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的清晨,露水晶莹,沾湿了草原上的枯草。卫伉带着两名医兵,背着药篓,踏着晨露,沿着黑水河沿岸缓缓前行。自从上次复盘战场急救,发现军中药材储备虽足,但部分草药在漠北气候下药效衰减较快,尤其是止血、消炎类药材,急需新鲜供应。他便萌生了在漠北草原寻找本土草药的想法——若能找到适配本地气候的草药,不仅能补充药材来源,其新鲜药效或许更胜一筹。
“卫校尉,漠北这地方荒无人烟,真能有可用的草药吗?”随行的年轻医兵小李忍不住问道。他自幼在中原长大,从未在草原上采过药,心中满是疑惑。
卫伉蹲下身,拨开一丛贴着地面生长的紫色小花,仔细观察着花瓣和叶片,口中解释道:“万物生长皆有其道,漠北虽气候恶劣,但也有适应此处环境的草药。这些草药长期生长在风沙、严寒中,药效往往更烈,尤其在止血、抗寒方面,或许有奇效。”
说话间,他伸手摘下一朵紫色小花,递给小李:“你看这‘紫绒草’,花瓣带绒,叶片厚实,中原少见,但在漠北河边常见。我曾听归降的匈奴老医说,此草捣碎外敷,止血效果极佳,我们采些回去试试。”
小李接过紫绒草,放在鼻尖轻嗅,一股淡淡的苦涩味中带着一丝清香。另一名医兵老王经验丰富,此刻也在不远处发现了一株叶片宽大、根茎粗壮的植物,连忙喊道:“卫校尉,你看这株‘宽叶蒿’,和中原的青蒿相似,但叶片更宽,根茎更粗!”
卫伉快步上前,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挖开植物根部的泥土。宽叶蒿的根茎呈淡黄色,断面洁白,汁液。他折断一小段根茎,闻了闻,眼中闪过一丝欣喜:“没错!这宽叶蒿性凉,清热消炎的功效比中原青蒿更强,正好可用于治疗将士们因风沙引发的眼疾和伤口发炎。”
三人分工合作,卫伉负责辨认草药,老王和小李负责挖掘、整理,药篓很快便装了一半。沿着黑水河继续前行,他们又陆续发现了多种漠北特有的草药:叶片细长、开着白色小花的“细茎草”,可用于缓解疲劳;根茎肥厚、埋在沙地下的“沙参”,能补气生津;还有枝条带刺、果实鲜红的“刺果藤”,其果实捣碎后外敷,可加速伤口愈合。
正午时分,阳光变得灼热,三人找了一处树荫休息。冰灯街的云澄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卫伉拿出随身携带的羊皮纸,将上午采集的草药一一记录下来,标注其形态、生长环境和初步判断的药效。“这些草药都需要经过炮制和临床试验,才能确定是否适合军中使用。”他对两人说道,“回去后,我们先选取几种药效明确的,制成药膏和汤药,在轻伤将士身上试用,观察效果。”
休息片刻后,三人继续前行,来到一片沙丘与草原交界的地带。这里的植被更加稀疏,但卫伉却在一处背风的沙丘下,发现了一片生长茂盛的“防风草”。这种草药在中原也有分布,但漠北的防风草根茎更为粗壮,表皮呈深褐色,质地坚硬。“防风草能祛风解表,对于漠北常见的风寒感冒和风湿疼痛有很好的疗效。”卫伉大喜,连忙让两人小心挖掘,避免损伤根茎。
夕阳西下时,三人背着满满两篓草药,踏上了返回营地的路程。虽然浑身沾满了泥土和汗水,却个个面带笑容——此次采药,不仅找到了十余种漠北特有的草药,还摸清了它们的生长规律,为军中药材补充开辟了新的来源。
回到医帐后,卫伉立刻召集医兵们,对采集的草药进行分类、清洗和炮制。他亲自示范,将紫绒草晒干、研磨成粉,与止血粉混合,制成“紫绒止血散”;将宽叶蒿切碎、熬煮,制成“宽叶消炎汤”;将刺果藤果实捣烂,加入少量猪油,熬制成“刺果愈合膏”。
次日,卫伉带着制成的草药,来到轻伤将士的营帐。士兵张强因在战斗中手臂被划伤,伤口发炎红肿,疼痛难忍。卫伉用温水清洗他的伤口,然后涂抹上“刺果愈合膏”,用干净的麻布包扎好,叮嘱道:“每日换药一次,注意不要沾水,三日后来复诊。”
三天后,张强的伤口果然愈合大半,红肿消退,疼痛减轻。他感激地对卫伉说:“卫校尉,您的药膏太神了!之前伤口一首发炎,涂了这个药膏后,很快就不疼了!”
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紫绒止血散”止血速度比普通止血粉快了近一倍,“宽叶消炎汤”对风寒感冒和伤口发炎的疗效也十分显著。消息传遍军营,将士们对这些草原草药赞不绝口。
卫伉看着草药发挥作用,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漠北决战在即,这些本土草药不仅能补充药材储备,还能更好地适应将士们在漠北的作战环境,为他们的生命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而寻找和利用草原草药的过程,也让他更加明白,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将士们撑起一片健康的保护伞。
(http://www.220book.com/book/XQE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