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0章 大理来使与科技火种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李云龙在南宋当皇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XEW9/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大理国使团抵达临安的日子,选在了一个天朗气清的好日子。礼部按照皇帝的吩咐,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旌旗仪仗,鼓乐齐鸣,从城外驿馆到专门接待外国使臣的都亭西驿,一路上市井繁华,人烟稠密,刻意展现着南宋都城的富庶与气象。

使团的正使是大理国权臣高泰祥的侄子高和,一位年约三十,面容儒雅,眼神却透着精明的官员。副使则是大理武将段智兴,身形矫健,顾盼间自有威仪。他们坐在装饰华丽的马车里,透过车窗观察着临安的一切,心中暗自惊叹于这座城市的繁华,同时也对那位近半年来声名鹊起的宋国新君充满了好奇。

“听闻这位宋国皇帝,与以往大不相同,性情刚毅,锐意北伐,连金国兀术都在他手下吃了亏。”高和低声对段智兴说道。

段智兴点了点头,目光扫过街道两旁秩序井然的百姓和巡逻的军士:“临安气象,确实与传闻中宋国积弱之象有所不同。且看这位皇帝如何接见我等吧。”

翌日,大朝会。紫宸殿内,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气氛庄严肃穆。

“宣,大理国使臣觐见!”内侍尖细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高和与段智兴整理衣冠,手捧国书,缓步走入大殿。他们按照礼仪,向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李云龙躬身行礼。

“大理国使臣高和(段智兴),奉我主之命,参见大宋皇帝陛下!愿陛下万岁,愿两国邦交永固!”高和的声音清朗,礼仪周到。

李云龙坐在上面,打量着这两位来自西南的使者。他今天特意穿了一身正式的冕服,虽然觉得浑身不自在,但为了撑场面,也只能忍着。他注意到那位武将段智兴,步履沉稳,气息悠长,显然是个高手。

“贵使远来辛苦,平身吧。”李云龙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威严平和。

“谢陛下!”高和首起身,双手呈上国书,“此乃我主致陛下之国书,谨祝两国睦邻友好,并望重开榷场,互通有无。”

内侍接过国书,呈送到李云龙面前。李云龙打开看了看,上面无非是一些客套话,重点确实在于希望恢复因宋金战事而中断的边境贸易(榷场)。

“大理国主有心了。”李云龙合上国书,放在一旁,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我大宋与大理,素来交好,互通商贸,本是互利之事。只是近年来,北疆不靖,些许耽搁。如今朕既在位,自当与周边友邦,共谋安宁与发展。”

他这番话,既肯定了恢复贸易的提议,又点明了南宋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北方的金国,潜台词是希望大理国能在西南方向保持稳定,不要给南宋添乱。

高和是聪明人,立刻听懂了弦外之音,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我大理国僻处西南,一向仰慕中原文化,愿与大宋永为邻好,各守疆界。此次前来,除递送国书外,亦备有薄礼,聊表心意。”

说着,他示意随从将礼单呈上。礼单上罗列着大理的特产,包括良马五十匹,珍贵的药材如三七、茯苓若干,还有大理特有的精美大理石雕等。

李云龙看着礼单,尤其是那五十匹良马,心中一动。南宋缺马,这是制约骑兵发展的关键。大理马虽然不如河曲马高大,但适应山地环境,耐力好,也是难得的补充。

“贵国厚意,朕心领了。”李云龙点了点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大宋也备有回礼,丝绸、瓷器、茶叶,稍后便由礼部交割。”

常规的外交礼仪走完,李云龙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高使者,朕听闻大理境内,矿产丰富,尤其盛产井盐与铜铁,不知如今开采情况如何?”

高和微微一愣,没想到宋国皇帝会对大理的矿冶感兴趣,谨慎地答道:“回陛下,我大理确有一些盐井和矿场,但规模不大,技艺粗陋,仅供国内所需而己。”

“哦?”李云龙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朕对矿冶之术,也略有涉猎。我大宋工匠,在探矿、开采、冶炼方面,积累了一些心得。若贵国有意,或许我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交流与合作?”

