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的深秋,长沙迎来了一场久违的暖阳。陈砚站在湘江新区的法治文化广场上,看着广场中央的电子屏——上面正滚动播放着普法案例,其中一段画面,是他五年前接受采访时的片段,背景正是橘子洲大桥下的湘江江面。
“陈队,这次‘以案释法’活动,您作为主讲人,准备从哪个案例切入?”身旁的年轻警员小张递过来一杯热咖啡,目光里满是期待。他是去年刚入职的警员,只在卷宗里看过《湘江浮尸案》的记录,对这起被列为市局“经典普法案例”的案件充满好奇。
陈砚接过咖啡,指尖传来暖意,他望向不远处的湘江——江水依旧奔腾,岸边的芦苇己经泛黄,几只水鸟掠过江面,留下一串轻盈的剪影。“就从湘江浮尸案说起吧。”他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沉淀,“这个案子里,有贪婪,有冲动,有仇恨,但更有法律的威严和人性的温度,最适合用来告诉大家,守住底线有多重要。”
活动开始后,陈砚站在讲台上,没有翻开提前准备的稿子,而是从五年前那个清晨说起——环卫工老李发现浮尸时的慌乱,勘查现场时提取到的半块拉链头,李伟出租屋里那件带血的羽绒服,还有刘磊在曼谷被抓捕时的苍白脸色。每一个细节,他都记得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李伟因为母亲重病,被20万提成逼到绝境,最终选择用杀人来‘解决问题’;刘磊因为被陷害,被仇恨裹挟,间接推动了悲剧的发生;而张建军,则因为贪婪,不仅葬送了自己的生命,还毁掉了两个家庭。”陈砚的目光扫过台下的听众,“这起案件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无论心中有多少怨念,都不能让仇恨吞噬理智——因为一旦迈出那一步,代价就是无法挽回的人生。”
台下一片寂静,有人悄悄抹眼泪,有人低头沉思。这时,一位穿着志愿者马甲的中年女人站起来,声音带着哽咽:“陈警官,我是李伟母亲的邻居。这五年,李阿姨一首靠着社区救助和志愿者帮扶生活,李伟在监狱里表现很好,去年还获得了减刑。上个月他写信回来,说等出去后,想加入社区普法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经历提醒别人,千万别走他的老路。”
陈砚点点头,眼里泛起一丝暖意:“这就是我们办这个案子的意义——不仅要惩治罪恶,更要让犯错的人有机会忏悔,让受牵连的人能重拾希望。”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刘磊在狱中也没闲着,他利用自己的财务知识,帮监狱里的犯人普及金融法律知识,还写了一本《我的忏悔与反思》,被列为监狱‘普法教育读本’。去年他也获得了减刑,再有七年,就能刑满释放了。”
活动结束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到陈砚面前,递给他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穿着电工服的年轻人正在帮老人修理电路,笑容腼腆——正是监狱组织“社会帮扶实践”时,李伟为社区老人服务的画面。“这是李阿姨托我带给您的。”老人笑着说,“她常说,要是没有您当初帮忙申请医疗救助,没有您一次次去监狱鼓励李伟,他们母子俩早就撑不下去了。”
陈砚接过照片,小心地放进钱包里。他想起五年前那个冬天,李伟母亲坐在轮椅上、眼神浑浊的模样,再看看照片里李伟的笑容,心里满是感慨——时间能抚平伤痛,也能让迷失的人重新找到方向。
夕阳西下时,陈砚驱车来到湘江边。他沿着江岸慢慢走,走到当年发现浮尸的芦苇丛旁,停下脚步。岸边的长椅上,几个孩子正在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笑声清脆;不远处的亲水平台上,一对老夫妻正在散步,相互搀扶着,画面温馨。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监狱管理局的电话。“陈队,您放心,李伟最近在准备电工证升级考试,刘磊的普法讲座也很受欢迎。”电话那头的声音很轻松,“他们都在努力朝着好的方向走。”
挂了电话,陈砚望着奔腾的湘江,心里一片平静。这起案件,就像投入江中的一颗石子,曾经激起巨大的涟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涟漪渐渐散去,江面重归平静。但那些因案件而生的警示与希望,却像岸边的芦苇,一年又一年,在岁月里生长、传承,提醒着每一个人: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人性或许有黑暗,但光明永远不会熄灭。
江风拂过,带着芦苇的清香。陈砚转身离开,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江面上,与奔腾的江水融为一体。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新的案件,新的挑战,但他会带着这份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性的温度,继续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守护着湘江的安澜岁月。而这起湘江浮尸案,也会像一颗警钟,永远回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提醒着大家——守住底线,方能行稳致远;心存敬畏,才能守护幸福。
(http://www.220book.com/book/XG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