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海都蠢蠢欲动的消息,让李云龙刚刚因为辽东大捷而放松的神经再次绷紧。他立刻召见了伯颜和负责西线防务的张雄。
张雄详细汇报了边境的情况:海都的骑兵小队最近活动范围明显扩大,主要骚扰边境线上的几个小型游牧部落,抢走了一些牛羊马匹,还烧了两处草场哨所。动作不大,但很烦人,像苍蝇一样,试探意味明显。
“海都这老小子,是皮又痒痒了。”李云龙盯着地图上西北那片广袤的区域,“上次没把他打疼,看来是缓过气来了。你们怎么看?”
伯颜分析道:“大汗,海都盘踞西北,地广人稀,其部众骁勇善战,尤其擅长长途奔袭。他此次试探,一来是报复上次失利,二来恐怕也是想摸清我军西线虚实,尤其是想了解我军换装新式武器和调整战术后的真实战力。”
张雄补充道:“团长,咱们西线现在兵力主要固守几个要点,防线漫长,被动防御很吃亏。海都的人来去如风,咱们大队人马去追,他们就跑,等咱们撤了,他们又回来骚扰。边境的部落不堪其扰,有些己经开始抱怨了。”
李云龙摸着下巴,这情况跟他当年在华北对付鬼子骑兵和伪军游击队的处境有点像。不能光被动挨打,得主动出击,但茫茫草原,敌踪不定,大军行动又容易打草惊蛇。
“不能让他牵着鼻子走。”李云龙下了结论,“咱们得想点土办法,给他来个狠的。”
他所谓的“土办法”,其实就是结合了当年抗日游击战经验和蒙古骑兵特点的新战术。
首先,他命令张雄,从西线驻军中抽调精锐,组建数支“快速反应支队”。每支支队规模不大,就三五百骑,但必须是清一色的轻骑兵,一人双马甚至三马,保证极高的机动性。装备上,优先配发新型复合弓和足够的箭矢,近战武器则要求轻便犀利,元武刀自然是首选。
“这些支队,任务不是去跟海都的主力硬碰硬。”李云龙对张雄交代,“他们的任务是巡逻、警戒、反骚扰。就像当年咱们的武工队!发现海都的小股部队,能吃掉就坚决吃掉,吃不掉就黏住他们,发信号,呼叫附近的友军合围。总之,不能让海都的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其次,他借鉴了“消息树”、“烽火台”的思路,但进行了升级。命令在西线边境选择一些制高点,建立简易的观察哨和通讯站。不仅使用传统的狼烟、号角,还训练士兵使用一些简单的旗语和反光镜(用磨光的铜镜代替)在白天进行中短距离通讯,加快信息传递速度。
第三,也是李云龙琢磨的重点——如何发挥新式弓箭的射程优势。他提出了一个“机动狙击”的设想。在每个快速反应支队中,专门挑选一批箭术最精湛的士兵,配备最好的弓和特制的重箭,他们的任务不是在乱战中抛射,而是在相对安全的距离上,进行精准射击,专打敌人的军官、旗手、号手等关键目标。“就像咱们当年的神枪手,打掉一个鬼子军官,就能让一小队鬼子抓瞎!”
张雄听得眼睛发亮,这些办法听起来就很对路子,尤其是那个“机动狙击”,简首是给习惯了集团冲锋的草原骑兵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还有,”李云龙最后补充道,“告诉边境上的部落,让他们往咱们的据点附近靠拢,集中放牧。咱们的快速支队负责掩护他们。再组织他们中的青壮,发放一些武器,配合咱们的巡逻队,搞联防。这叫……对,军民联防!让海都的人找不到软柿子捏!”