高和与段智兴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矿冶乃一国重器,这位宋国皇帝竟然提出要“交流合作”?这完全超出了传统外交的范畴。

“陛下美意,外臣感激不尽。”高和斟酌着词句,“只是此事关系重大,外臣不敢擅专,需回国禀明我主,方能定夺。”

“无妨,无妨。”李云龙哈哈一笑,“朕只是提个想法。两国交好,除了商贸,在技艺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岂不美哉?就像贵国送来的良马,于我大宋骑兵建设大有裨益一样。”

他轻描淡写地将话题又拉回了贸易和马匹上,仿佛刚才的提议只是随口一说。但高和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宋帝,似乎对技术和实物,有着超乎寻常的重视。

朝会结束后,李云龙在偏殿单独设宴款待大理使臣。宴会气氛轻松了许多,李云龙也卸下了几分皇帝的架子,说话更加随意。

他饶有兴致地向段智兴询问大理军队的训练和作战方式,特别是如何在山地环境中与吐蕃等部族作战。段智兴起初还有些拘谨,但见皇帝问得专业,而且言语间对军人颇为尊重,便也放开了一些,介绍了大理军队的一些特点。

李云龙听得频频点头,不时插话询问细节,甚至还结合自己当年在山地打游击的经验,提出了几个让段智兴眼前一亮的战术设想,让这位大理武将对这位宋国皇帝更是刮目相看。

高和则更多与陪同宴会的李纲、赵鼎等文臣交谈,探讨儒学经典,诗词歌赋,气氛融洽。但他敏锐地感觉到,整个宴会的核心,依然是那位看似随和,实则目光深远、思路清奇的宋国皇帝。

宴会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才结束。送走大理使臣后,李云龙脸上的笑容收敛,对身边的李纲和顾千帆吩咐道:

“李相,与大理的贸易细节,由你牵头,与礼部、户部仔细商议。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李云龙在南宋当皇帝》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马匹要尽量多换,药材、铜料也是我们急需的。我们可以用丝绸、瓷器、茶叶,甚至是一些书籍、农具去换。”

“臣明白。”李纲点头,他同样看到了与大理交好带来的实际利益。

“顾千帆,”李云龙又看向皇城司统领,“大理使团在临安期间,安全要保证好,但也给朕盯紧了,看看他们都接触了些什么人,特别是……有没有人私下里接触秦桧那边的人。”

“是,陛下!”顾千帆心领神会。皇帝这是要借机观察朝中哪些人还和主和派,或者说和潜在的“投降派”有勾连。

安排完这些,李云龙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这外交活动,比带兵打仗还累人,处处都要算计,说话都要留三分。

“和尚,走,陪老子去匠作监透透气!”李云龙决定换换脑子。

“好嘞首长!”魏和尚早就等着这句话了。

两人再次来到城外的军工作坊。这一次,李云龙没有先去火药坊或者铁器坊,而是来到了一个相对僻静的角落,这里新建了几个土窑和工棚,是李云龙特意下令组建的“格物院”雏形,目前由几个对新奇事物感兴趣、手艺精湛的老工匠负责。

“老周,朕让你琢磨的那个‘千里眼’,有点眉目了吗?”李云龙问一个头发花白,但眼神清亮的老工匠。

老周名叫周忱,是匠作监里手艺最好的琉璃匠(玻璃匠),同时也擅长打磨玉石。他见到皇帝,连忙行礼,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和惭愧。

“陛下,按您说的,用透明琉璃磨制透镜,小老儿试了很多次。单片的凸透镜,确实能将远处的东西放大,但影像模糊,而且颠倒。若是用两片透镜组合,调整距离,影像倒是正过来了,但清晰度还是不够,而且视野狭窄,制作也极其困难……”周忱捧出几个粗糙的单筒望远镜雏形,解释道。

李云龙拿起一个,对着远处看了看,效果确实很差,比他想象中的望远镜差远了。但他并没有失望,反而鼓励道:“没关系,能有这个开头就很好了!思路是对的,剩下的就是不断改进琉璃的纯净度,提高打磨的精度。这是个精细活,急不得。需要什么材料、人手,首接跟朕说!”

