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章:发现乡村问题,思考解决办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科研女神在五零修拖拉机 http://www.220book.com/book/XQ1Y/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天刚亮,曲令颐推开木门,手里拎着昨晚用剩的防蚊粉布袋。她没急着回屋,而是沿着院墙往村口走。昨夜组装好的冲水装置还缺最后测试,但她心里惦记的是另一件事——周予墨走前提过,上游溪水在旱季经常断流,村民得翻山去远处沟谷挑水。

她走到坡道边,脚底踩到一片湿泥。路边草叶上全是水渍,石块泛着青黑。没走几步,就听见前头一阵骚动。

一个穿蓝布衫的中年女人坐在地上,左腿裤管卷到膝盖,小腿擦破了一道,血混着泥水往下淌。她身边散落着两只木桶,扁担断成两截,水全泼在了坡上。几个路过的孩子围在旁边,却没人敢上前扶。

曲令颐快步走过去,蹲下身:“摔得不轻,先别动。”

女人抬头看了她一眼,喘着气说:“没事,老毛病了,这坡一下雨就滑,每年都要摔几个。”

“每年都摔?”她皱眉,“没人修条路?”

“修过,塌了。”女人苦笑,“土松,留不住。”

曲令颐从帆布包里取出纱布和碘酒,动作利落地帮她清理伤口。女人咬着牙没叫,只说:“谢谢你啊同志,我缓一会儿就能走。”

“这种事常有?”她一边包扎一边问。

“三两天就一次。”女人指了指头顶山路,“远的来回六里地,近的也得三里。我们女人力气小,挑不动还得赶时间,孩子等着做饭,牛羊等着喝水。争水吵嘴是常事,前月还有人打起来。”

曲令颐没再说话,只是把绷带缠紧了些。她扶着女人慢慢站起,又叫来两个孩子帮忙搀回去。

回到住处,她立刻翻出牛皮笔记本,摊开一张新纸。笔尖落下,画出村落地形轮廓,标出溪流、坡道、住户分布。接着用铅笔轻轻描出等高线,圈出几处容易积水或滑坡的位置。

她盯着图纸看了一会儿,开始计算水位落差与引水坡度的关系。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列出一组组数据。如果能在高处建个蓄水池,再铺一段导流渠,至少能让水送到村中低点。材料不必太复杂,陶管加水泥接缝,应该能撑几年。

正写着,门外传来缓慢的脚步声。一个拄着竹拐的老妇人停在院门口,背微微驼,手里编着一根草绳。

“姑娘,在画啥?”她嗓音沙哑,却不带客套。

曲令颐抬头:“我在想怎么让水多走几步,人少跑几趟。”

老人眯眼看了看桌上的图,点点头:“你这画法像打仗排兵,可水不是兵,它不听号令。”

“那它听啥?”

“听地势,听节气,听人心。”老人慢慢走进院子,在石凳上坐下,“我公公治水三十年,死在堤上;我男人接着干,也死在汛期。水能养人,也能吞人。”

曲令颐合上笔帽,认真看着她:“您觉得该怎么修?”

老人没首接答,反问:“你知道为啥下游田总淹,上游反倒干?”

她摇头。

“因为渠拐得太急。”老人伸出粗糙的手指,在桌上虚划了一下,“水冲下来刹不住,撞到弯就炸开,泥沙堵住口子,越堵越满,最后崩了。该缓的地方不缓,该停的地方不停,水就乱了。”

曲令颐怔了一下。她刚才画的方案里,确实为了省工省料,把转弯压得很窄。

“所以……要顺着它?”

“对。”老人点头,“水流急处要缓,人心躁时要静。你拿尺子量坡度,我拿眼睛看云色;你算流量,我听蛙鸣。都是办法,就怕你只信一种。”

曲令颐沉默片刻,忽然起身进屋,拿出一杯温水递过去。

老人接过喝了口,从贴身衣袋里摸出一本薄册子,封皮发黄,边角磨损严重。她放在桌上,推到曲令颐面前。

“《治水十二诀》,我家传的。你看得懂,就拿去。”

她翻开第一页,字迹工整,夹杂着不少口诀式短句:“三弯九停,步步为营”“春蓄三分,夏留一口”“水未动,先问人”。

“您愿意给我?”

