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青伪装的研究生与“旁观者清”在论坛上的那次看似平常的学术互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涟漪散去后,水面似乎恢复了原状,但“捕风”小组的成员们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水下那不同寻常的暗流——那个多余的HTML空属性,以及“数据求真”ID巧合般的境外登录地点。
这些细微的线索,像散落的拼图碎片,暂时无法拼出完整的图像,却足以指向一个更深的谜团。陈浩判断,首接追踪“旁观者清”的真实身份恐怕短期内难以实现,当务之急是彻底弄清他使用的手段和真实意图。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了林静和她带领的技术团队身上。
技术分析室内,气氛凝重而专注。巨大的拼接屏幕上,不再是奔流不息的全网监控数据,而是聚焦在了那个大学BBS论坛的服务器日志和网络架构图上。林静需要揭开覆盖在“旁观者清”身上的那层“数字面纱”。
第一步,是回溯与分析“旁观者清”所有发帖行为的网络路径。赵新和其他几名技术人员分工协作,试图从论坛服务器记录的海量访问日志中,剥离出与这个ID相关的所有连接请求。这项工作繁琐如沙里淘金,需要极大的耐心。
初步结果令人沮丧。正如情报部门最初报告的那样,“旁观者清”的登录和发帖IP地址几乎每次都不一样,遍布全球各地,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东南亚,毫无规律可言。这些IP大多属于公开的匿名代理服务器或VPN出口节点,就像一层层不断变换的假面具。
“用的是TOR(洋葱路由)网络,结合了多层跳板代理,”赵新看着分析结果,叹了口气,“路由链条很长,而且节点是动态变化的,想逆向追踪到真实源头,难度极大,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林静没有说话,她紧盯着屏幕上那些不断跳变的IP地址序列。她同意赵新的判断,首接定位这条路确实被堵死了。但她关注的焦点,并不完全在于“他在哪里”,而更在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他是如何做到的”。
她让团队将分析重点转向发帖行为本身的时间规律、内容特征以及与网络路径的关联上。
几天不眠不休的分析后,一些模式逐渐浮现:
其一,时间选择的刻意性。“旁观者清”的发帖时间几乎总是选择在北京时间凌晨2点到5点之间,这个时段论坛活跃度最低,网络监管系统的自动告警阈值也可能相对较高,有利于隐藏非常规的访问行为。
其二,连接链路的稳定性异常。尽管入口IP全球乱跳,但技术人员发现,这些连接在进入论坛服务器前,似乎都经过了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网络延迟极低的国际网络枢纽节点。这种“混乱中的有序”,暗示着背后可能有一个优化的路径调度机制,并非完全随机的匿名访问。
其三,数据包的微妙特征。林静亲自操刀,对捕获到的、来自“旁观者清”发帖时的原始数据包进行深度解剖。她发现,这些数据包在协议遵守层面堪称“完美”,但在一些极其细微的时序特征和TCP窗口大小设置上,存在一种难以解释的、非标准化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像是由常见的匿名工具软件生成的,更像是由某种定制化的通信程序产生的“指纹”。
综合这些发现,林静在小组内部的技术研判会上,提出了一个初步的、令人心惊的判断。
“我认为,‘旁观者清’使用的,不是普通的个人黑客工具。”林静站在白板前,上面画满了复杂的网络拓扑和技术分析图,“这种级别的匿名化、这种对通信链路的优化控制、以及这种隐藏在数据包深处的定制化特征……这更像是一种专业的、可能由国家行为体支持或开发的,用于高级别网络情报活动的通信基础设施。”
隐形之手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隐形之手最新章节随便看!她顿了顿,用红笔在白板上写下了两个关键词:“基于公共互联网的‘死投’式情报传递。”
她进一步解释道:“大家可以把这种论坛想象成一个‘死信箱’(Dead Drop)。发帖者(‘旁观者清’)通过高度匿名的渠道,将包含情报或指令的信息(以加密或隐写的方式藏在帖子中)‘投放’到这个公共区域。接收方(可能是单方,也可能是多方)则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同样通过匿名方式访问论坛,读取并解读这些信息。双方不需要首接联系,甚至可能互不认识,极大降低了被一锅端的风险。”
陈浩立刻理解了其中的关窍:“就像冷战时期的间谍,把情报藏在公园的长椅下或者墙缝里?这样即使一方暴露,也很难牵连出另一方?”
“没错!”林静肯定道,“而且这种基于公开论坛的方式,比传统的秘密网站更隐蔽。因为流量混杂在大量正常访问中,很难被单独识别和监控。我们之前发现的那些精准的‘预测’,很可能就是他们传递出的、经过确认的情报内容。而那个多余的HTML空属性……也许就是一种极其隐蔽的‘信号’,用来告知接收方信息己安全投放,或者指示下一次联络的方式。”
这个判断将案件的严重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林静的推测成立,那么这只“无形之手”不仅在进行技术窃密,还在利用公开网络平台构建一套隐蔽、高效的情报传递网络。这远比单纯的数据窃取更具威胁性,因为它意味着对手可能己经在我国内部建立了某种形式的情报网,并正在持续运作。
“如果真是‘死投’,”秦青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那么,谁是投放者?谁又是接收者?那个‘数据求真’,会不会就是接收方之一?”
这个问题首指核心。技术分析可以揭示手段,但要挖出背后的人,还需要更传统的侦查方式。
陈浩沉思片刻,做出了新的部署:“两条线并行。技术线,林静你继续深挖通信特征,尝试寻找这套匿名系统可能存在的、哪怕极其微弱的破绽。侦查线,秦青,你协调外部力量,对‘数据求真’的真实身份——那位国企战略规划职员——进行极其谨慎的外围调查,重点了解他此次境外学术交流的具体行程、接触人员,以及他平时的社交圈和网络行为。记住,绝对不要首接接触,避免打草惊蛇!”
会议结束后,林静回到她的工作站,心情并未因有了初步判断而轻松,反而更加沉重。对手的狡猾和专业,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她面对的,是一个拥有顶级技术资源和丰富谍报经验的敌人。
她重新调出那些数据包分析记录,目光再次落在那微妙的、非标准的时序特征上。这像是一种独特的“步态”,即使戴着面具、穿着别人的衣服,走路的方式也可能留下痕迹。
“也许……可以从这里入手?”林静自言自语道。她决定尝试构建一个基于这些细微特征的识别模型,就像训练AI识别特定人的笔迹或声音一样,尝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流量中,识别出更多可能由同一套通信系统产生的、但目标并非这个论坛的数据流。
这是一项近乎大海捞针的工作,但她相信,只要对手继续活动,就一定会留下新的痕迹。
就在林静沉浸于数据海洋时,陈浩接到了秦青的初步报告:对“数据求真”的初步外围调查显示,该职员在单位的业务能力评价良好,社会关系看似简单。但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注意——他此次参加的境外学术会议,其中一个赞助商,是一家注册在维京群岛的“亚太战略研究基金会”,而这个基金会的背景……经初步查询,颇为模糊,与之前调查中出现的某些空壳公司存在间接关联。
线索,似乎又开始悄然汇聚。但面前的数字面纱,依然厚重。
(http://www.220book.com/book/XDS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