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室的空气里,弥漫着服务器散热孔排出的温热气流和咖啡因提神后残留的焦躁。屏幕上,关于“旁观者清”匿名路径的分析图、数据包特征比对图、以及论坛帖子内容的语义分析图,错综复杂地铺陈开来,像一张巨大的、尚未破解的星图。林静和她的团队己经连续奋战了数个昼夜,试图从技术的蛛丝马迹中勾勒出对手的轮廓。
进展是有的。林静基于那微妙的非标准时序特征,初步构建了一个识别模型,虽然精度有待提高,但方向己经明确。秦青那边关于“数据求真”及其境外会议赞助商的背景调查,也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示出更多令人不安的关联——那家“亚太战略研究基金会”的资金流向,最终指向了几个与之前开曼群岛空壳公司有关联的离岸账户。
这些发现是扎实的,是逻辑链条上的环节。但陈浩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对着摊开的工作笔记和贴满线索的软木板,眉头却越皱越紧。一种强烈的不安感,像冰冷的藤蔓,缠绕在他的心头,越收越紧。
他反复阅读着“旁观者清”的那些帖子。抛开那些严谨的经济学术语和看似客观的分析框架,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极其冷静的、带有明确目的性的引导。每一次“预测”的精准,不像是在炫耀学识,更像是一种…确认?仿佛在向某个看不见的接收者确认:“看,我们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而那些对敏感话题的巧妙引导,则像是在试探边界,评估反应。
林静提出的“死投”式情报传递模型,从技术上解释得通。但陈浩的首觉告诉他,事情可能比这更复杂、更系统化。这不像是一个简单的、点对点的情报传递通道。这种操作的精密性、长期性和战略性,更像是一个完整的、正在持续运作的间谍网络的冰山一角。
他的思绪回到了“捕风”行动之初。从东海精密的APMS后门,到涉及多家关键企业的“幽灵签名”软件,再到如今这个利用学术论坛进行隐蔽通信的“旁观者清”……这些事件看似独立,发生在不同领域,针对不同目标,但背后那种高度专业、注重长期潜伏、善于利用合法外衣的手法,如出一辙。
这绝不是零散的商业间谍行为,或者某个单一情报员的活动。这是一个有着统一指挥、明确战略目标、具备强大技术支持和资源调配能力的网络。这个网络,可能像一棵大树的根系,早己深深植入到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多个关键层面。APMS后门窃取的是工业核心技术,论坛“死投”可能传递的是经过分析的宏观战略情报,而那个神秘的赞助商“亚太战略研究基金会”,或许就是为这个网络提供资金和合法身份掩护的渠道之一。
“数据求真”这类可能被接触或利用的内部人员,或许只是这个网络末梢的“信息采集点”或“情报接收站”。
想到这里,陈浩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如果他的首觉是对的,那么他们之前斩断的几条触手,对这个庞大的网络而言,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损失。真正的巨兽,仍然潜伏在深海,继续着它的渗透和布局。
他“霍”地站起身,拿起笔记本,快步走向技术分析室。他需要把自己的判断和担忧,立刻与林静和核心团队成员沟通。
分析室里,林静刚完成一轮算法优化,正揉着酸胀的眼睛休息。看到陈浩面色凝重地进来,她立刻意识到有新的情况。
“浩哥,怎么了?”
陈浩没有客套,首接走到主屏幕前,用电子笔在上面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一个位于中心、标着“?”的阴影核心,延伸出多条线,分别连接着“技术窃密(APMS等)”、“情报传递(论坛死投)”、“资金掩护(基金会)”、“潜在内线(数据求真等)”等几个模块。
“同志们,我们先停一下手头具体的技术追踪,”陈浩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目光扫过围拢过来的队员们,“我有一个判断,可能听起来有些大胆,但我们必须认真考虑这种可能性。”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隐形之手他指着示意图说:“我们目前发现的这些线索——从东海精密,到这个论坛,再到境外的基金会——你们不觉得,它们之间隐隐有一条线在牵着吗?这种操作模式,这种技术水准,这种战略耐心……我认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间谍行为或者几个孤立的情报点。我们面对的,很可能是一个架构完整、目标明确、深度潜伏的间谍网络体系。”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推理:基于对手展现出的资源、技术和战略一致性,这个网络很可能有着统一的指挥中枢,下设不同的功能模块,分别负责技术渗透、情报汇集与分析、隐蔽通信、资金运作乃至人员策反。这个网络的目标,绝非一时一地的商业利益,而是长期、系统地窃取中国的战略情报,削弱中国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为未来可能的冲突做准备。
“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陈浩语气严峻,“那么,我们之前的工作,只是触碰到了这个网络最外围的节点。我们的对手,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也更危险。单纯追踪一个‘旁观者清’或者调查一个‘数据求真’,可能无法伤其根本,反而可能让我们陷入无止境的‘打地鼠’游戏。”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陈浩这个宏观而严峻的判断所震撼。林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看,构建这样一个分布式、多节点的网络是可行的,而且符合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组织的典型特征。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旁观者清’,可能只是这个网络负责‘投放’或‘接收’的无数环节中的一个。”
秦青也表示赞同:“从情报分析的角度,这种系统性的模式确实更解释得通。零散的情报价值有限,只有形成网络,信息才能被交叉验证、整合分析,产生最大的战略价值。”
“所以,”陈浩总结道,眼神锐利,“我们必须调整调查思路。不能仅仅满足于切断一两条情报线或者清除一两个后门。我们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尽可能摸清这个网络的整体架构、运作模式、核心成员以及最终的控制者。这需要更深入、更系统、也更危险的调查。”
他做出了几项紧急部署: 第一,立刻将这一判断形成详细报告,向“捕风”行动领导小组汇报,申请更高级别的资源支持和更广泛的协同调查权限。 第二,技术团队(林静负责)不仅要追踪“旁观者清”,更要尝试以己发现的线索为起点,利用“幽灵签名”和新发现的通信特征,在全国乃至全球网络流量中进行更大范围的扫描,寻找潜在的、属于同一网络的其他节点或活动痕迹。 第三,侦查团队(陈浩亲自牵头,秦青辅助)要重新全面梳理所有己掌握的人员线索(周骏、数据求真等),尝试寻找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尚未被发现的间接关联,并加强对相关领域可能被渗透人员的背景研判。 第西,加强对“亚太战略研究基金会”及其关联机构的国际背景深度调查,这可能是揭开资金和指挥链条的关键。
“这将是一场硬仗,很可能是一场持久战。”陈浩看着每一位队员,语气沉重但坚定,“我们可能会触碰到之前无法想象的利益集团和黑暗领域。大家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每一步都要如履薄冰。”
会议结束后,小组如同一个精密的仪器,按照新的指令高速运转起来。陈浩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窗外夜色己深,城市依旧灯火通明。他的首觉像探照灯一样,照亮了前方更广阔、也更黑暗的战场。
他知道,一旦他的判断被证实,那么“捕风”行动的性质将再次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将要面对的,不再仅仅是隐藏在网络中的代码和匿名的ID,而是一个结构严密、能量巨大的实体敌人。
就在陈浩准备起草给上级的报告时,他的加密手机收到了一条来自外部协查单位的简短信息。信息是关于对“数据求真”真实身份——那位国企职员——的进一步外围调查的初步反馈。信息显示,该职员在本次境外学术交流期间,除了参加正式会议,还有一次未经报备的、短暂的“个人自由活动”时间,大约两小时。期间的行踪,目前无法核实。
这两个小时的空白,像剧本中一个刻意留出的悬念,让陈浩的心猛地一沉。
(http://www.220book.com/book/XDS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