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张良的生活节奏快得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白天,他要么在帅府的书房里,与杨宇霆、陆续召见的各路将领、官员商讨事宜,批阅如雪片般飞来的文件电报;要么就再次轻车简从,突然出现在某个兵营、某个警察分局,检查他之前下达的各项命令落实情况。
他不再仅仅听取汇报,而是更注重实地查看和与基层官兵、警察的随机交谈。这种方式让他掌握了许多坐在帅府里无法得知的真实情况,也让他“事必躬亲”、“明察秋毫”的名声迅速在东北军政两界传开。敬畏者有之,抱怨者有之,但更多的人,尤其是中下层,感受到的是一种久违的、被重视的感觉,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
《陆军操典补充纲要》经过杨宇霆等人的润色和张良的最终审定,迅速下发到各部队。里面关于土工作业、刺杀技巧、装备保养、甚至简易野战卫生的详细要求和图示,让很多习惯了老一套训练方式的军官感到新奇和不适应,但在张良的严令和频繁的抽查下,没人敢阳奉阴违,只能硬着头皮带领士兵们按照新要求操练。一时间,东北各地军营里,挖壕沟的、练刺杀的、擦枪磨炮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热火朝天。
黄显声那边的动作也不慢。警务处的督察队迅速组建起来,由他亲自挑选的几名铁面无私的老警察带队,开始在奉天城内明察暗访,专门查处警察队伍内部的违纪行为。同时,一批表现突出的警察得到了公开表彰和物质奖励,树立了榜样。奉天城内的治安风貌,在短短几天内就有了些许改观,至少表面上的散漫和懈怠少了很多。对城内小鬼子据点和可疑人员的监控网络,也在黄显声的亲自主持下,更加严密和高效。
而那个设在帅府僻静小院里的“技术研究小组”,也悄无声息地运转起来。杨宇霆找来了几名嘴巴严、手艺好的老工匠和两个对火药有点研究的退伍工兵,在张良偶尔的“点拨”下,开始改进“辣眼罐”的封装和引信,研究如何用现有材料制作威力更大、更安全的简易爆炸装置,甚至尝试复装子弹和修复一些受损不太严重的枪械。张良给这个小组拨了一笔不大的秘密经费,要求不高:实用、便宜、能解决前线部队的一些燃眉之急即可。
就在这种紧张而有序的忙碌中,一封来自南京国民政府的电报,被机要秘书恭敬地送到了张良的案头。
张良正在审阅王以哲报送上来的第七旅“特别行动队”初步选拔名单和训练大纲,看到电报,他放下钢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接了过来。
电报是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名义发来的,前面是一大段官样文章的哀悼,对张作霖的殉国表示“痛惜殊深”,对张良“克承父志,统率东北”表示“欣慰嘉许”。中间部分,则是对张良之前电文中提及的“东北易帜,拥护中央”再次表示“至为感佩”,并“期许早日完成统一大业”。最后,话锋一转,提到了张良请求的军火援助和对小鬼子的抗议。
关于军火援助,电文措辞含糊,只说“中央亦甚困难,然念及东北处境特殊,己饬令军政部酌情筹拨一批,不日即可启运”,但具体是什么,数量多少,只字未提。至于向小鬼子抗议一事,电文更是轻描淡写,只说“己通过外交渠道进行严正交涉,敦促日方克制”,并“希望汉卿兄亦能顾全大局,避免事态扩大云云”。
通篇电报,看似嘉奖安抚,实则空洞无物,核心的实质性支持几乎没有,反而隐隐有约束张良行动,避免与小鬼了发生冲突的意思。
张良看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将电报轻轻放在了桌上。他早就料到会是这个结果。老蒋的心思,他太清楚了,攘外必先安内,现在他的重心是对付国内的反对派,根本不想,也不敢在东北问题上与小鬼子正面冲突。所谓的“援助”,不过是安抚他的空头支票,或者是一些聊胜于无的破烂货。
“少帅,南京方面这是……”杨宇霆站在一旁,也看完了电文,眉头微蹙。
“意料之中。”张良淡淡地说,“指望他们,黄花菜都凉了。”
他拿起那份第七旅的名单,用手指弹了弹:“靠人不如靠己。看看这个,王以哲动作挺快,初步选出了五十多人,都是老兵骨干,有不少还是猎户出身,枪法好,熟悉山林。他拟定的训练大纲也不错,增加了体能、格斗、侦察、渗透这些科目。”
杨宇霆的注意力被转移过来,接过名单看了看:“确实都是好苗子。只是,少帅,组建这样一支部队,所需经费和装备……”
“经费从我的特别经费里出,不够再想办法。装备……”张良沉吟了一下,“优先给他们换装,就用我们库存里最好的捷克式步枪,手枪配毛瑟C96,再想办法搞几支花机关(MP18冲锋枪)来。弹药管够。告诉王以哲,我要的是尖刀,是能在鬼子心脏里插刀子的利刃!别怕花钱,也别怕练得狠,练废了淘汰,再选好的补上!”
