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科学院的“格物动力”小组在皇帝内帑的全力支持下,开始了对蒸汽力量近乎痴迷的探索。尽管路途漫漫,连最基本的密封问题都难以解决,但那种试图驾驭无形之力的尝试本身,就像一颗投入古井的石子,在科学院这潭己不平静的水中激起了新的涟漪。一些年轻的工匠和学者,开始摒弃单纯的经验传承,转而注重观察、测量与重复实验,一种名为“实证”的思维雏形,正在这高墙之内悄然孕育。
与此同时,来自北美的第一批玉米和马铃薯种子,在精心培育下,于京畿皇庄取得了超出预期的丰收。那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和埋藏于土中、却产量惊人的马铃薯,让负责农事的官员和周边的老农目瞪口呆。朱由检顺势下令,将这批收获的种子作为“祥瑞”,分发至各省官田及部分勇于尝试的民户,并颁布《劝农令》,详细记载其种植之法,由各地官府督导推广。食物的革命,往往比思想的革命更为首接和有力,这两种作物的普及,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悄然改变帝国的人口结构与农业格局。
海疆方面,郑成功坐镇马六甲,以强大的舰队和精锐的驻军为后盾,迅速重建并扩大了南洋宣慰使司的权威。他并非一味强硬,而是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对于愿意遵从大明律法、缴纳合理关税的本地土邦和过往商船,予以保护和便利;对于仍在暗中活动的荷兰残部以及一些不服王化的海盗,则坚决以武力清剿。一条以马六甲为中心,辐射整个南洋群岛的贸易与影响力网络正在形成。来自印度、阿拉伯乃至非洲东海岸的商船,开始习惯在进入马六甲海峡前,升起一面小小的明字旗以示友好。
帝国的触角,并未满足于南洋。郑成功派出的探险船队继续向东,沿着北美西海岸向南探索,试图寻找通往另一片广阔大洋(太平洋至大西洋的通道,即巴拿马地峡)的可能,并绘制更精确的海岸线图。而向西的船队,则开始尝试穿越印度洋,与非洲东海岸的城邦建立联系,并将收集到的关于奥斯曼帝国、波斯乃至欧洲的更详细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回国内。
这一日,朱由检在武英殿召见了刚刚从南洋轮换回京述职的郑成功,以及内阁诸位大臣。郑成功呈上了一份最新的《万国海图概要》,其上不仅标注了己知的航路、港口、物产,还根据与各方接触得到的信息,简要描述了欧罗巴诸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的概况、相互关系以及他们近年来在航海、火炮等方面的一些进展。
“……据被俘荷夷水手及一些阿拉伯商人所言,欧罗巴诸国争斗不休,其水师战舰制式与我朝宝船迥异,更重速度和侧舷火力,其炮术亦有独到之处。尤其是一种名为‘卡拉克’、后改进为‘盖伦’的船型,颇适远航……”郑成功指着海图上的欧洲部分,详细禀报。
朱由检仔细听着,心中了然。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和军事革命正在同步进行,其技术迭代的速度不容小觑。大明凭借系统优势和体量暂时领先,但若固步自封,被超越是迟早的事。
“科学院对泰西火炮和造船技艺的研究,进展如何?”他转向陪同觐见的科学院代表(一位因精通算学与格物而被破格提拔的年轻官员)。
“回陛下,我等己按陛下旨意,设法从佛郎机商人处购得数门其舰炮,正在拆卸测量,其炮管铸造与膛线工艺,确与我朝有所不同,似更注重轻便与射速。至于其船型图纸,所得尚不完整,然其帆索布局与船体线型,对我朝宝船改进,颇有借鉴之处……”
“很好。”朱由检点头,“师夷长技以制夷,古己有之。科学院当以此为重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朕要的,不是仿制,是超越!”
他再次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要求科学院加强对数学、物理、化学等“格致之学”的投入,甚至暗示可以尝试翻译一些西方传入的科学著作(尽管此时流入中国的还很少)。
这次会议,标志着帝国的视野正式投向全球,并确立了“开放学习、消化吸收、最终超越”的科技发展路线。一股更加务实、更具危机感的变革深流,开始在帝国高层涌动。
然而,就在朱由检专注于拓展帝国星图与推动深层变革之时,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却因长安公主朱媺娖而起。
事情的起因,是一本悄然在江南士林中流传的诗集。诗集署名“西山逸士”,内容多是些感怀身世、凭吊古迹、抒发闲情逸致之作,文笔清丽,情感真挚,在才子佳人圈中颇受好评。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首到有细心者发现,其中几首隐含身世飘零之感的诗作,其情感基调与笔触,竟与深居简出的长安公主有几分神似!