“有条件。”老人盯着她,“将来你要用机器替人干活,我不拦;但别让机器夺了人的饭碗。修渠可以,别把挑水的汉子逼得没活路。”

曲令颐低头看着那本小册子,指尖抚过纸页边缘的折痕。她想起实验室爆炸前夜,导师说过一句话:技术不是用来取代人的,是用来让人活得更像人。

“我答应您。”她抬起头,“每一项改动,我都会先问清楚谁在做,谁会受影响。”

老人终于笑了笑,小雪绒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她没再多说,拿起拐杖,慢慢往外走。

“对了,”走到门口时她停下,“明天打谷场空着,你可以试试你的模型。风不大,正好看水怎么走。”

人影远去后,曲令颐重新坐下,把《治水十二诀》摊开放在图纸旁。她拿起红笔,开始对照修改设计。原定的急弯改成缓弧,蓄水池位置后移十米,避开老树根系。她在笔记边缘写下一行字:“传统经验非迷信,是无数失败堆出来的数据。”

太阳升到头顶,院子里安静下来。她揉了揉手腕,发现手心有些汗湿。这不像实验室里的精密演算,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重复验证的机会。一旦动工,就是真金白银和人身安全。

她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一句手写补注:“治水先治心,心不定,渠不成。”

笔尖停在这句话上,迟迟未动。

远处传来狗吠,接着是孩子的喊声。她抬眼望去,狗剩蹦跳着跑进院子,手里举着个小竹片。

“曲姑姑!我做了个水车叶子!”他把竹片塞到她手里,“你说明天要做试验,我连夜削的!”

她接过竹片,边缘打磨得光滑,形状略似叶片。她点点头:“做得不错,明天装上去试试。”

“真的能转吗?”狗剩眼睛发亮。

“能。”她说,“只要水流对了方向。”

孩子欢呼一声,转身又跑了出去。

她低头继续改图,忽然听见门外自行车铃响。周予墨推车进来,肩上挎着工具包,额头上沾着灰。

“听说你今早碰见有人摔伤?”他把包放下,拧开水壶喝了一口,“我刚从上游回来,那边土层比预想的松,首接挖明渠风险大。”

“我知道。”她把图纸转向他,“所以我改了方案,加了缓冲段,还想试试小型水车带动提水装置。”

他凑近看图,手指划过新标注的曲线:“这个弧度是谁建议的?”

“村里一位老人。”她说,“她说水流急处要缓。”

周予墨笑了下:“这话听着像哲学,其实是流体力学。”

“她还给了我这个。”她把《治水十二诀》递过去。

他翻开看了几页,神情渐渐郑重:“这些口诀……和苏联农村的治水经验很像,都是用命换来的。”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明天打谷场见?”他问。

“嗯。”她点头,“带上你能找到的所有废铁皮和旧轴承。”

他应了一声,转身准备走,又回头:“对了,赵铁柱说他可以带人挖沟,但他有个条件。”

“什么?”

“干一天活,你得请所有人吃一顿热饭。”

她愣了一下,随即笑出声:“行,我去跟食堂说,明天蒸包子。”

周予墨也笑了:“那我得早点来,不然抢不到。”

他推车走了。阳光斜照进院子,落在桌上的图纸和旧册子上。她拿起笔,继续写下一组计算公式。

夜幕降临时,她仍在灯下对照数据。煤油灯焰轻轻晃动,映着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窗外虫鸣不断,偶尔传来几声犬吠。

她翻到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今天的总结:

“单一技术方案无法解决系统性民生问题。需结合地形、人力、传统经验进行适应性改造。明日试验重点:水流稳定性与人工参与度平衡。”

笔尖顿住。

她盯着“人工参与度”五个字,忽然想到陈阿婆的话。

机器不该夺走人的饭碗。

可如果反过来呢?

如果机器不是替代人,而是让人从最苦的劳作里解脱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呢?

她抬起头,望向漆黑的夜空。

星星很亮。

她重新落笔,在纸上画下一个新构型:不是单纯的引水渠,而是一个由小型水车驱动的灌溉联动装置,既能自动提水,又能保留部分人工操作接口,让村民仍能参与维护与管理。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

最后一行字写完,她合上笔记本。

院子里静极了。

只有风穿过窗棂,吹动了桌上的《治水十二诀》。

纸页翻动,恰好停在那句——

“水未动,先问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XQ1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科研女神在五零修拖拉机 http://www.220book.com/book/XQ1Y/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