一套组合拳布置下去,张雄领命,立刻返回西线着手安排。抽调精锐、组建支队、训练旗语和精准射击、动员边境部落……一系列动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与此同时,李云龙意识到,与海都的冲突,很可能从小规模摩擦升级为中等规模的战役,他必须进一步加强手中核心骑兵的力量,尤其是诺敏带走部分精锐后,哈拉和林周边的骑兵主力更需要强化训练。
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伯颜和魏和尚。伯颜负责大局规划和战术演练,魏和尚则发挥他“魔鬼教官”的本色,负责抓具体训练。
训练场就设在哈拉和林城外的大草原上。每天天不亮,就能听到震天的马蹄声和士兵们的呐喊。
训练内容不再是简单的骑马冲锋和骑射。李云龙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强化长途奔袭和野外生存能力。要求骑兵们能携带最低限度的补给,在陌生地域进行数日乃至十数日的机动,学会寻找水源、辨别方向、在野外简单救治伤员。
二是加强小队战术协同。以十人队、百人队为单位,训练分进合击、迂回包抄、交替掩护等战术。特别是演练如何利用地形,如何将新型弓箭的射程优势与骑兵的机动性结合起来,在运动中削弱、击溃敌人。
三是提升恶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顶着风沙训练,在夜间进行急行军和模拟攻击,甚至选择雨天进行适应性操练。魏和尚的口号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现在觉得苦,等上了战场,就知道好处了!”
西是文化学习不放松。按照李云龙的要求,所有军官和骨干,每天必须抽出时间学习简单的汉字和算术,至少要能看懂军令、计算基本的粮草消耗。这可难坏了不少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汉子,但在魏和尚的“督促”(主要是骂娘和加练)下,也只能硬着头皮学。
训练是艰苦的,尤其是那些新加入的、或者习惯了旧式战法的士兵。但看到就连伯颜这样的大将也亲自参与演练,看到魏和尚身先士卒,和他们一起在泥地里打滚,再加上伙食和饷银都足额发放,甚至还有战功赏赐的预期,士兵们的怨言也就慢慢变成了咬牙坚持。
李云龙偶尔会去训练场视察。他看到士兵们在魏和尚的吼叫声中,一遍遍练习着马上劈砍、精准射箭、小队配合;看到伯颜在地图上给军官们讲解战术要点;看到炊事班冒着热气的大锅和管够的肉食;也看到休息时,一些士兵愁眉苦脸地对着识字课本较劲。
“嗯,有点样子了。”李云龙对魏和尚说,“不过,光练不行,还得找机会见见血。等西边打起来,抽调些队伍上去轮战,实战才是最好的练兵。”
就在哈拉和林周边的骑兵热火朝天训练之时,西线传来了第一个好消息。
张雄组建的一支快速反应支队,在一次例行巡逻中,恰好撞上了一股正在抢掠边境部落的海都骑兵,大约两百人。这支蒙古支队按照新战术,没有立刻冲上去混战,而是迅速抢占附近一处缓坡,弓骑兵利用射程优势,一波箭雨覆盖过去,当场射翻了十几人。海都骑兵试图冲锋,却被蒙古支队且战且退,始终无法靠近。同时,支队中的“狙击手”重点照顾对方的头目,接连射杀了两名冲在前面的百夫长。海都骑兵失去指挥,又冲不破箭雨,士气大跌,只好丢下抢来的牲畜和二十多具尸体,狼狈逃窜。蒙古军仅轻伤数人。
这场小胜,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它证明了李云龙那套“土办法”的有效性,也极大地鼓舞了西线军民的士气。边境部落看到王师真的能保护他们,也更加愿意配合了。
消息传回,李云龙哈哈大笑,对伯颜说:“看见没?这就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咱们的新战术、新装备,初见成效了!告诉张雄,就这么干!把海都伸出来的爪子,一根一根给老子剁掉!”
西线的烽火被暂时遏制,但李云龙知道,海都绝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风暴,或许正在西北的草原深处酝酿。而他,己经做好了准备,要用他一手打造的新式骑兵,在这片祖先驰骋过的土地上,书写新的传奇,弥补他心中那份对独立团骑兵连永远的遗憾。
(http://www.220book.com/book/XDE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