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脸男人盯着苏老泉看了半晌,见他神色坦然,不像是在说谎,又忌惮酒坊里人多,万一闹起来自己讨不到好,只好狠狠瞪了苏老泉一眼,骂骂咧咧地说:“哼,算你狠!”然后悻悻地转身离开了酒坊。
苏老泉看着麻脸男人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擦了擦额头渗出的冷汗,赶紧快步跑到西院通知李克农。李克农听完苏老泉的描述,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眉头紧紧皱起:“这人十有八九是军统的特务,看来我们的行动己经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接下来必须更加小心。”他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条,展开后是酒坊周边的地形草图,上面用红笔标注了几条撤离路线,“会议当天,让望风的伙计多加留意,铜铃响三声是预警,说明有可疑人员靠近;响五声就是紧急情况,大家立刻从地窖的秘密通道撤离,通道首通漓江岸边的芦苇荡,那里有我们安排好的船只接应。”
三、聚义酒坊中
会议定在农历七月初八,这天恰逢桂林的“中元节”,民间有烧纸钱祭祖的习俗,街头巷尾弥漫着烧纸钱的味道,烟雾缭绕,像一层朦胧的纱,正好为这场秘密会议提供了天然的掩护。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参会人员便陆续从酒坊不起眼的后门进入,每个人都经过了乔装打扮,尽量融入当地环境。第一个到的是王鲁彦,他穿着一身深蓝色长衫,头戴一顶旧毡帽,怀里紧紧揣着刚写好的小说手稿《桂林烽火》,手稿封皮上还沾着路上的露水,字迹娟秀而有力。“路上看到不少难民,拖家带口的,都往贵州方向逃,眼神里满是迷茫和绝望。”他叹了口气,将手稿轻轻放在桌上,眼神坚定地说,“我要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把战争的残酷、百姓的苦难都记录下来,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记住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黑暗。”
紧接着,陶行知带着三个“生活教育社”的青年赶来,他们扛着一捆用粗绳捆扎的课本,裤脚沾满了泥点,鞋子也磨破了边,显然是赶路太急。“这些课本是我们连夜赶印的,虽然纸张粗糙,油墨也不足,但都是精华内容。”陶行知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上沾着一层薄薄的灰尘,却挡不住他眼中的光芒,“就算在战争中,教育也不能停,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我们要让他们在苦难中也能学到知识,树立信心。”七点刚过,巴金和徐悲鸿一同抵达。巴金穿着一件略显陈旧的灰色西装,领口有些发白,手里紧紧攥着《秋》的修改稿,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他的心血与思考;徐悲鸿背着一个沉甸甸的画夹,里面装着为会议精心准备的《漓江抗日图》,展开画作,漓江两岸的百姓拿着锄头、扁担、菜刀等武器,与士兵并肩作战,神情坚毅,气势磅礴,让人看了热血沸腾。
(http://www.220book.com/book/XDX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