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宁拿着扫帚仔细地清扫着地面的灰尘,徐悲鸿则将自己的画架放在窗边,画架上夹着一张空白的宣纸,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远处奔流不息的长江,江面上偶尔有日军的巡逻艇驶过,带来一阵紧张的气氛。
“夏先生,李同志!”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夏衍抬头一看,是艾青和巴金。艾青背着一个装满诗集的背包,巴金手里拿着一叠手稿,两人的脸上都带着旅途的疲惫,却难掩激动。“你们怎么来了?”夏衍赶紧迎上去。
艾青笑了笑:“在码头听说你们要重建《救亡日报》,就赶过来了。上海沦陷后,我的诗集没办法出版,现在终于有地方可以发声了。”巴金也说道:“我在上海写的《春》《秋》,还没来得及发表,希望能在《救亡日报》上连载,用文字唤醒更多的人。”
李克农拍了拍他们的肩膀:“欢迎你们加入!《救亡日报》需要你们这样的作家、诗人。我们的阵地,不仅要传播新闻,还要用文艺的力量,凝聚民众的斗志。”
接下来的几天,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士来到兵工厂:陶行知带着他的“生活教育社”成员,想在这里开办临时学校,教难民的孩子读书;王鲁彦背着他的小说手稿,说要写一部关于武汉抗战的长篇小说;丰子恺则带来了他的漫画集,那些简单却充满力量的漫画,像一把把尖刀,刺向日军的暴行。
晚上,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阵地:山河铭记》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大家围坐在篝火旁,讨论着报社的规划。夏衍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救亡日报》的复刊计划:“我们的报纸,要分为新闻版、评论版、文艺版、读者来信版。新闻版要及时报道前线的战况和难民的情况;评论版要邀请文化界的同仁撰写评论,分析抗战形势;文艺版刊登诗歌、小说、漫画,用文艺的力量感染读者;读者来信版则刊登读者的来信,反映民众的心声。”
陶行知点头赞同:“我可以在报纸上开设一个‘生活教育’专栏,教大家如何在战争中保护自己,如何用知识对抗日军。”丰子恺也说道:“我可以每周画一幅漫画,刊登在文艺版,用漫画揭露日军的暴行,鼓舞民众的斗志。”
就在大家讨论得热烈时,李克农突然站起身,警惕地看向门外。“怎么了,李同志?”夏衍问道。李克农皱了皱眉:“外面有动静,可能是‘尾巴’。”他从怀里掏出一把手枪,递给夏衍:“你们继续讨论,我去看看。”
李克农悄悄走出厂房,月光下,几个黑影在兵工厂的围墙外徘徊。他认出其中一个人,是国民党军统的特务,之前在上海就跟踪过他。李克农没有惊动他们,悄悄绕到黑影的身后,突然大喊:“谁在那里?”黑影们吓了一跳,转身就跑,消失在夜色中。
回到厂房,李克农的脸色有些凝重:“是军统的特务,看来他们己经盯上我们了。以后大家出门要小心,尽量不要单独行动。”
(http://www.220book.com/book/XDX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