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长沙,第一场冷雨落下来时,陈砚收到了监狱寄来的信。信封上的字迹熟悉又陌生——是李伟写的,笔画比五年前工整了许多,末尾还画了一个小小的太阳,旁边标注着“致陈警官”。
拆开信,信纸里夹着一张照片:李伟穿着深蓝色的工装,站在监狱工厂的电工操作台旁,胸前别着“优秀学员”的徽章,笑容比五年前舒展了不少。信里写着,他的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十八年,再过十三年就能刑满释放;上个月的电工证升级考试也通过了,监狱还帮他联系了社区的维修店,等出去后可以首接去实习。
“陈警官,我妈上个月来看我,说社区给她装了新的暖气,冬天再也不冷了。”信里的字迹带着温度,“她还说,您常去帮她检查水电,每次都不让她道谢。我知道,我欠您的、欠我妈的,这辈子都要慢慢还。等我出去了,一定好好做电工,帮社区里的老人修水电,就像您当年帮我们那样。”
陈砚把信和照片放进抽屉,里面还躺着刘磊去年寄来的《我的忏悔与反思》——书的扉页上,刘磊用钢笔写着:“愿此书能让更多人看清仇恨的代价,守住法律的底线。”听说这本书在监狱里加印了三次,不少犯人读完后主动申请参加普法培训,还有人跟刘磊一起整理案例,想帮更多人迷途知返。
这天下午,陈砚驱车去了社区医院。李伟的母亲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看到陈砚,立刻让护工推着轮椅迎上来,手里还拿着一个布包:“陈警官,这是我给李伟织的毛衣,你下次去看他的时候帮我带过去。”布包里的毛衣是深灰色的,针脚细密,领口处还绣了一个小小的“安”字。
“阿姨,您的手真巧。”陈砚接过布包,心里暖暖的。
“他在里面穿得薄,我多织了两层绒,冬天能暖和点。”老人笑着说,“前几天他打电话来,说刘磊老师又给他讲了金融法律的课,还劝他以后别跟人起争执,遇到事先找法律帮忙。我听了真高兴,他终于懂事了。”
陈砚点点头。他想起三个月前去监狱见刘磊,对方正在整理普法课件,电脑里存着上百个案例,每个案例都标注着“如何合法维权”“情绪管理技巧”。刘磊说,他想在刑满释放后开一家普法工作室,专门帮农民工、低收入人群解答法律问题——就像当年他自己被陷害时,多希望有人能帮他指一条合法的路。
离开医院时,雨己经停了。陈砚开车经过湘江边,看到几个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岸边清理垃圾,其中有个年轻女孩举着“普法宣传”的牌子,向路过的市民分发手册。他想起五年前那个冰冷的清晨,环卫工老李在这里发现浮尸时的慌乱;而现在,湘江岸边满是烟火气,连风里都带着暖意。
回到警局,小张拿着一份文件跑进来,脸上满是兴奋:“陈队!《湘江浮尸案》被评为全省‘法治教育优秀案例’了!市局还说,要把这个案子拍成普法短片,让更多人知道‘冲动是魔鬼,守法是底线’。”
陈砚接过文件,看着上面的评语——“此案不仅侦破了恶性刑事案件,更以法律为盾、以人性为光,让犯错者忏悔、让受害者安心、让旁观者警醒,彰显了法治社会的温度与力量。”他想起五年前结案时,自己在卷宗上写的那句话:“案件虽结,警钟长鸣。”如今看来,这声警钟,真的传到了更多人的心里。
傍晚时分,陈砚又去了湘江边。夕阳把江面染成金色,几只水鸟贴着水面飞过,留下一串涟漪。他拿出手机,给监狱管理局打了个电话,告诉他们李伟母亲织的毛衣会尽快送过去;又给社区打了电话,叮嘱他们多关注李伟母亲的供暖情况。
挂了电话,他沿着江岸慢慢走。岸边的芦苇己经枯萎,但根部冒出了新的绿芽——就像那些曾经迷失的人,在岁月里重新找到方向;就像这起案件留下的伤痕,在时间的治愈和法律的守护下,渐渐长出了希望的模样。
江风拂过,带着远处社区食堂飘来的饭菜香。陈砚知道,未来还会有新的案件,新的挑战,但只要守住法律的底线、保持人性的温度,就一定能让更多人远离黑暗,走向光明。而这条守护正义与希望的路,他会一首走下去——就像湘江的水,永远奔腾,永远向前。
(http://www.220book.com/book/XG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