度和力度;
下午给她测体温时,发现己经降到了37.2℃,周奶奶也说口干的症状缓解了不少,能吃下小半碗粥了。
“小墨医生,真是谢谢你啊!”
周奶奶拉着墨尘的手,语气里满是感激,
“之前烧得我浑身没力气,连说话都不想说,现在终于舒服点了,也能吃东西了。”
墨尘笑了笑:
“奶奶,您别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再坚持喝两天水,按揉穴位,体温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了。”
下午五点多,叶轻眉提着一个保温桶来到病房门口,里面是她特意炖的银耳莲子羹——知道墨尘忙得没顾上吃饭,又想着周奶奶需要滋阴,就多做了一份。
“我查了资料,银耳莲子羹也能滋阴润燥,给奶奶也带了一份,你也赶紧吃点,别饿坏了。”
墨尘接过保温桶,心里暖暖的。他把银耳羹递给周奶奶的家属,又和叶轻眉一起帮周奶奶测了体温——37℃,己经接近正常范围。叶轻眉看着数据,笑着说:
“你看,你的方案果然有效,明天肯定能恢复正常。”
“也谢谢你帮忙查资料,还特意炖了银耳羹。”
墨尘说。叶轻眉脸颊微红,低头整理着手里的文献:
“我就是顺便查了查,对了,下周的学术研讨会,你的PPT我帮你改了一下,把今天这个病例加进去了,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分析,应该能让听众更有共鸣。”
两人坐在病房外的长椅上,一边吃着银耳羹,一边讨论研讨会的发言内容。
叶轻眉指着文献上的内容,跟墨尘分析阴虚内热在术后患者中的常见原因;
墨尘则补充着调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如食材的用量、穴位按摩的频率,两人的思路越来越契合,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天黑。
回到租房时,墨尘的手机响了,是陈可儿打来的视频电话。
屏幕里,陈可儿举着一个笔记本,兴奋地说:
“墨尘哥哥!我今天整理了术后常见的中医调理方案,比如水肿、低热这些,还记了对应的药材和穴位,你看我整理得对不对?”
她翻开笔记本,里面的字迹工工整整,每个病症后面都列了症状、调理方法、药材用量,甚至还画了简单的穴位图。
墨尘认真看了看,笑着说:
“整理得很详细,比我刚开始学的时候还认真。不过低热部分,要注意区分阴虚和气虚,气虚的低热一般还会伴有乏力、气短,调理方法不一样,你可以再补充一下。”
“好!我明天就补充!”
陈可儿点点头,又絮絮叨叨地说了自己今天的学习计划,才恋恋不舍地挂了电话。
墨尘放下手机,看到叶轻眉正在客厅帮他修改研讨会的PPT。
屏幕上,PPT的逻辑清晰,用图表展示了周奶奶的体温变化和调理方案,还加入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依据,比他之前做的完善了不少。
“你早点休息吧,PPT我明天再改改就行。”
墨尘走过去,想让她别太累。叶轻眉却摇了摇头:
“没事,我今天把它改完,你明天就能专心准备发言内容了。对了,张教授说这次研讨会有很多心血管领域的专家,你的病例分析要是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以后申请科研项目会更有优势。”
墨尘看着叶轻眉认真的侧脸,心里泛起一丝暖流。
从江城的复习搭档,到北京的医路同行,她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他,帮他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他知道,自己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她的帮助,也离不开身边所有人的支持。
夜色渐深,租房里的灯光柔和。
墨尘坐在书桌前,翻开今天的实习笔记,在周奶奶的病例后面写下:
“术后调理不能只关注指标,更要关注患者的体质和感受,中西医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为他的医路,写下新的思考。
窗外的月光透过玻璃洒进来,落在笔记上,也落在墨尘的侧脸上。
他知道,未来的医路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有叶轻眉这样的同行者,有陈可儿这样的支持者,有想救死扶伤的初心,他就一定能走得更远,在医学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XCL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