“是!”杨宇霆记下。
“另外,”张良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巨幅东北地图前,目光投向黑龙江方向,“给马占山发报,询问他那边的情况,特别是边境上小鬼子和老毛子的动向。告诉他,稳住黑河,就是大功一件。有什么困难,可以首接向我汇报。”
“是。”杨宇霆再次应道,他感觉张良的布局,正在以奉天为中心,向整个东北辐射开去。
处理完这些,张良才重新坐回椅子上,看了一眼那份南京来的电报,嘴角勾起一丝讥诮的弧度。他拿起笔,在一张空白的电报纸上飞快地写了起来。
“南京,蒋主席钧鉴:电文奉悉,承蒙慰勉,良感激莫名。东北地处边陲,强邻环伺,虎狼之心,昭然若揭。皇姑屯之变,血仇未雪,日军挑衅,日甚一日。良既受先父遗命,守土有责,保境安民,绝无退让之理。易帜统一,初衷不改,然自卫反击,乃天赋之权,亦为维系地方安宁所必需。中央若有余力,恳请速拨允诺之军械,以解燃眉;若力有未逮,良亦当率东北军民,自力更生,枕戈待旦,绝不使寸土资敌,绝不令先父与国人失望。临电迫切,不胜待命之至。张学良。”
写完,他递给杨宇霆:“照这个意思,润色一下,发给南京。”
杨宇霆接过一看,心中暗赞。这封回电,态度恭敬,言辞恳切,但立场极其强硬。明确表达了绝不妥协、坚决抗日的决心,同时也将了老蒋一军:你答应给的援助赶紧给,不给,我们自己也要干,而且干得理首气壮!
“妙!”杨宇霆忍不住赞了一句,“既表明了我们的态度,也让南京无话可说。”
“跟他们打交道,就得这样。既要面子,也要里子。里子他们不想给,那面子上的功夫,我们得做足,还得把道理占住。”张良摆了摆手,显得有些疲惫,“发出去吧。”
杨宇霆拿着电文稿匆匆离去。张良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与南京的博弈,只是无数场较量中的一小部分。他深知,真正的挑战,来自北方那个贪婪的邻居和东方那个正在磨刀霍霍的恶狼。他必须抓紧时间,抢在他们彻底撕下伪装之前,将东北这盘棋下活。
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推开,赵一荻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参汤走了进来。“汉卿,忙了一天了,喝点参汤补补气。”
张良睁开眼,看到是她,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谢谢。”他接过碗,吹了吹热气,慢慢喝了起来。
赵一荻看着他眼下的乌青和眉宇间挥之不去的疲惫,轻声劝道:“事情是做不完的,总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我知道。”张良几口将参汤喝完,感觉一股暖流流入胃里,精神似乎也好了一些,“只是现在时间不等人啊。一荻,你说,咱们那些‘辣眼罐’,要是真用在战场上,能管用吗?”
赵一荻没想到他会突然问这个,想起那天晚上被呛得狼狈不堪的样子,忍不住笑了笑:“管不管用我不知道,反正挺吓人的。那天晚上,我感觉眼睛都快不是自己的了。”
张良也被她的话逗笑了:“吓人也行啊,战场上,有时候吓唬一下,就能打乱敌人的节奏。”他顿了顿,若有所思,“看来,还得让研究小组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把味道弄小点,或者烟弄大点……”
看着他又开始沉浸在“技术革新”中,赵一荻无奈地摇了摇头,收拾好空碗,悄声退了出去。她知道,劝是劝不住的,只能尽量照顾好他的生活起居。
书房里,张良再次将目光投向地图,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南京的电报像一阵微风,吹过水面,泛起一丝涟漪,但很快又归于平静。他知道,更大的风浪,还在后面。而他,必须成为那艘能顶住风浪的船,带领着东北这艘大船,驶向未知却必须抗争的未来。
不屈的帅旗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不屈的帅旗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KH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