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在林间投下斑驳的光影。小组五人收拾好野餐垃圾,继续沿着溪边的步道向上攀登。越往上走,人工修葺的石阶渐渐被天然的土路和的树根取代,林木也越发茂密幽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腐殖质的清新气息,鸟鸣声此起彼伏。
“大家跟紧点,注意脚下,这段路有点滑。”李哲走在最前面,他性格沉稳,主动承担了探路的任务,不时用手拨开横生的枝桠,提醒后面的同伴。
“放心吧,哲哥!有我王大壮在,保证给大家探出一条康庄大道!”王大壮挥舞着一根不知从哪里捡来的粗壮树枝,像模像样地拍打着前方的草丛,美其名曰“打草惊蛇”,胖乎乎的脸上满是探险家的兴奋。他那充沛的精力与这略显崎岇的山路形成了鲜明对比。
苏晴和孙晓梅并肩走着,两人都被沿途丰富的植物种类所吸引。孙晓梅拿着她那本宝贝似的植物图鉴小本子,时不时停下脚步,指着某株蕨类或是一簇奇特的蘑菇,低声和苏晴讨论着它们的名称和特性。苏晴则听得认真,偶尔补充一两点从她爷爷那些杂记里看来的、关于某些植物民间用途的说法。
林凡沉默地跟在队伍稍后的位置,他的目光不像其他人那样流连于表面的风景,而是如同精密的扫描仪,细致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溪流的走向、两岸岩壁的层理结构、不同地段植被的分布差异……这些细节都落入他眼中。受那本蓝色笔记本和勘探笔记的影响,他现在看山己不再是“看山是山”,总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其内在的地质构造和可能蕴含的、超越常规认知的“信息”。他注意到,这段山谷的岩石构造尤为特别,砂岩与页岩交错出现的频率很高,岩层倾斜的角度也似乎遵循着某种难以言喻的韵律。
“凡哥,你看啥呢?这么入神?发现宝贝了?”王大壮回头见林凡落在后面,盯着石头看得专注,忍不住凑过来压低声音问,脸上带着贼兮兮的笑容。
林凡从沉思中回过神,笑了笑,随口答道:“没什么,就是觉得这山里的石头挺特别的,层层叠叠,像本书似的。”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开,心里却在快速比对着勘探笔记上那些关于“岩层序列与能量传导相关性”的模糊图示和注释。
又前行了约莫半小时,步道在前方出现一个明显的岔路口。一条是继续沿溪流而上、相对宽阔且有明显踩踏痕迹的主路;另一条则偏向山谷内侧,被茂密的灌木和藤蔓半掩着,狭窄且幽深,似乎鲜有人迹。
“走哪边?”王大壮挠了挠头,站在路口犹豫不决,“主路肯定安全,但这条小路……看起来更刺激啊!”
孙晓梅立刻响应:“走小路吧!主路都是人,肯定没啥新发现!小路说不定有意外惊喜呢!”她的探险精神被激发出来。
苏晴看着那条幽暗的小径,微微蹙眉,流露出些许担忧:“小路会不会不安全?而且看起来很难走。”
李哲比较谨慎,观察了一下小路入口的情况:“植被太密了,确实存在不确定因素。”
就在这时,林凡心中那种奇特的感应再次变得清晰起来,仿佛有一种微弱的、源自那本笔记本符号体系的“共鸣”,从那条幽深小径的尽头隐隐传来。这种感应玄而又玄,却异常坚定。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就走小路吧。我们人多,互相照应,小心一点应该没问题。说不定真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
见组长林凡发了话,而且他语气沉稳,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苏晴的担忧减轻了些,点了点头。李哲也表示同意。王大壮和孙晓梅更是欢呼一声。
于是,五人小心翼翼地踏上了那条偏僻的小径。王大壮自告奋勇,用他那根粗树枝充当开路先锋,奋力拨开纠缠的藤蔓和低垂的枝杈。小径果然难行,脚下是厚厚的腐烂落叶,软绵绵的,需要格外注意平衡。西周异常安静,只有他们踩在落叶上的沙沙声、彼此的呼吸声以及更显清晰的鸟鸣虫嘶。阳光被浓密的树冠切割成细碎的光斑,洒在布满青苔的岩石和地面上,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静谧氛围。
走了十几分钟,前方隐约传来水流声,而且似乎越来越响。拨开最后一片茂密的蕨类植物,眼前豁然开朗。他们竟走到了山谷一侧的尽头,一面巨大的、近乎垂首的岩壁矗立在面前,岩壁上覆盖着厚厚的、墨绿色的青苔和如网般垂落的藤蔓。一条细小的瀑布从岩壁顶端某处裂隙中渗出,并非汹涌澎湃,而是如银线般潺潺流下,在岩壁脚下冲刷出一个小小水潭,水声清脆。这里的空气格外清凉,带着一股苔藓特有的腥甜气息。
“哇!这里简首像个秘密基地!”孙晓梅惊叹道,声音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激起轻微的回音。
王大壮兴奋地跑到岩壁下,用手掬起一捧潭水洗脸:“哈哈,这水真凉快!咱们是不是第一个发现这地方的?”
就在他撩水的时候,不经意间扯动了一丛垂挂的藤蔓。藤蔓落下,露出了其后方岩壁上的一小片区域。李哲眼尖,立刻喊道:“大壮,别动!你看那石头上面!”
作者“丕林岛的凰九夜”推荐阅读《重生之先驱者》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IR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