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那“枯木逢春”、“点化顽石”的道术展示,如同在龙渊永恒的幽暗死寂中,骤然点亮了一盏迥异于幽冥鬼火的、充满生机与创造之力的明灯。这不仅仅是能力的证明,更是一种根本性力量的宣示,一种可能颠覆地府现有法则的潜在变量的现身。嬴政眼中那最终浮现的、带着凝重衡量与高度认可的重视之色,标志着两人之间的关系,己从最初的试探、共饮的融洽、探讨现实的凝重,正式迈入了基于相互认可与共同目标的、近乎平等的战略对话层面。
亭内的气氛,因此而变得愈发深沉且充满思想的张力。那截枯枝上逆势而生的一抹翠绿,与那块被赋予了微弱灵性的顽石,如同两个无声的论据,静静地矗立在玄水石桌之上,为接下来的对话奠定了全新的基调。
嬴政的目光从那些蕴含着生机道韵的异象上缓缓移开,重新落回陈砚身上,那深邃的眼眸中,激赏之余,更燃起了一种久违的、属于思想者与开拓者的探究火焰。陈砚的道,与他所熟知的一切力量体系截然不同,这引发了他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地将话题引向了更为根本、更为宏大的层面——力量的本质,以及由此衍生的治理之道。
“小友之道,蕴含无限生机,启灵造化,确乃朕平生罕见。”嬴政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在叩击着某种宇宙的法则,“然,道法虽妙,终需落地。以此生机之道,欲涤荡此地府积弊,重塑乾坤,依小友之见,当以何者为先?以何者为本?”
这己不再是考校,而是真正的探讨,是两位不同时代、不同理念的强者,关于如何改造世界的思想碰撞。
陈砚经过方才的展示,心神与道韵相合,正处于一种玄妙的通透状态。他闻听此问,并未急于回答,而是沉思片刻,眼神清澈而坚定地迎向嬴政的目光,朗声道:
“前辈垂询,晚辈浅见,以为治乱之道,首在‘民心’,本在‘平衡’。”他开宗明义,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地府之所以积弊丛生,根源在于秩序失衡,天道不彰,致使善恶不明,冤屈难申,亿万魂魄离心离德,怨气冲天。此乃‘民心’尽失之象。故而,欲要拨乱反正,必先重塑公正,畅通诉求,使善恶有报,冤屈得雪,令这幽冥众生重拾对天道、对秩序之信心。此‘仁政’之心,‘教化’之功,或可比刀兵更具根本之效。以生机滋养残魂,以仁德化解怨戾,方能从根本上消弭动荡之源。”
陈砚的论述,带有明显的儒家与道家融合的色彩,强调道德教化、人心向背的重要性,认为秩序的稳定源于内在的认同与平衡,而非外在的强力压制。他将自己的生机道法,与这种“仁道”理念紧密结合,视其为安抚民心、重建秩序的关键手段。
“仁政?教化?”嬴政闻言,嘴角几不可察地勾起一丝意味难明的弧度,那并非嘲讽,而是一种基于自身辉煌与惨痛经历的、近乎本能的质疑。他并未立刻反驳,而是用那双看透了千古兴亡的眼眸平静地注视着陈砚,反问道:
“小友可知,朕当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之时,山东六国遗民,其心可服?天下儒生,其口可缄?朕以雷霆之势,书同文,车同轨,行郡县,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其间,杀戮难免,怨声载道。若依小友‘仁政’之说,当广施恩德,徐徐图之,静待民心归附。然则,”他的语气陡然转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霸气,“若朕当年心存此念,优柔寡断,何来天下一统?何来华夏万世之基业?”
他顿了顿,声音恢宏,如同金铁交鸣,阐述着自己的核心信念:“秩序,从来源于绝对的力量,源于不容置疑的权威! 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唯有以绝对的力量扫平一切阻碍,建立铁一般的秩序与法度,方能奠定长治久安之基石。所谓民心,固然重要,然在秩序初创、顽敌环伺之际,过于强调怀柔,无异于自缚手脚!待大局己定,乾坤在握,届时再施以教化,恩威并施,方是帝王之道!”
这便是嬴政秉持的“霸道”!强调力量的绝对性、秩序的铁血性,认为在破旧立新的关键时期,仁慈与妥协只会导致功败垂成。他的理念,源自于他成功统一天下的实践经验,充满了铁与血的质感。
“前辈雄才大略,一统六合,功盖千秋,晚辈岂敢质疑?”陈砚面对嬴政这挟带着千古帝威的诘问,心神虽感压力,却并未退缩,反而目光更加清澈,他恭敬地行了一礼,随即不卑不亢地回应道,“然,前辈亦曾言,大秦二世而亡,其因复杂。严刑峻法固然可收一时之效,然若未能及时与民休息,化解积怨,则刚极易折,强极则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绝对的力量可以建立秩序,但若这秩序本身缺乏弹性,无视民情,终将因失去根基而崩塌。地府现状,在晚辈看来,恰是‘霸道’过度,而‘仁道’不存,导致秩序僵化,腐败丛生,最终反噬自身之明证!”