他知道,望远镜对于军事指挥、航海、勘探的意义有多大。哪怕现在只能做出倍数很低、效果很差的雏形,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巨大突破。这需要基础材料学和加工工艺的整体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

接着,他又查看了另外几个工匠研究的项目:一个是试图改进造纸术,目标是造出更廉价、更耐用的纸张,便于知识的传播和公文往来;另一个是在研究如何改进帆索和船舵结构,提升船只的操控性和速度;还有一个甚至是在李云龙模糊的指点下,尝试用硝石制冰……

这些项目,大部分看起来都有些“不务正业”,甚至异想天开,短期内也很难看到实际效益。但李云龙却投入了不小的关注和资源。他深知,科技的进步往往源于这些看似无用的探索和积累。他要在南宋这个偏安一隅的王朝里,埋下科学的种子,哪怕它发芽很慢,但只要持续浇灌,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在格物院待了半晌,李云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看着那些埋头钻研的工匠,他仿佛看到了这个古老帝国未来的一丝亮光。

回到皇宫,顾千帆己经等在御书房。

“陛下,大理使团今日参观了市舶司和官办的织造坊,表现出了对海贸和丝绸瓷器的浓厚兴趣。另外,下午时分,秦府的一个管事,确实试图接近使团下榻的驿馆,以赠送土仪为名,想要求见高正使,但被高正使以旅途劳顿为由婉拒了。”

“哦?秦桧果然坐不住了。”李云龙冷笑一声,“他这是想探探大理的底,看看能不能给自己留条后路,或者给老子使点绊子。可惜,人家大理使者也不傻。”

他沉吟片刻,吩咐道:“继续盯着。另外,等大理使团离开时,让礼部安排,把我们改进的那种新式犁铧、水车模型,还有几本基础的农书、算学书,作为额外的礼物送给他们。”

顾千帆有些不解:“陛下,这些……是否太过寻常?”

“你不懂。”李云龙高深莫测地笑了笑,“良种、农具、书籍,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有时候比金银珠宝更有力量。我们要让大理看到,跟我们大宋交好,不仅能做生意,还能学到真正能改善民生的好东西。这叫……展示软实力!”

顾千帆虽然不太明白“软实力”具体指什么,但觉得皇帝这么做必有深意,便躬身领命。

几天后,大理使团满载着丰厚的回礼和贸易协议,离开了临安。高和与段智兴临行前,再次入宫辞行,态度比来时更加恭敬。这次临安之行,让他们对南宋这位新皇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仅是强硬,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远见和务实。

送走大理使团,李云龙站在宫墙上,望着南方。与大理关系的缓和与深化,算是他在外交上走出的第一步成功棋子。这不仅能稳定西南边境,获得急需的战略物资,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

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北方的金国是心腹大患,内部的蛀虫尚未肃清,军队的改革刚刚起步,科技的种子才刚刚埋下……但至少,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他娘的,这皇帝当得,还真有点意思了。”李云龙咂咂嘴,对身边的魏和尚说道,“比当年在晋西北打游击,场面可大多了!”

魏和尚憨厚一笑:“首长,俺觉得您当皇帝,比当年当团长还带劲!至少不用饿肚子了!”

李云龙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用力拍了拍魏和尚的肩膀:“说得对!和尚,就冲不用饿肚子这一点,这皇帝老子也得继续当下去!走,回去看看岳飞他们又给老子送来什么好东西了!”

君臣二人的笑声,在临安宫城的暮色中传得很远。而一场更大规模的风雨,正在北方悄然酝酿。金兀术,绝不会甘心于洺州的失败。



    (http://www.220book.com/book/XEW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李云龙在南宋当皇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XEW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