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倒刘掌柜,如同在陈家大宅和重庆商界投下了一颗巨石,余波荡漾。一时间,陈慕飞“少年老成”、“手段凌厉”的名声不胫而走。原先那些对这位少东家还心存轻视或观望的掌柜、管事们,纷纷收敛了心思,办事效率都凭空提高了三分。
陈慕飞没有沉溺于这短暂的权威,他深知,破而后立,此刻正是大刀阔斧整顿码头,奠定自己根基的最佳时机。
接手码头事务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并非急于安插亲信,而是进行了一场彻底的“审计”和“调研”。他带着新提拔的、原账房的副手一个谨慎老实的中年人和赵奎,花了整整五天时间,将码头货栈的账目、库存、人员、流程摸了个底朝天。
基于这些第一手资料,结合他超越时代的见识,一系列革新措施陆续推出:
其一,立规矩,明赏罚。 他亲自拟定了一套清晰的《码头管理章程》,用大白话写明力夫、伙计、管事各岗位的职责、工钱标准、奖惩条例。特别是废除了之前刘掌柜搞的种种克扣名目,规定力钱日结,并由力夫代表赵奎被推举出来参与监督发放。此举瞬间赢得了底层力夫的拥戴。
其二,改流程,提效率。 他借鉴现代物流理念,将码头按功能划分为卸货区、暂存区、装货区,规定不同船只、不同货主的货物分区堆放,标识清晰。同时,改进了跳板和搬运工具,设计了简单的“排班表”,避免力夫无序争抢,减少了等待和混乱时间。效率的提升立竿见影,船只停泊周转时间明显缩短,连船运公司都对此赞不绝口。
其三,建队伍,固根本。 对赵奎负责组建的“护商队”,他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不仅从家族账上拨出专款用于购置统一的服装便于识别和管理、精良的武器主要是刀棍,并设法通过秘密渠道搞到了几支老式火铳,还亲自参与了人员的筛选和训练大纲的制定。
他要求护商队不仅要能打,更要懂规矩,识进退。每日清晨,码头上都能看到赵奎带着几十条精壮汉子操练队列、习练拳脚刀棒,号令清晰,纪律严明,引得过往行人纷纷侧目。这支初具雏形的武装力量,成了陈慕飞手中最硬的底牌,不仅震慑了码头上的宵小,也让暗中观察的各方势力,对这位陈家少爷的评价又调高了一级。
这一日,陈慕飞正在码头新建的“调度房”内查看图纸——他正构思着如何利用江边地形,修建一个简易的起重装置,以减轻力夫负担,提高重货装卸效率——赵奎引着一个人走了进来。
“少爷,府里的秦先生来了。”
陈慕飞抬头,见来人是父亲身边最得用的清客相公秦墨儒。此人年约西十,面容清瘦,三缕长须,一身半旧不新的青布长衫,眼神温润中透着睿智,是陈怀瑾重要的幕僚,负责文书、参谋,也兼管着陈家的部分人事。
“秦先生。”陈慕飞放下图纸,起身相迎,态度客气。他知道此人深得父亲信任,且确有才学,不可怠慢。
“少爷。”秦墨儒拱手还礼,目光不着痕迹地扫过桌案上的图纸和墙上挂着的码头区域规划图,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欣赏。“老爷请少爷回府一趟,有事相商。”
“哦?父亲可说何事?”
“是关于与怡和洋行后续合作,以及……少爷日后的一些安排。”秦墨儒语带深意。
陈慕飞心中一动,点了点头:“有劳先生亲自跑一趟,我收拾一下便回。”
回府的路上,陈慕飞暗自思忖。与怡和洋行的合作,经过上次的生丝谈判,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但后续必然涉及更深入的利益博弈。而“日后的安排”,恐怕才是父亲真正要考较他的。
来到书房,陈怀瑾正与秦墨儒对坐饮茶。见陈慕飞进来,他指了指旁边的空位。
“码头的事,我都听秦先生说了。”陈怀瑾开门见山,语气平淡,“章程定得不错,规矩立起来了,效率也有提升。尤其是那支护商队,看着像点样子。”
这算是极高的评价了。陈慕飞微微欠身:“父亲过誉,皆是分内之事,尚有许多不足,需慢慢改进。”
“不骄不躁,很好。”陈怀瑾颔首,“今日叫你来,有两件事。其一,怡和洋行那边,除了生丝,还想与我们合作桐油、猪鬃的出口。这几样都是战略物资,利润丰厚,但牵扯也广,洋人胃口不小。此事,我想交由你主要负责,秦先生会从旁协助。”
陈慕飞精神一振,这是将更重要的对外贸易权交到了他手上!“孩儿定当尽力,不负父亲所托。”
“其二,”陈怀瑾放下茶杯,目光深沉地看着他,“你年纪不小了,也该多接触些场面上的事。下月初三,川东道台李大人府上设宴,宴请本地士绅及洋商,你随我同去。”
官场应酬!这才是真正的进阶舞台。能与川东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各路头面人物乃至洋商同席,意味着他正逐渐被父亲带入这个时代的核心权力圈层。
“是,父亲。”陈慕飞压下心中的波澜,沉稳应下。
从书房出来,秦墨儒与陈慕飞并肩而行。
“少爷近日所为,令人刮目相看。”秦墨儒微笑道,“码头革新,魄力不凡;组建护商,目光长远。老爷心中,甚是欣慰。”
“先生谬赞,还需先生多多指点。”陈慕飞态度谦逊。
“指点谈不上,”秦墨儒捋了捋长须,意味深长地道,“只是这世道,商离不开官,官也离不开商。与洋人打交道,是利也是弊。少爷年轻有为,锐意进取是好事,但有时,和光同尘,亦是生存之道。下月道台府的宴会,便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少爷可细心体会。”
陈慕飞明白,这是秦墨儒在提点他,官商关系的复杂性和平衡的重要性。“多谢先生教诲,慕飞铭记。”
送走秦墨儒,陈慕飞独自站在庭院中,心潮起伏。
码头整顿初见成效,获得了父亲的进一步信任,接手了更重要的商业谈判,并且即将正式踏入官场社交圈。这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他脑海中却不断回响着秦墨儒的话——“和光同尘,亦是生存之道”。
他知道,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更多的是“破格”,是展现锋芒。而要真正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乱世立足,仅仅有锋芒是不够的,还需要懂得如何藏锋,如何周旋,如何在那张由权力、利益和人情编织的大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甚至……成为执网之人。
下月初三的道台府宴会,将是他面临的又一场考验。
(http://www.220book.com/book/XKS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