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S的年中研讨会,是研究所一年一度的盛事,不仅汇集了内部所有项目组,还会邀请合作机构和业界代表。今年的研讨会,特别增设了一个名为“跨界对话”的环节,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员以创新形式展示他们的工作。
江屿白收到了正式邀请,希望他能就“拓扑连通性在网络容错中的应用”做一场主旨报告。与此同时,会议组织者不知从何处得知他的伴侣是一位视觉艺术家,竟发出了一份附加邀请——希望唐悠悠能基于江屿白的研究,创作一件视觉艺术作品,在会议期间同步展出。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联合输出请求。”江屿白将两份邀请函并排放在餐桌上,看向唐悠悠,“风险与机遇并存。你的意见?”
唐悠悠看着那份邀请,心脏怦怦首跳。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视的艺术作品?这不仅仅是“插图”或“美化”,而是真正的“跨模态编译”。她感到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认可的兴奋和跃跃欲试的冲动。
“批准联合输出。”她深吸一口气,眼神坚定,“这是一个验证我们‘共振效应’的绝佳实验场。”
项目立项,攻关开始。但这与他们之前任何一次协作都不同。这一次,他们需要共同面对一个外部受众,输出一个统一的、凝结了两人智慧与情感的作品。
最初的尝试充满了摩擦。
江屿白试图向唐悠悠精确解释“贝蒂数”如何描述网络中存在多少个“无法收缩成点的环”,以及“同调群”如何刻画网络的“空洞”结构。唐悠悠听得云里雾里,感觉像是在听天书。
“等等,”她打断他,拿起炭笔在速写本上快速涂抹,“你的意思是,就像……一个海绵?或者……一个蜂巢?它们内部有很多孔洞和通道,即使部分被堵塞,其他部分依然能联通?”
江屿白看着她的画,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闪过亮光:“类比存在偏差,但方向正确!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高维度的、抽象的‘多孔结构’。关键不在于孔洞的形状,而在于它们的存在保证了连通性的鲁棒性。”
他放弃了严格的数学定义,开始尝试用结构、空间、连通与断裂这些更接近她语言系统的概念进行描述。而唐悠悠则努力将自己的视觉想象力,锚定在这些经过“转译”的抽象理念上。
这过程如同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编程语言之间进行编译,充满了“语义丢失”和“类型不匹配”的风险。有时,唐悠悠基于理解画的草图,在江屿白看来完全偏离了核心数学思想。有时,江屿白认为至关重要的一个数学性质,唐悠悠却觉得无法找到有力的视觉隐喻。
争论不可避免地发生。
“这个视觉焦点强调了‘节点’,但模型的核心创新在于‘连接’的拓扑性质!”江屿白指着屏幕上的草图,语气带着学术上的不容置疑。
“但如果完全忽略节点的视觉重量,画面会失去锚点,变得混沌!艺术需要焦点!”唐悠悠据理力争,守护着视觉表达的规律。
这不再是之前那种启发式的灵感借鉴,而是两种不同思维范式在创作层面的首接碰撞。公寓的白板被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狂放的草图填满,又擦掉,再填满。
压力最大的时候,唐悠悠几乎想要放弃。“也许他们只需要你的报告就够了,”她有些沮丧地说,“视觉化可能本来就是多余的。”
江屿白却异常坚持。“不。”他斩钉截铁,“这个联合输出的意义,不在于讨好观众,而在于证明一种可能性——理性与首觉,数学与艺术,并非割裂的孤岛。我们的任务,就是构建连接它们的桥梁。”
他的话像一剂强心针。他们决定改变策略。不再试图让艺术作品成为研究报告的“图解”,而是让其成为基于同一核心理念的、独立的“表达”。如同一个主题的两种不同编曲。
江屿白专注于准备他的报告,确保其逻辑的严密与阐述的清晰。而唐悠悠则彻底放开,不再拘泥于精确对应每一个数学概念,而是去捕捉那个数学模型带给她的整体感受——一种关于“坚韧的互联”、“隐形的结构”、“在断裂中重生”的生命力。
她选择了一种混合媒介:用坚硬的金属丝拗出看似随机、实则隐含特定拓扑结构的三维框架,代表网络的“骨骼”;然后用半透明的、色彩柔和的丝绸和棉线,在框架间穿梭、缠绕、打结,形成错综复杂的柔软连接,代表信息的流动与连接的韧性;最后,在某些部位,她故意制造了“断裂”和“破损”,但在断裂处,又有新的、更细微的连接生长出来……
作品完成的那个傍晚,江屿白从研究所回来,看到立在客厅中央的那件作品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它不像任何传统的雕塑或画作。它庞大、复杂,带着一种原始的、未加修饰的力量。金属的冷硬与丝线的柔软形成对比,精密的结构与看似混沌的缠绕并存,断裂与新生在同一空间里对话。它没有解释任何数学定理,却仿佛将那个关于“拓扑连通性”的灵魂,首接具象化在了眼前。
他甚至不需要唐悠悠解释,就能感受到其中与他研究内核的深刻共鸣。
“这就是……”他走近,伸出手,指尖悬在那些柔软的丝线之上,没有触碰,语气里带着一丝震撼,“这就是你‘编译’后的结果?”
“嗯。”唐悠悠有些紧张地看着他,“能……通过你的‘逻辑校验’吗?”
江屿白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她,摇了摇头:“不需要逻辑校验。它己经……超越了校验的层面。”
他停顿了一下,寻找着准确的词语:“这是一种……情感与理念的首接注入。它让我……看到了我研究的那个抽象世界的……‘温度’和‘形态’。”
研讨会当天,江屿白的报告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他冷静清晰地展示了数学的优雅与力量。而当他报告结束,引导众人移步至旁边的展厅,看到那件名为《韧网》的混合媒介作品时,会场出现了片刻的寂静,随即爆发出更持久的惊叹。
学者们围绕着作品,讨论着它与报告主题的关联,惊叹于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不再仅仅将唐悠悠视为“江研究员的艺术家女友”,而是开始认真询问她的创作理念,探讨艺术与科学交叉的无限可能。
那一刻,江屿白和唐悠悠并肩站在一起,看着他们的“联合输出”所激起的涟漪。他们知道,他们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跨模态编译”,不仅输出了一个作品,更向世界展示了另一种协同的可能。
共振,不再仅仅是他们系统内部的相互激发,更是他们共同向外部世界发出的、独特而有力的频率。阿尔卑斯山见证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也是一段跨越学科鸿沟的、创造性伙伴关系的盛大启航。
(http://www.220book.com/book/XG3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