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的“农村能人致富经验交流会”,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陈旭的生活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他带着县领导的鼓励和与会者的赞叹回到河口子村,发现自己己然成了全县小有名气的“人物”。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村里的乡亲。以前大家看陈旭,是看一个能干、发了家的后生,带着羡慕和些许距离感。现在,眼神里多了几分实实在在的敬佩,甚至与有荣焉。“咱们河口子村出了能人,上了县里的大会!”这话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新的谈资,连带着整个村子在外面的形象都提升了不少。
更首接的变化来自业务层面。交流会结束后没几天,就有邻近公社、甚至外县的生产队长或村干部,拿着县里发的会议材料,慕名找到河口子村这个“农机修理厂”来。他们不再仅仅是为了购买脱粒机,更多的是来考察、取经,或者探讨合作的可能性。
“陈厂长,你们这路子走得好啊!能不能帮我们那边也搞个这样的厂子?”一位来自山区公社的干部诚恳地问。
“陈技术员,你们这播种机什么时候能上市?我们那山地多,就缺这种轻便家伙!”另一个着急的队长追问。
面对这些热情的访客,陈旭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他深知自己的根基尚浅,经验有限,盲目扩张只会拖垮自己。对于合作建厂的请求,他婉言谢绝,但表示愿意提供技术咨询和关键部件的支持;对于产品需求,他如实告知播种机还在完善阶段,建议对方可以先试用脱粒机,建立信任。
他重点接待了一位来自本县东部平原地区的供销社主任。这位主任对陈旭的脱粒机和正在研发的播种机表现出浓厚兴趣,提出希望成为他们公社的独家代理,负责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这是一个将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的绝佳机会!
陈旭没有立刻答应,而是邀请主任实地考察了工厂的生产流程、质量控制和现有的产品。经过一番深入洽谈,双方达成了一个谨慎的试代理协议:供销社先订购一批脱粒机试销,陈旭提供技术培训和售后支持,根据市场反馈再决定后续合作。这种稳妥的方式,既抓住了机会,又控制了风险。
名声带来的不全是好事。县里农机厂的一位副厂长也找上门来。对方态度客气,但话里话外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小陈同志搞得不错嘛,很有想法。不过,叙白飞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农机制造这行水很深,讲究规模和技术积累。你们小打小闹可以,但要想长远发展,还是得依靠我们国营大厂。有没有考虑过技术合作?或者……并入我们厂,给你个车间主任当当?”
这话听着是招揽,实则暗含吞并之意。陈旭心中警铃大作。他深知,一旦被吞并,自己的心血就将付诸东流,失去独立发展的可能。他面上堆起谦虚的笑容,应付道:“领导抬爱了!我们这就是个农村小作坊,给乡亲们行个方便,哪敢跟大厂谈合作?还得向领导们多学习!目前就想先把眼前这点事儿做好,服务好本地农业。”
他滴水不漏地挡了回去,既不得罪人,也明确表达了保持独立的意愿。送走那位副厂长,陈旭背后惊出一身冷汗。他意识到,随着名声越来越大,来自各方面的关注和压力也会接踵而至,必须更加谨言慎行,扎稳根基。
内部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工厂规模扩大,人员增多,原有的那种靠人情和自觉的粗放式管理渐渐力不从心。出现了材料损耗偏高、个别工序质量波动等问题。陈旭意识到,必须建立更规范的制度。
他请教了刘工和那位供销社主任,结合工厂实际,初步制定了几项简单明了的管理规定:材料领用登记制度、工序质量自检互检制度、工时与绩效挂钩的奖励办法。虽然还很初级,但有了规矩,大家做事就有了章法,效率和责任心明显提升。
陈旭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他正式向县工商局提交了申请,将“河口子大队农机修理厂”注册为“河口子农机制造厂”,取得了合法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虽然只是名称上的改变,却意味着他的事业从“集体副业”向“合法经营”迈出了关键一步,具备了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资格。
拿到营业执照那天,陈旭看着那张薄薄的纸,心中感慨万千。这不仅仅是一张许可,更是一个新时代的缩影,是对个人努力和创造价值的认可。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工厂院子里,新一批脱粒机正在打包,准备发往那个平原供销社。车间里,播种机的改进试制正在紧张进行。陈旭站在办公室门口,看着眼前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名声是一把双刃剑,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要利用好它带来的机遇,同时谨慎应对潜在的挑战。他的小船,己经驶出了小河沟,正在朝着更广阔的江湖扬帆。
(http://www.220book.com/book/XJ3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