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己过,天气转凉,田野里弥漫着庄稼成熟的芬芳。河口子村家家户户都开始为秋收做准备,磨镰刀、修板车,空气中透着忙碌的喜悦。陈旭家院子后面的铁匠铺里,气氛却有些不同往常的紧张和期待。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钻研、失败、再改进,那台凝聚了陈旭大量心血的小型玉米脱粒机,终于完成了最后的总装。它看起来依然带着手工打造的粗犷痕迹,焊缝不算平整,油漆也还没来得及刷,但结构紧凑,齿轮咬合顺畅,滚筒上的钉齿排列得错落有致。
陈旭深吸一口气,在几个核心伙计紧张的目光注视下,将一筐晾干的金黄玉米棒倒入进料口。他深吸一口气,用力摇动了手柄。
"咔嚓…咔嚓…哗——"
机器内部传来一阵清脆的碎裂声和摩擦声,起初有些滞涩,但随着陈旭均匀地摇动,声音逐渐变得流畅起来。只见金黄的玉米粒像小瀑布一样,从出料口欢快地倾泻而下,落入准备好的麻袋里。而脱净了粒的玉米芯,则从另一侧的出口被有序地排出。
"成了!真的成了!"一个年轻的伙计忍不住欢呼起来。
陈旭没有停下,他持续摇动着,仔细观察着脱粒的效果。玉米粒破碎率很低,脱得也很干净,效率虽然比不上大型脱粒机,但远比手工用改锥捅要快得多、省力得多!他估算了一下,摇动这台机器,一个壮劳力一天脱的玉米,能顶得上以前全家老小忙活好几天的量!
喜悦像温暖的泉水,瞬间涌遍了陈旭的全身。他停下机器,抓起一把刚脱下的玉米粒,颗粒,色泽金黄。这不仅仅是玉米,这是他通往未来的金钥匙!
"快!去地里掰几筐刚熟的新鲜玉米回来!再试试湿玉米的效果!"陈旭压下激动,吩咐道。他知道,实际应用场景更重要。
新鲜的湿玉米棒硬度更大,对机器是个考验。第二次试验,机器声音明显沉重了一些,但依然稳定工作,脱粒效果虽然比干玉米稍差,但依然远超人工。陈旭仔细调整了进料速度和滚筒间隙,效果又提升了不少。
样机试制,大获成功!
消息像长了翅膀,立刻传遍了全村。乡亲们纷纷跑来围观,看着那神奇的铁家伙吞进玉米棒,吐出金灿灿的玉米粒,无不啧啧称奇。赵福海闻讯赶来,亲自上手摇了几下,感受着那省力高效的过程,激动地拍着陈旭的肩膀:"建国!你小子真行!这可是给咱全村,不,是给所有单干户解决了大难题啊!"
陈旭心中己经有了完整的计划。他找到赵福海和大队委商量,希望以大队农机具修理厂的名义,小批量生产这种玉米脱粒机,优先供应本村社员,价格优惠,然后逐步向外村推广。这样既能解决社员需求,又能给集体增加收入,还能打响名气。
赵福海等人自然全力支持。陈旭立刻组织人手,开始备料生产。他改进了工艺,制定了更严格的质量标准,关键部件亲自把关。第一批十台机器很快下线,被本村社员一抢而空。
使用效果出奇的好。秋收时节,河口子村的田野里,除了传统的劳作景象,还多了几处围着玉米脱粒机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丰收画卷。
陈旭的玉米脱粒机,一炮而红!邻村的生产队长、甚至是周边公社的干部,都慕名而来参观、订购。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铁匠铺的生产规模不得不再次扩大。
陈旭没有满足于此。他根据用户反馈,迅速推出了改进型号,增加了可调节脱粒间隙的装置,以适应不同干湿程度的玉米。他还开始着手设计结构类似、但用于小麦和小米脱粒的变种机型。
这个秋天,金黄的不仅是玉米,更是陈旭心中那越来越清晰的创业蓝图。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能够持续发展、并真正造福乡里的康庄大道。
站在堆满新下线的脱粒机的仓库前,陈旭望着远方丰收的田野,心中充满了豪情。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而他,己经成功地打造出了一艘能够乘风破浪的航船。
沸腾年代1980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沸腾年代1980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J3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