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8章 兖州战后施仁政,谋士献策图徐州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瀚海仙途:从塞外小兵到大陆共主 http://www.220book.com/book/XQD5/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58章 兖州战后施仁政:屯田减税安民心,谋臣划策图徐州

兖州州府的议事厅里,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案上的《兖州民生册》上。林缚身披常服,腰间只悬着一柄普通铁剑——平定兖州后,他便很少再穿玄铁鳞甲,说是“治世当以仁心待民,而非甲胄”。帐下文武分坐两侧,孟昭手里攥着刚统计的屯田数据,许文修捧着草拟的《兖州赋税新策》,李偃则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着袖口的补丁——那是他归降后,玄甲军给的粗布衣衫,比他之前穿的锦袍,倒更显踏实。

“兖州三郡虽定,但流民未安、农田待垦,这才是眼下最要紧的事。”林缚的声音不高,却让厅内瞬间静了下来,“孟昭,你先说屯田的情况。”

孟昭站起身,展开册子,指尖划过一行行字迹:“回林帅,目前兖州己开辟军田两千三百顷,流民五千二百户,每户分地两亩,五成收成归己,五成充军粮。只是……陈留郡东部的盐碱地较多,种粟米产量低;东平郡的灌溉渠被战火毁了不少,春耕怕是要误了时辰。”

“盐碱地的事,我己有主意。”许文修突然开口,他原是兖州郡府的文书,因看不惯张敖苛政辞官,如今归了玄甲军,倒把当年压箱底的“治碱方”献了出来,“可用‘引水洗盐’之法,挖沟渠将淡水引入盐碱地,浸泡半月后再排水,连续三次,土壤就能种荞麦——荞麦耐碱,还能当杂粮,流民们也愿意种。”

林缚眼前一亮:“好!许先生这法子可行,就拨两百耕战军士兵,跟着你去陈留治碱。灌溉渠的事,冯锐,你让破阵军的工营去东平郡,协助流民修渠,工具不够就从挽粮军调,务必赶在春耕前修好。”

冯锐抱拳应下,他身边的程武——那个擅长挖地道的工程良将,忍不住补充:“林帅,修渠时可在渠边种柳树,既能固堤,夏天还能给流民遮阴。另外,渠底可铺一层夯土,减少渗水,能多浇些地。”

林缚点头:“就按程武说的办,细节上多听流民的意见,他们最懂种地。”

李偃这时突然抬起头,声音有些发紧:“林帅,济阴郡的流民……大多怕我。之前我在济阴时,为了凑军粮,强征过他们的地,现在让我去安抚,怕是……”

“怕就对了。”林缚打断他,语气却没带责备,“你欠流民的,就得亲手还。玄甲医营在济阴设了惠民堂,苏清鸢姑娘会带你去,你帮着给流民分粮种、修农具,多听少说,用行动让他们信你。”

李偃攥紧了拳头,重重点头:“末将……遵命!”

散会后,孟昭带着耕战军的士兵,往陈留郡的盐碱地去。刚到田埂上,就见流民王阿婆正蹲在地里,用手刨着泛白的土,眉头皱得紧紧的。看到孟昭,她连忙站起身:“孟大人,这地咋这么咸啊?撒了粟种都不发芽,俺们可咋整?”

孟昭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了搓:“阿婆别急,许先生有法子,咱们挖渠引水,把地里的盐冲掉,就能种荞麦了。荞麦磨成粉,能做饼子,还能煮粥,比粟米还顶饿。”

王阿婆眼睛一亮:“真的?那俺们现在就挖渠!”她转头朝不远处的流民喊,“大伙儿快来啊!孟大人说能治这破地,以后有荞麦吃了!”

流民们涌了过来,有的扛着铁锹,有的推着独轮车,连半大的孩子都拿着小铲子,跟着耕战军士兵一起挖渠。许文修蹲在渠边,教流民怎么测量坡度:“渠要挖三尺深,一头高一头低,水才能流得快,把盐都带走。”

王阿婆的孙子小石头,拿着小铲子,在渠边挖了个小坑,仰着头问:“许爷爷,这渠挖好,俺就能种荞麦了吗?俺娘说,荞麦饼子可香了。冰灯街的云澄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许文修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等渠挖好,爷爷就给你送荞麦种,秋天让你娘给你做饼子。”

与此同时,济阴郡的惠民堂外,苏清鸢正带着医兵给流民发药。李偃跟在后面,手里捧着一筐粮种,却没人敢接他的。一个中年流民看到他,转身就往屋里躲,嘴里还念叨:“是李大人……他又来征粮了?”

