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后的春分,湘江岸边的芦苇刚抽出新穗,陈砚的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是监狱管理局的老同事,声音里带着笑意:“陈队,恭喜啊,李伟今天刑满释放了。他说第一个想拜访的人就是你。”
陈砚握着手机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社区里忙碌的身影——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分发普法手册,其中一个熟悉的身影正蹲下身,给老人讲解反诈知识,是提前出狱三年、创办了“归岸普法工作室”的刘磊。挂了电话,他想起十三年前那个在法庭上崩溃下跪的年轻人,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弧度。
下午的阳光透过“湘江便民维修铺”的玻璃窗,在“持证上岗”的电工证上投下光晕。陈砚推开玻璃门时,李伟正踩着梯子帮居民修理灯具,深蓝色工装的后背沾着些许灰尘,听到动静回头,笑容里带着腼腆的熟稔:“陈警官,您来啦。”
铺子里收拾得整齐利落,墙上挂着“免费为独居老人检修水电”的告示,旁边贴着的感谢信足有十几张。“这铺子是监狱的创业培训班帮我规划的,从选址到成本核算,民警都给了详细方案。”李伟递过一杯温水,指尖的茧子是常年握工具留下的痕迹,“开业头三个月没客源,我就照着刘磊哥教的,去社区做免费检修,慢慢才攒下口碑。”
正说着,刘磊提着水果走进来,西装笔挺,胸前别着“普法志愿者”的徽章。“刚在社区听完你的课,讲得比专业律师还透彻。”李伟拍了拍他的肩膀,两人相视一笑——当年狱中的普法讲师与学员,如今成了并肩服务社区的伙伴。刘磊的工作室就在隔壁,专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墙上的锦旗大多来自讨薪成功的农民工。
傍晚,三人陪着李伟的母亲来到湘江边。老人早己能独立行走,手里牵着邻居家的孩子,看着江面上的游船轻声感慨:“当年你爸走得早,我总怕连累你,没想到现在……”话没说完,被李伟递来的热包子打断:“妈,以后我天天给您买爱吃的糖包,再帮您把阳台的花架修修。”
陈砚望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冰冷的清晨——湘江里的浮尸、出租屋的血迹、法庭上的泪水,那些沉重的记忆如今都化作了岸边的烟火气。刘磊正在给孩子讲《民法典》里的小故事,李伟帮路过的老人拧紧松动的轮椅螺丝,老人笑得眉眼弯弯。
夕阳西下时,法治文化广场的电子屏亮起,正播放着最新的普法短片,片头是年轻警员小张的身影。“这片子是以咱们的案子为原型拍的,上个月刚拿了全国普法大奖。”陈砚指着屏幕,声音里满是欣慰。短片结尾,“守住底线,方得始终”的字幕在江景中缓缓浮现。
夜色渐浓,岸边的路灯次第亮起,倒映在江面上,像一串流动的星光。李伟推着母亲的轮椅往家走,刘磊要赶回工作室整理明天的讲座课件,陈砚则沿着江岸慢慢散步。江风拂过,带着芦苇的清香,远处传来社区食堂的收工铃声,清脆而温暖。
他拿出手机,翻到那张珍藏了十八年的照片——年轻时的自己站在湘江边,身后是刚侦破案件的同事们。如今照片里的人大多己退休,唯有湘江的水依旧奔腾,见证着罪恶的落幕与新生的开始。
走到当年发现浮尸的芦苇丛旁,陈砚停下脚步。不远处,李伟正帮刘磊扶起被风吹倒的普法宣传牌,两人的身影在路灯下格外清晰。他知道,这起跨越二十年的案件,早己不是卷宗里的文字,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警示——警示着每一个人守住法律的底线,也温暖着每一颗迷途知返的心。
江声潺潺,灯火长明。陈砚转身往家走,脚步轻快。他明白,真正的正义从不止于惩治罪恶,更在于让破碎的重新完整,让迷失的找到方向,让湘江的水永远载着希望,流向更辽阔的明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XG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