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烬关于“秃鹫”威胁的冰冷宣告,如同凛冽的寒风,瞬间冻结了基地内部刚刚滋生的不满与骚动。求生的本能压过了一切,一种基于外部高压下的、脆弱的凝聚力开始形成。
不需要更多的动员,当王虎拖着伤体,嘶哑着嗓子开始分配任务时,几乎所有有行动能力的人都动了起来。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驱散了些许疲惫和伤痛。
扩建防御,搜集物资,成为了压倒一切的主题。
围墙的延伸:
原有的围墙加固工作被提升到了最高优先级。赵大勇和他那伙人,以及新加入的几名体格强壮的男老师和保安,成为了主力。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封堵缺口,开始尝试着用找到的钢筋、废弃车辆和沉重的机器零件,在围墙内侧搭建简易的、可供人站立巡逻的步道和射击平台。虽然粗糙简陋,但至少扩大了防御纵深和视野。
胖子负责带人清理围墙外侧的杂草和障碍物,拓宽视野,并挖掘简单的壕沟,布置更多的预警陷阱(用铁丝串联空罐子)。这项工作危险,需要时刻警惕游荡的丧尸,但没有人抱怨。
瞭望塔的增设:
之前打好的新瞭望塔地基被迅速利用起来。张明远教授发挥了他的规划能力,指挥着人手将搜寻回来的木材进行简单的加工。一座、两座……除了调度中心的主塔,又在园区东北角和西南角分别开始搭建辅助瞭望塔。塔身不高,但足以俯瞰围墙外的关键区域,与主塔形成交叉视野,大大减少了防御盲区。
李乐和几个半大的孩子,则负责用找到的帆布和塑料布,为瞭望塔搭建遮风避雨的顶棚。
人力的榨取与整合:
近五十人的规模,使得人力调配成为了可能,也带来了挑战。林烬将人员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
王虎统领全局防御和战斗训练。所有青壮年,无论新老,每天必须接受至少西小时的军事化训练——如何使用斧头、长矛进行有效劈刺,如何配合,以及最关键的,如何克服对丧尸的恐惧。训练场上的呼喝声和模拟对抗,成了基地新的背景音。
张明远的内务组规模扩大,除了物资管理和后勤,更重要的是开始了有组织的“生产”尝试。那片开垦出来的空地被划分成小块,所有未被分配战斗和防御任务的人,包括妇女和年纪稍大的孩子,都被组织起来,在张明远的指导下,学习松土、施肥(利用收集到的人类粪便和草木灰)、以及尝试播种他们从各个角落搜集到的、任何可能发芽的种子——几粒干瘪的玉米,一些不知名的野菜根,甚至是一些过期的豆类。希望渺茫,但这是走向自给自足必不可少的一步。
苏晓和刘梅则负责整合原有的和新来的妇女儿童,建立了统一的后勤保障和医疗救护小组。她们组织人手清洗衣物(用水极其节省),照顾伤员,并开始有计划地收集和净化雨水。
资源的极限搜寻:
基地的物资消耗速度惊人。原有的存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外出搜寻成为了维系生存的生命线。
林烬的伤势未愈,无法亲自带队。外出搜寻的重任,落在了胖子和赵大勇肩上。
胖子虽然莽撞,但经验逐渐丰富,而且对林烬绝对忠诚。赵大勇有力气,对周边环境相对熟悉,但林烬对他并未完全放心。因此,每次外出搜寻,林烬都刻意将胖子和赵大勇编在一组,并安排一名原基地成员同行,既是协助,也是监视。
搜寻的目标不再仅仅是食物和药品,更是一切可用于建设和生产的东西——五金工具、绳索、燃料、容器、乃至一切可以燃烧取暖的木材。他们的足迹开始向更远、风险更高的区域延伸,废弃的工厂、偏远的农舍,都成为了目标。每一次外出都伴随着伤亡的风险,但他们带回来的每一样东西,都如同甘霖,滋养着这个艰难求生的基地。
秩序的强化:
人口的增加使得管理难度倍增。林烬、王虎、张明远组成的三人决策小组权威被进一步强化。任何内部的纠纷,都由他们快速仲裁,惩罚严厉而公正,绝不姑息。偷窃物资、临阵脱逃、散布动摇军心的言论,都被视为最严重的罪行。
同时,他们也注重树立榜样。王虎带伤训练,张明远日夜规划,胖子等人冒险外出……这些行为都被有意无意地宣扬,激励着所有人。
在这种高压、高效、目标明确的氛围下,整个“曙光”基地如同一台被强行驱动的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围墙在一天天变得更加坚固和高大,瞭望塔如同雨后春笋般立起,人员的技能在生死压力下快速提升,对外的搜寻队带回的希望虽然微薄,却从未断绝。
扩建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围墙和塔楼,更是一种在末世废土上挣扎求存的顽强意志和粗糙却有效的社会组织形态。
林烬站在调度中心的瞭望塔上,俯瞰着这片繁忙而充满生机的园区。左臂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但他的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内部的矛盾被暂时压制,外部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但“曙光”基地,正在用这种近乎残酷的扩张和整合,拼命地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未知的挑战,也守护着那微弱却顽强的……希望之火。
(http://www.220book.com/book/XMI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