李偃的脸瞬间红了,手里的粮种差点掉在地上。苏清鸢连忙走过去,对流民们说:“乡亲们,李将军现在是玄甲军的人,以后不会再征粮了,这些粮种是给大家种的,还有农具,都在那边,大家按需来领。”

她把李偃拉到前面,递给他一把锄头:“你给乡亲们演示下,怎么修锄头——你以前在府里,总该看过佃户修农具吧?”

李偃接过锄头,手指有些发抖。他蹲下身,捡起一块石头,小心翼翼地磨着锄头的刃,动作生涩,却很认真。一个老汉凑过来,看着他磨锄头,突然说:“李大人,你这磨法不对,刃要磨得斜一点,才好用。”

李偃抬头,眼里闪过一丝惊喜:“老伯,您教教我?”

老汉接过锄头,三下五除二就磨好了刃,递还给李偃:“以前俺给你家佃户修过锄头,你忘啦?”

李偃接过锄头,眼眶有些发热:“老伯,以前是我对不住大家,以后我一定帮大家好好种地。”

那天下午,李偃跟着老汉们一起修农具、翻地,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没人再躲着他。夕阳西下时,一个大娘还给他递了个粗面馒头:“李将军,饿了吧?吃个馒头垫垫。”

李偃接过馒头,咬了一口,比他以前吃的山珍海味都香。

而在兖州州府的书房里,陈砚正对着徐州的地图,给林缚分析局势。地图上,徐州被分成了两块:中部和北部是陶谦的地盘,标注着“三万徐州军,多守城池”;南部淮河沿岸是糜竺的势力,画着“两万私兵,战船百艘,控盐铁”。

“陶谦是旧官,手里的徐州军多是征召的百姓,战力一般,但他在彭城、下邳等城修了瓮城,易守难攻。”陈砚指尖点在彭城的位置,“糜竺是豪强,靠走私盐铁发家,水军很厉害,淮河上的粮船,十艘有八艘是他的——他跟陶谦是姻亲,却各怀鬼胎,陶谦想借他的水军防玄甲军,他想借陶谦的名头护着走私生意。”

林缚手指敲了敲淮河:“水战是关键,沉浪军现在的准备怎么样?”

“王二将军己经带着沉浪军去淮河上游练兵了,还造了十艘新的楼船,比糜竺的战船高半丈,能架床弩。”陈砚顿了顿,又道,“只是徐州多山地,像琅琊郡那边,都是丘陵,玄甲军的骑兵不好走——我们缺一个熟悉徐州山地的向导。”

林缚皱了皱眉:“探哨军没找到合适的人吗?”

“找了,但要么是陶谦的旧部,要么是怕事的百姓,没人敢来。”陈砚叹了口气,“不过卫峥己经带着探哨军潜入徐州了,说不定能找到线索。”

他不知道,此刻卫峥正躲在徐州琅琊郡的一个破庙里,听着外面的马蹄声。庙外,陶谦的士兵正在搜捕“玄甲军细作”,火把的光透过破窗,照在卫峥身上的草木色伪装衣上。

“统领,我们己经摸清了琅琊郡的粮囤位置,要不要现在撤回去?”身边的斥候低声问。

卫峥摇了摇头:“再等等,我听说琅琊郡有个叫太史慈的人,以前是陶谦的校尉,因不满他苛待士兵,逃到山里了——这人熟悉山地地形,要是能找到他,比我们摸再多情报都有用。”

就在这时,庙外传来一阵打斗声,接着是一个汉子的怒吼:“陶谦的狗腿子!敢抢百姓的粮,我劈了你们!”

卫峥眼睛一亮,对斥候道:“走,去看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XQD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瀚海仙途:从塞外小兵到大陆共主 http://www.220book.com/book/XQD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