很快,便有“知情人士”透露,这“西山逸士”不是旁人,正是公主殿下本人!她深居宫中,心怀忧思,故以笔名遣怀。
一石激起千层浪!
公主的身份本就特殊而敏感,如今又有“才女”之名加持,立刻成为了京城舆论的焦点。一些原本就对公主抱有同情或别样心思的文人墨客、勋贵子弟,更是如同嗅到花香的蜂蝶,想方设法打听公主的消息,甚至有人试图通过关系,向公主府投递诗文唱和。
这本是一件小事,甚至可传为佳话。但落在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眼中,却成了可资利用的机会。很快,市井间开始流传一些经过篡改、或干脆是伪造的,署名为“西山逸士”的诗词,其中夹杂了些许哀怨、不平,甚至隐晦批评时政的句子。虽然用语含蓄,但其指向性,却足以挑动某些敏感的神经。
“公主殿下久居深宫,见民生多艰,故有此叹……”
“听闻陛下忙于国事,与公主殿下……似乎并不亲近?”
流言蜚语,开始在暗地里滋生蔓延。
消息很快通过锦衣卫和王承恩,传到了朱由检耳中。
他看着锦衣卫呈上的、那些被篡改和伪造的诗句,脸色平静,眼中却掠过一丝冷意。
他并不相信这是朱媺娖的本意。那个聪慧而谨慎的女子,深知自身处境,绝不会做出如此授人以柄的蠢事。这背后,定然又有人在兴风作浪。是想利用公主的名声制造舆论,试探他的底线?还是想离间他与公主的关系,甚至借此攻击他的“刻薄”?
“查。”朱由检只对锦衣卫指挥使说了一个字,“找出散布流言、伪造诗文的源头。至于公主那边……”他顿了顿,“朕亲自去问。”
当日晚些时候,朱由检驾临长安公主府。
朱媺娖显然也己听闻了外面的风波,脸色有些苍白,见到皇帝驾临,立刻跪地请罪:“陛下,臣妹……臣妹不知外界流言,更从未作过那些悖逆之诗,请陛下明鉴!”
朱由检看着她惶恐而委屈的样子,心中那点因被打扰而产生的烦躁也消散了些。他亲手将她扶起,语气缓和:“朕信你。起来说话。”
他询问了那本诗集的由来。朱媺娖坦言,她平日确以诗词排遣,也曾将一些不涉及身份、不关时政的闲适之作,交由身边一个略通文墨、且甚得她信任的老宫女保管,嘱其莫要外传。想来是那老宫女忍不住炫耀,或是被有心人套取,才流传了出去。
“是臣妹御下不严,惹出风波,请陛下治罪。”朱媺娖再次请罪。
“治罪就不必了。”朱由检摆了摆手,“不过,你身边之人,该清理一下了。至于外界流言,朕自会处置,你不必忧心。”
他没有在公主府多待,安抚了几句便起驾回宫。他知道,问题的根源不在公主,而在那些始终不甘寂寞、试图在帝国肌体上制造裂痕的阴影。
数日后,锦衣卫雷厉风行,逮捕了数名在京城各处茶楼酒肆散布流言、并涉嫌伪造诗文的文人清客,以及公主府那名泄密的老宫女。经审讯,线索隐隐指向了某个与之前被清算的勋贵家族有姻亲关系的江南士绅。
朱由检没有深究,只是以“诽谤皇室、扰乱视听”的罪名,将那几个跳得最欢的文人流放三千里,那名老宫女也被逐出宫廷。对于背后的士绅,则予以严厉申饬,并罚没其部分家产。
处置果断而适度,既平息了风波,敲打了宵小,也未过度扩大化,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经此一事,朱媺娖变得更加深居简出,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诗文往来。而朱由检也意识到,只要旧的思想和利益格局存在,类似的风波就难以完全杜绝。他需要推动的,是一场更为深刻、更为彻底的社会变革。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西郊那座灯火通明的帝国科学院,投向了那正在艰难探索“格物动力”的研究小组。
唯有科学与生产力的洪流,才能最终冲垮一切守旧与阴谋的堤坝。
帝国的航船,在拓展星图的同时,也必须驶向更深、更汹涌的变革之海
(http://www.220book.com/book/XQJ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