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作伪案尘埃落定后,陈海峰的名字像一阵风,吹遍了古玩界的每个角落。
周老在论证会上拍着他肩膀说的那句“后生可畏”,成了圈内最热门的话题。有人翻出他早年在潘家园摆摊的旧照,惊叹“原来当年的小贩子,早藏着这般本事”;也有人翻出他与萧卓亚的结婚照,调侃“萧家这步棋,下得比谁都妙”。
但陈海峰对这些议论始终保持缄默。他知道,真正的根基,从不在别人的嘴上,而在自己脚下。
第一场“结交”,发生在周老的私人茶会。
那是论证会后的第三天,周老亲自打电话给陈海峰:“小陈,来我家喝茶。我那套‘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全套茶器,想请你帮忙掌掌眼。”
萧卓亚挽着陈海峰的手臂进门时,被眼前的场景惊住了。
周老家的小院种满了竹子,竹影婆娑间,一张乌木茶案上摆着整套明成化斗彩器:鸡缸杯、缠枝莲纹碗、高士图杯,件件都是稀世珍品。周老穿着月白长衫,正蹲在茶案前,用软刷清理杯口的茶渍。
“来了?”周老抬头,脸上是难得的和蔼,“坐,尝尝我新得的凤凰单丛。”
茶过三巡,周老放下茶盏,忽然说:“小陈,我有个不情之请。”
“您说。”
“我想推荐你进‘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周老的目光灼灼,“这两年研究会要编纂《元青花全集》,缺个能啃硬骨头的年轻人。张宏那帮老家伙,总说年轻人浮躁,我看你最合适。”
陈海峰一怔。《元青花全集》是国家级重点出版项目,编委会成员都是业内泰斗,他一个“草根”出身,何德何能?
“周老,我…”
“别推辞。”周老拍了拍他的手背,“你缺的不是资历,是平台。研究会能给你接触顶尖藏品的机会,也能让你被更多人看见。”
他顿了顿,补了一句:“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你需要的‘老师’。”
陈海峰这才明白,周老不仅是赏识他的眼力,更在为他铺路。
离开周家时,夕阳把竹影拉得很长。萧卓亚轻声问:“你答应了?”
“嗯。”陈海峰望着天边的火烧云,“但我有个条件——我要带玉海一起参与资料整理。”
萧卓亚笑了:“你倒是会替兄弟打算。”
第二场“结交”,来自拍卖行的王总。
王总是京华拍卖行的董事长,圈内有名的“儒商”。他早年靠倒卖明清家具起家,如今手握多家博物馆的拍卖代理权,是古玩界说得上话的“中间人”。
那天,王总亲自来永宝斋拜访,手里提着个紫檀木匣。
“陈先生,久仰。”王总开门见山,“我这儿有件东西,想请你帮忙看看。”
匣子里躺着一尊明代铜胎掐丝珐琅香炉。炉身镂空雕刻缠枝莲纹,釉色纯正,是典型的宣德年间工艺。但香炉底部有一道极不明显的划痕,像是新修补的。
“王总这是…”陈海峰故作不解。
“实不相瞒,”王总苦笑,“这是我前阵子从海外拍回来的,原本想当镇店之宝。但行里有传言说它是‘老胎新彩’,我急得睡不着。”
陈海峰戴上手套,指尖轻轻划过划痕:“是酸蚀修补的,不超过五年。”他又凑近闻了闻,“釉面有股化学药剂的味道,和胎体的老化程度不符。”
王总倒吸一口冷气:“您…您一眼就看出来了?”
“不是我厉害。”陈海峰笑了,“是这‘伤疤’太明显。真正的老物件,伤痕会和岁月一起‘生长’,不会这么突兀。”
王总盯着他看了许久,忽然说:“陈先生,我想请您做京华拍卖行的‘首席鉴定顾问’。”
海潮1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陈海峰一愣:“王总,这…太抬举我了。”
“不是抬举。”王总诚恳地说,“我看了你在鉴珍大会的表现,也听周老提过你。现在京华要拓展高端拍卖业务,最缺的就是你这种‘既懂行,又敢说真话’的人。”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更重要的是,我信得过你的人品。这行水太深,有些人为了钱什么都能做,但我看得出,你不是那种人。”
陈海峰沉默片刻,点头:“我答应。但我要带团队——林玉海负责技术,卓亚负责市场对接。”
王总大笑:“好!就这么办!”
第三场“结交”,藏在一场学术研讨会里。
半个月后,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召开“元青花研究新进展”研讨会。陈海峰作为特邀嘉宾上台发言,题目是《从“移花接木”看元青花作伪新趋势》。
他用XRF光谱数据、接胎痕对比图、釉面微观分析,系统拆解了“鬼谷子下山罐”的作伪手法。台下坐满了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却没人打瞌睡——他的演讲,既有学术深度,又有实战案例,比任何照本宣科都精彩。
发言结束,掌声雷动。
散场时,一位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挤过来,握住他的手:“小陈,我是故宫修复室的李师傅,修了西十年瓷器。你讲的‘能量感应’,我在修复时也遇到过!那些修补过的瓷器,摸起来就是‘不顺溜’!”
陈海峰受宠若惊:“李师傅,您过奖了…”
“过奖什么!”老太太拍他肩膀,“你这本事,该进修复室当顾问!我家那小子,总说现在年轻人只会看电脑,不像你,能‘摸’出瓷器的脾气!”
更让他意外的是,会后陆续有七八位业内前辈主动加他微信,有博物馆的修复师,有高校的考古教授,甚至还有专做海外回流的古董商。
“陈老师,我这儿有件宋代建盏,想请您帮忙看看釉色。”
“陈顾问,我们公司想合作出版一本《明清玉器鉴定图谱》,您有兴趣吗?”
“小陈,下个月去景德镇考察古窑址,要不要一起?”
这些邀约,像一张无形的网,将陈海峰轻轻托起。
深夜,两人坐在永宝斋顶楼的露台。
萧卓亚靠在陈海峰肩头,望着城市灯火:“你现在,成了真正的‘香饽饽’。”
“香饽饽?”陈海峰笑了,“我更觉得,是周老、王总他们,给了我一个‘家’。”
他握紧她的手:“以前在潘家园,我总觉得自己是局外人。现在才明白,所谓‘根基’,不是赚多少钱,有多少名,而是有一群愿意教你、信你、陪你走下去的人。”
萧卓亚抬头,月光落在她脸上:“那你打算怎么‘扎根’?”
“先把研究会的资料整理完。”陈海峰说,“然后帮京华把高端拍卖做起来。等这些都上了轨道…我想成立一个‘文物修复与鉴定中心’,专门培养年轻人。”
他望着远处的灯火,声音温柔却坚定:“这行需要更多像李师傅那样的人,也需要更多…愿意沉下心做实事的‘陈海峰’。”
萧卓亚笑了。她知道,眼前的男人,早己不是当年那个在潘家园摆摊的少年。他有了自己的江湖,自己的责任,也有了…和她并肩走下去的勇气。
这场人脉的拓展,不是攀附,而是双向的选择。
周老看中他的纯粹,王总信任他的品格,前辈们欣赏他的踏实。
而陈海峰,也在这些相遇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根”。
从此,古玩界提起陈海峰,不再只是“鉴宝天才”,更是“能扛事、肯教人、有温度”的行业标杆。
而他和萧卓亚的故事,也在这张越织越密的人脉网中,悄然写下了更宏大的序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XEV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