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县农机厂外包业务的成功合作,像给陈旭的铁匠铺装上了一台强劲的发动机。不仅带来了稳定且丰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将一种全新的“标准”和“视野”注入了这个曾经土气十足的乡村作坊。
孙干部成了这里的常客。他带来的图纸一张比一张复杂,从简单的轴承座到齿轮毛坯的精车,甚至偶尔有一些小型变速箱壳体的钻孔攻丝任务。这些活儿技术含量高,利润空间大,远非打几把锄头可比。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陈旭不得不持续投入。他拿出积累的部分资金,通过孙干部的关系,从县农机厂的废料堆里,淘换来一台濒临报废但核心结构尚存的老式皮带车床,又弄到了一台二手立式小台钻。设备虽然陈旧,但经过他和伙计们精心维修、调整,精度比原来的土设备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伙计们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以前是“铁匠”,凭的是力气和经验;现在更像是“机加工学徒”,要学着看图纸、用卡尺、操作机器。陈旭制定了简单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要求每个人对自己加工的零件负责。起初有人不适应,觉得太麻烦,但在陈旭的坚持和“多劳多得、优质优价”的激励下,慢慢也都上了道。整个团队的技术素养和纪律性,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陈旭自己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托刘采购从省城买来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工差与配合》等基础技术书籍。晚上,就在油灯下(后来咬牙买了台便宜的台灯)刻苦钻研。那些曾经在苏联图纸上看不懂的符号、在王技术员口中似懂非懂的术语,渐渐变得清晰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让他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经济的宽裕让陈旭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里盖起了三间敞亮的瓦房,王桂芬住进了干净温暖的里屋。陈娟嫁给了同村一个老实肯干的后生,陈旭出钱给姐姐置办了丰厚的嫁妆,风风光光地办了喜事。陈根生虽然还是寡言,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偶尔会背着手,在村里溜达,听着别人羡慕地夸他“养了个好儿子”。
然而,陈旭并没有沉醉于眼前的成功。他清醒地认识到,外包业务虽然利润高,但终究受制于人,订单不稳定,且核心技术和市场都掌握在别人手里。孙干部人不错,但谁能保证以后一首如此?
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农业。分田到户后,小型、轻便、高效的农具机械需求巨大,而且会持续增长。他之前改良的锄头、镰刀只是小打小闹,现在有了更强的技术能力和资金实力,完全可以尝试更复杂的东西。
他想到了那台让他入了门的195柴油机,以及仓库里堆积的那些从废旧农机上拆解下来的零部件。能不能利用这些,开发出一种小型、廉价、适合单家独户使用的玉米脱粒机?或者小麦播种机?
这个想法让他兴奋不己。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关于小型农机具的信息,甚至让孙干部帮忙弄来了几种市面上己有产品的说明书和(尽可能找到的)图纸进行研究。他发现,现有产品要么太笨重昂贵,要么效率低下,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设计、试制、失败、再改进……陈旭将大部分业余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新产品的研发中。铁匠铺的一角,成了他的“研发中心”,堆满了草图、模型和试验失败的零件。
这是一个比承接外包更艰难、也更充满挑战的过程,但陈旭乐在其中。他知道,这才是真正能让他安身立命、持续发展的根本。
夏去秋来,当田野里的玉米再次泛起金黄时,陈旭的第一台手工打造的小型玉米脱粒机样机,终于即将完成总装。它看起来还很粗糙,许多地方透着手工制作的痕迹,但每一个齿轮、每一根轴,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
站在即将完工的样机前,陈旭仿佛看到了无数农户因为它而减轻劳作的场景,也看到了自己事业更上一层楼的广阔前景。
路,就在脚下,延伸向更远的地方。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沸腾年代1980》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XJ3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