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末,湘江的水位渐渐回落,的河床冒出星星点点的新绿,芦苇芽顶着嫩黄的尖儿,在微风里轻轻摇晃。陈砚带着新来的实习生小林,沿着江岸慢跑,鞋底踩过的泥土,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
“陈队,您以前常来这儿办案吗?”小林喘着气,目光扫过江面——远处的橘子洲大桥上车流如织,江面上几艘游船缓缓驶过,一派热闹景象,完全看不出这里曾发生过令人揪心的命案。
陈砚放慢脚步,指着不远处的芦苇丛:“去年深秋,就在那里发现了张建军的尸体。”他顿了顿,声音轻了些,“当时江水冷得刺骨,现在倒是暖和多了。”
小林点点头,没再追问案件细节——他在入职培训时看过《湘江浮尸案》的卷宗,知道这起案件背后的复杂与沉重。两人沿着江岸继续往前走,走到一处亲水平台时,陈砚停下脚步,目光落在岸边的长椅上。
长椅上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低头织着毛衣,旁边放着一个保温杯,杯身上印着“社区互助”的字样——正是李伟的母亲。听到脚步声,老人抬起头,看到陈砚,脸上立刻露出笑容:“陈警官,又来跑步啊?”
“阿姨,您今天怎么坐这儿了?”陈砚走过去,帮老人把被风吹乱的毛线团拢好。
“社区组织我们老年人来江边散步,说春天空气好。”老人笑着举起手里的毛衣,“给李伟织的,天凉了就能穿了。他上周写信说,监狱里要组织技能考核,他报了电工,要是能考过,以后出去找工作就容易多了。”
陈砚看着老人眼里的光,心里暖暖的:“李伟肯定能考过,他在里面一首很努力。”
正说着,老人的手机响了,是社区志愿者打来的,说要接她去参加健康讲座。老人收拾好东西,跟陈砚道别后,慢慢走向不远处的社区大巴。看着老人的背影,陈砚想起一年前她坐在轮椅上、眼神浑浊的模样,如今的她,不仅能自己走路,还能织毛衣、参加社区活动,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
“陈队,李伟的母亲恢复得真好。”小林感慨道,“要是当初没有您帮忙申请医疗救助和社区帮扶,她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陈砚摇摇头,“是法律之外的温度,让她能重新好好生活。我们办案,不仅要惩治罪犯,还要让那些被案件牵连的人,能感受到一点希望。”
两人继续往前跑,走到橘子洲大桥下时,遇到了正在江边巡查的宏图建筑新负责人。他手里拿着一份项目进度表,看到陈砚,立刻迎了上来:“陈警官,好久不见!我们公司今年新接了两个保障房项目,所有工程款都走监管账户,再也不会出现以前的问题了。”他指着不远处的工地,“工人工资每个月按时发,还建了员工宿舍,大家干活都有劲儿了。”
陈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工地里塔吊林立,工人们忙碌地穿梭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想起去年冬天,宏图建筑濒临倒闭、工人讨薪无门的模样,如今的变化,让人心里踏实。
“挺好的,守住底线,才能走得长远。”陈砚笑着说。
告别了新负责人,陈砚和小林往回走。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层碎金。小林看着江面,突然问道:“陈队,您说刘磊在监狱里,真的能改过自新吗?”
陈砚想起上次去见刘磊时的场景——他正在狱中图书馆整理普法书籍,手里拿着一本《刑法》,书页上写满了笔记。“他提交了忏悔书,还举报了张建军的隐藏赃款,帮我们追回了100万。”陈砚的声音很平静,“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能不能认识到错误,然后努力弥补。就算他要在监狱里待十二年,只要他愿意改过,出来后依然能有新的生活。”
小林点点头,似懂非懂。陈砚看着他年轻的脸庞,想起自己刚入职时的模样——那时的他,只知道要破案、要抓罪犯,后来才慢慢明白,警察的职责不仅是维护正义,更是守护每一个人对生活的希望。
回到警局时,天色己经暗了下来。陈砚打开电脑,收到了监狱发来的邮件——里面是李伟技能考核的成绩单,电工考核得了优秀。他笑着把成绩单打印出来,准备下次去见李伟时带给她母亲。
窗外的路灯亮了起来,照亮了办公室的一角。陈砚看着桌上的成绩单,又想起湘江岸边的新绿——那些在寒冬里枯萎的生命,在春天里重新发芽;那些曾陷入黑暗的人,也在努力寻找光明。这起案件虽然沉重,但它留下的,不仅是警示,还有希望。
他关掉电脑,起身走出办公室。走廊里的灯光很亮,照在他的身上,也照在每一个为守护正义而努力的人身上。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新的案件,新的挑战,但他会带着这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希望的坚守,继续走下去——就像湘江的水,无论遇到多少风浪,都始终朝着大海的方向,奔腾不息。
(http://www.220book.com/book/XG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