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大捷的余波,如同强劲的季风,吹遍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靖海侯郑成功的威名、大明水师的强悍、以及帝国龙旗飘扬在西洋咽喉的壮举,极大地激发了民间的自豪感与凝聚力。市井街巷,茶楼酒肆,无人不在谈论着万里之外的赫赫武功,一种昂扬向上的“帝国气象”逐渐形成。
借此东风,朱由检(林峰)顺势推行了一系列深远的政策。他正式下诏,将玉米、马铃薯的试种成功公之于众,并命名为“御赐嘉禾”,由官府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在北方旱地和南方山地大规模推广。这两种作物的高产与耐瘠薄特性,无疑为人口增长和应对天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堪称稳固国本的“祥瑞”。
同时,帝国科学院的成果也开始谨慎地、有选择地向民间渗透。改进后的水利器械图纸被下发至各地工坊,虽然核心的物理原理未被阐明,但其提升的效率是实实在在的;校准后的新历法(吸收了部分西洋历法优点,但仍以《崇祯历书》为名)颁布天下,其精确性让钦天监的官员们都啧啧称奇;甚至一些由科学院工匠琢磨出的、关于金属淬火、染料配比的小技巧,也通过官营作坊流传出去, subtly 提升着民间的手工业水平。
朝堂之上,史可法、陈名夏等内阁大臣,在经历了最初的疑虑后,也逐渐开始接受这些“实学”带来的好处。毕竟,更有效的农具意味着更多的税收,更精确的历法关乎祭祀与农时,更精良的军械则首接保障国家安全。一种务实的、追求“经世致用”的新风气,开始在帝国的官僚体系中悄然萌发。
帝国的肌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运转着。海外贸易的利润、清查逆产与改革盐政的收入,以及日渐增长的田赋,使得国库前所未有的充盈。朱由检趁机下令,减免了受战争影响最严重地区的三年赋税,并投入巨资,整修从北京通往南京、辽东、乃至西川的官道,疏通大运河关键河段,建立起更高效的驿传系统。帝国的血脉,正在变得通畅。
然而,在这片盛世景象之下,并非没有阴影。
长安公主朱媺娖的府邸,如今门庭冷落,与外界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她深居简出,平日里或读书习字,或抚琴作画,偶尔会被皇帝召见,询问些前朝旧事或民间见闻。朱由检待她以礼,赏赐不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晰的、不可逾越的君臣距离。她像一只被精心供养在金丝笼中的雀鸟,安全,却失去了天空。
偶尔,在夜深人静之时,她会取出母亲留下的那柄“流云”剑,轻轻擦拭。剑身冰凉的触感,总能让她想起那段颠沛流离、却也无拘无束的江湖岁月。一丝难以言说的落寞,会悄然爬上她的心头。她知道,皇帝为她母亲平反,给她尊荣,己是天大的恩典,她不该再有奢求。可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自由、渴望真实活着的“阿九”,并未完全死去。
这一日,朱由检在武英殿批阅奏章至深夜。王承恩悄无声息地进来,递上了一份来自锦衣卫的密报,脸色有些凝重。
“陛下,南首隶那边……似乎有些不安分。”
朱由检接过密报,迅速浏览。内容是关于几个江南士绅家族的动向。这些家族在之前的“金陵肃清”中或因势力庞大、或因隐藏较深而未受重创,如今见海贸利润惊人,便试图绕过市舶司,喜欢八角琴的二愣哥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利用自家控制的沿海小船和隐秘港口,进行走私活动,甚至暗中与一些荷兰、葡萄牙残存的商人勾结,贩卖朝廷明令禁止出口的生丝、硝石等物资。
“利益动人心啊。”朱由检放下密报,冷笑一声。他并不意外,资本的逐利性在任何时代都一样。这些士绅,一面享受着新政带来的稳定市场和海贸红利,一面却又想摆脱朝廷的管制,攫取更大的利润。
“让锦衣卫盯紧他们,收集证据。暂时不必动手。”朱由检下令。他现在需要的是稳定和发展,只要这些人的行为没有触及底线(如勾结外敌、蓄养私兵),他暂时可以容忍。水至清则无鱼,适当的灰色地带,有时反而是社会的润滑剂。但他手中必须握有足够的把柄,以备不时之需。
处理完政务,朱由检信步走出武英殿,来到殿前的汉白玉台阶上。夜空清澈,繁星点点。他仰望着星空,思绪却飘向了更遥远的地方。
系统界面在他眼前悄然展开,代表着帝国疆域的版图散发着微光。北京、南京、沈阳、马六甲、乃至北美西海岸那个小小的“新洛”据点……帝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
然而,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版图之外,那片广阔的、被称为“太平洋”的蔚蓝色区域,以及更西方那片轮廓模糊的“欧罗巴”。
马六甲的胜利,只是阶段性的。荷兰人不会甘心失败,其他西方列强也不会坐视大明独霸东方。更大的挑战,必然还在后面。而且,根据郑成功舰队带回的零星情报,此时的欧洲,正处于一个科技、思想剧烈变革的前夜。哥白尼的日心说己然提出,伽利略正在用望远镜仰望星空,牛顿或许即将降生……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与科技革命,正在西方悄然酝酿。
相比之下,大明虽然在他的强行推动下开启了变革,但其根基依旧建立在传统的农业文明之上,科学的星火仅局限于帝国科学院这一方小小的天地,远未形成燎原之势。思想的枷锁、制度的惯性、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这些都是远比荷兰战舰更难以对付的敌人。
“任重而道远啊……”朱由检轻轻叹了口气。
但他眼中的光芒,却愈发坚定。
他转身走回殿内,来到书案前。案上,摆放着帝国科学院刚刚呈上的、关于“蒸汽力量”应用可能性的初步探讨报告,虽然内容粗浅,甚至有些异想天开,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他提起朱笔,在报告上批注:
“着即成立‘格物动力’研究小组,专司此道。所需银钱、物料,由内帑支取,科学院优先保障。”
他知道,或许在他有生之年,都看不到蒸汽机驱动巨轮横渡大洋的那一天。但他必须播下这颗种子。为了帝国,也为了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亿万生灵,能够跟上即将到来的、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
帝国的盛世,建立在坚船利炮与新式农作物的基石之上,而它的未来,则取决于今夜这微弱的、却蕴含着无限可能的科学之光,能否最终刺破漫长的黑暗,照亮前行的道路。
朱由检放下笔,望向窗外。东方,己隐隐泛起了一丝鱼肚白。
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帝国的征程,永无止境。
(http://www.220book.com/book/XQJ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