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兰的“晨曦”柜台在百货公司火了不到半月,麻烦就找上门了。
清晨刚拉开柜台布帘,隔壁针织品柜台的赵婶就凑过来,压低声音:“美兰,你得留神!斜对面‘丽人时装’前儿个挂出一批裙子,跟你家那收腰A字裙像是一个模子刻的,价钱却便宜两块五!”
刘美兰心头一凛。她快步穿过人流挤到“丽人时装”门口,果然看见衣架上挂着七八件仿版A字裙,针脚粗糙,布料薄得透光,领口的木耳边歪歪扭扭像烂菜叶,标价却只要五块五。摊主是个三角眼的中年女人,正扯着嗓子喊:“上海最新款!断码清仓!”
80年代个体经济初期,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仿冒抄袭现象普遍。
回到柜台,王爱华气得首拍桌子:“这不明抢吗?我熬了三夜踩缝纫机赶工,她倒好,拿次布糊弄人!”刘美兰却盯着仿版裙子沉吟不语。她想起上辈子经历的商业战:仿冒品杀不完,但正品能靠迭代跑赢山寨。
“王姐,咱不跟她拼价格。”刘美兰抽出两张新图纸,“她仿收腰裙,咱就做童装!全城独一份的亲子装,看她怎么跟!”
80年代末童装市场初现潜力,尤其设计独特的款式稀缺。
说干就干。刘美兰连夜设计出三套亲子装:妈妈款是改良旗袍领衬衫配背带裙,孩子款则是同色系娃娃衫加灯笼裤,衣角绣着卡通小太阳——那是“晨曦”的Logo。王爱华找来厂里处理掉的纯棉零布,手感柔软还吸汗;陈向前从广州捎回一批彩色纽扣,星星月亮形状的,孩子们见了准喜欢。
第一批童装上市那天,刘美兰在柜台前支了块小黑板,用粉笔画了幅漫画:穿亲子装的母子手拉手,底下写“晨曦童装,把爱穿身上”。这温馨画面瞬间吸引住带孩子的顾客。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扯着妈妈衣角不肯走:“妈,我要那个带小太阳的裙子!”
正当生意红火时,孙美凤阴魂不散地出现。她拎着个布包,故意在柜台前抖落出几件歪歪扭扭的童装,尖声道:“大家瞅瞅!这‘晨曦’童装掉色掉得厉害,把我孙子皮肤都染红了!黑心肝的赚昧心钱啊!”
人群哗然。刘美兰冷静地拿起那件所谓“掉色童装”,指尖一捻就发现布料是劣质化纤,针脚更是乱七八糟。“孙姨,”她声音清亮,“我家的童装全有百货公司质检章,每件袖口都缝了水洗标。您这衣服连标都没有,怕不是从别处买的次品,来这儿讹人吧?”
孙美凤噎得脸红脖子粗。恰巧工商所的张姐来巡场,刘美兰趁机递上营业执照和质检报告:“张姐,正想找您备案——我申请了‘晨曦’商标注册,往后谁仿冒,咱们按规矩办事!”
1983年《商标法》己实施,个体户可申请注册商标保护权益。
这场风波反而给童装打了广告。傍晚收摊时,一个穿军装的身影停在柜台前。陈景明拿起一件小男孩的背带裤,指腹着绣样突然开口:“这裤子……腰围能改大点吗?”
刘美兰一愣。陈景明垂下眼:“我战友的遗孤,五岁男孩,比同龄人瘦小。”他声音很低,像怕惊扰什么,“孩子总穿不合身的旧衣服,被大院孩子笑话。”
刘美兰心尖像被烫了一下。她抽出一张纸飞快画图:“加个可调节的背带扣,能穿到七八岁。裤腿多缝一截内衬,长个儿时放出来就行。”她抬头撞见陈景明深邃的目光,耳根莫名发热,“不收钱,当是我给孩子的见面礼。”
陈景明沉默片刻,从兜里掏出个铝饭盒:“豆沙包,战友家属做的……你怀着孩子,别总啃冷馒头。”
饭盒还带着体温。刘美兰捧着它,看陈景明拎着那包童装大步离开,背影在夕阳里拖得老长。王爱华凑过来咂嘴:“这陈干事,看着冷冰冰,心还挺细!”
夜里清账,童装利润竟比装高出三成。刘美兰抚着孕肚轻笑:“宝宝,妈给你打下的第一片江山,是童装市场呢!”
窗外月光如水,她想起陈景明提及遗孤时微颤的指尖——那个男人冷硬外壳下,藏着比她想象中更柔软的内里。
(http://www.220book.com/book/XE5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