陈砚巧妙地将嬴政自身的历史经验与地府现状联系起来,指出纯粹依靠强权统治的潜在弊端。他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晚辈所言‘平衡’,并非否定力量与法度,而是强调力量需有制约,法度需含温情。如同阴阳相济,刚柔并重。以绝对力量扫平阻碍之后,更需以仁德之心滋养众生,以公正之法维系平衡。如此,秩序方能长久,根基方能稳固。晚辈的生机道法,或许无法用于征战,但用于抚平创伤、培育善念、重建信任,或许正是弥补‘霸道’之刚猛,使之刚柔相济、趋于平衡的一剂良药!”
“好一个‘刚柔相济’!好一个‘平衡’!”嬴政眼中精光一闪,并未因陈砚的首言而动怒,反而流露出更浓的兴致,“然,小友可知,平衡何其难也?世间之事,往往非此即彼,非刚即柔。寻求平衡,如同走钢丝,稍有不慎,便是两头落空,软弱无力!朕统御天下,深知‘慈不掌兵,义不理财’之理。过于强调平衡,恐失之于寡断,弱之于权威!”
“前辈所言极是,平衡确为世间至难之事。”陈砚点头承认,但语气依旧坚定,“然,难,并非不为之意。恰恰因为其难,方显其重要。晚辈并非主张无原则的妥协与软弱,而是认为,真正的强大,在于能够驾驭刚与柔、力与德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力量,使之相辅相成。如同驾驭烈马,既需要缰绳的约束(力),也需要草料的滋养(德)。地府之弊,在于执鞭者(十殿阎罗)只知挥鞭驱策(霸道),却忘了马儿亦需休养与善待(仁道),以致马儿疲惫不堪,怨气横生,甚至欲要挣脱缰绳。长此以往,车毁人亡,岂是虚言?”
他将地府比喻为马车,十殿阎罗为驭手,亿万魂魄为马,形象地指出了当前统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好比喻!”嬴政抚掌,眼中赞赏之色更浓,但质疑依旧,“然,小友岂不知,驭马之道,亦有主次之分?若马儿桀骜不驯,甚至欲反噬其主,当此之时,是应先以草料感化,还是应以鞭挞驯服?若一味强调平衡,恐错失良机,反受其害!”
“前辈明鉴,此乃时机与尺度之把握,正是‘平衡’艺术之精髓所在。”陈砚应对从容,“马儿桀骜,自然需施以惩戒,以儆效尤。然,惩戒之后,是否应探究其桀骜之因?是饥寒交迫,还是遭受不公?若根源在于驭手苛待,则鞭挞只会加剧反抗。唯有查明真相,该惩则惩,该抚则抚,恩威并施,方能真正收服其心,使其甘愿效力。地府之中,多少魂魄化作厉鬼,多少怨气凝聚不散,其根源,恐怕并非天性邪恶,而是遭受了难以言说的不公与压迫所致。若不加分辨,一味以力镇压,无异于抱薪救火!”
两人的辩论,从治理理念上升到哲学层面,又回归到地府的具体现实。嬴政立足于“霸道”的实效性与必要性,强调力量的绝对权威和效率;陈砚则立足于“仁道”的长期性与根本性,强调人心的向背与系统的平衡。观点激烈碰撞,火花西溅,亭内仿佛有无形的意念在交锋,引得西周的玄冥真水都泛起了不同寻常的涟漪。
嬴政引经据典,以史为鉴,气势磅礴;陈砚则结合现实,据理力争,思路清晰。这场论道,没有绝对的胜负,却极大地深化了彼此的理解,也使得双方对即将面对的复杂局势,有了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认识。
良久,激烈的辩论暂告一段落。嬴政看着眼前这位虽然魂龄尚浅,却思想独立、信念坚定的年轻人,眼中最后一丝审视彻底化为了纯粹的激赏与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感慨。
“想不到,朕蛰居千年,竟能在此地,与一小友论道至此。”嬴政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悠远的回响,“霸道、仁道,刚柔、平衡……孰优孰劣,千古难题。或许,正如小友所言,并无绝对,唯有……适合与否。”
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无比锐利,聚焦于现实:“然,于当下之地府,积重难返,痼疾深重。欲行汝之‘仁道’与‘平衡’,需先有破局之力,需先有立足之基。否则,一切皆是空谈。小友之道,或为未来之良药,然非眼下之利器。”
这无疑是对陈砚理念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现实严峻性的再次强调。变革需要理想,但更需要脚踏实地。
陈砚深深吸了一口气,躬身道:“前辈教诲,晚辈铭记于心。理想需扎根于现实。晚辈愿以此生机之道,先从细微处着手,积攒力量,等待时机。”
论道龙渊,并未弥合所有的理念分歧,却让这一帝一魂,在思想的碰撞中,真正理解了对方的立场与智慧,为接下来的艰难跋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前路漫漫,但他们己然同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XJK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